鸭疫里杆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杆菌引起的主要侵害雏鸭鹅等多种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多发生于1~8周龄的雏鸭,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雏鸭常出现眼和鼻分泌物增多、绿色稀粪、共济失调、头颈震颤等症状。剖检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以及部分病例出现干酪性输卵管炎、结膜炎、关节炎为特征。鸭传染性浆膜炎是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北京、广州等地陆续发现,据初步调查,很多大型鸭场,特别是育雏环境卫生条件差的鸭场常有发生。发病率最高可达80%以上,死亡率可达90%以上,是造成养鸭场雏鸭成活率低、体重减轻和淘汰率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个体户养少量的雏鸭,很少发病。
本病最早(1932)发现于美国纽约州的长岛,由于特征性病变是内脏器官浆膜炎,因而称为传染性浆膜炎(本病以前称为鸭疫巴氏杆菌感染,也被称过鸭败血症、鸭疫综合征,现在国外称为鸭疫里杆菌或鸭疫里杆菌感染)。其后在英国、加拿大、苏联、澳大利亚等国亦有发生。我国于1982年首次报道本病的。目前各养鸭省区均有发生,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很高,除了鸭以外,鹅、天鹅、火鸡、野鸡、鹌鹑、鸡和其他禽类都有发病的报道。
(一)流行特点
自然条件下,1~8周龄的雏鸭高度易感,而以2~3周龄最易感。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感染鸭的日龄、病原毒力强弱、环境条件以及应激等因素有关。肉鸭在1周龄以后的全程饲养过程中均可发病,以10~30日龄最易感染,发病率可达30%~80%,死亡率达90%~100%。可能是母源抗体存在的原因,1周龄以内的雏鸭很少发病。30日龄以上的发病率有所降低,一般在10%~30%,但死亡率可达60%,病程1~7天,7天以上耐过成为残鸭或僵鸭。在有本病存在的鸭场感染率可以达90%以上。快大型肉鸭比蛋鸭、小型肉鸭和土种鸭更易感,受危害程度也严重得多。7~8周龄以上发病少,成年鸭不发病,有抵抗力。不同品种鸭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较大,其中樱桃谷鸭和番鸭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由于高死亡率、重量损失和废弃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本病是养鸭业的主要问题之一。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由于育雏的季节性或常年育雏,则发病的季节亦异,冬春、夏秋等季节变换时发病稍多,无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鸭或带菌鸭和污染空气是主要感染来源,主要经呼吸道或经皮肤外伤感染。由于育雏室饲养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潮湿、卫生条件差,饲养粗放,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及蛋白水平过低等均易造成本病的发生和传播。地面育雏时也可因垫草潮湿、不洁、反复使用而沾染细菌,当小鸭脚掌皮肤擦伤或刺伤后受到细菌感染而患病。病毒性肝炎、大肠杆菌病、禽副伤寒易与本病并发或继发。本病除鸭外,鹅、火鸡、鸡亦可感染,但很少见有发病。
(二)临床症状
该病在临床上有三种类型:
1.最急性型:无症状突然死亡。
2.急性型:多见于2~4周龄小鸭。发病的特征是发病迅速,发病率高,表现神经症状。雏鸭感染以后,减食或拒食。表现精神委顿,嗜眠、缩颈,两腿无力,行动迟缓或不愿行走,不能和同窝雏鸭一起运动。眼睛和鼻孔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排出白色稀粪,死前变为绿色。肛门周围常粘有粪便。病鸭共济失调,头颈颤抖、运动失调和歪头斜颈,以后全身痉挛性抽搐,很快死亡。少数病鸭阵发性痉挛2~3次以后死亡。病鸭常在1~3天内死亡。雏鸭死亡率可达80%。
3.慢性型:较大的鸭(4~7周龄)发生慢性和局部感染,病程达一周或一周以上。主要表现为缩颈、萎靡、精神沉郁,腿软,俯卧不起,食欲减少,饮欲增加。部分病鸭张嘴呼吸,表现呼吸困难,往往以衰竭死亡为转归。少数病鸭出现头颈歪斜,遇到惊扰时不断鸣叫。耐过鸭常常发育不良,体态消瘦,失去经济价值。
(三)病理变化
最显著的病变是内脏器官浆膜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沉着,发生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
急性死亡病例最早出现的变化是心包炎,可见心包内蓄积混浊液体和纤维素,心包膜增厚。病程较长的病例,纤维素发生肌化,心包膜和心外膜粘连。
肝脏表面形成一薄层干酪样渗出物,肝脏实质变脆。胸气囊和腹气囊覆盖干燥的干酪样渗出物,病程较长的病例气囊和胸壁或腹壁粘连。脾脏轻度花斑状或有纤维素附着。母鸭输卵管充满黄白色渗出物。局部或者慢性感染常常发生于皮肤、输卵管,偶尔出现在关节。慢性病例可见纤维素性脑膜炎、输卵管炎、关节炎,褪毛后可见背侧或腹侧皮肤有蜂窝织炎或坏死性皮炎(常见于封闭饲养的雏鸭)。
(四)诊断
1.病原学检查:
(1)培养基和标本采取:最适合的培养基是巧克力琼脂平板培养基、鲜血(绵羊)琼脂平板、胰酶化酪蛋白大豆琼脂培养基等。无菌操作采集心血、脑、肝、关节液以及有病变的气囊材料,对上述任何一种培养基做画线分离、培养。
(2)镜检:在巧克力琼脂平板培养基上成长的菌落表面光滑,稍突起,呈奶油状;菌落的直径为1~1.5毫米;用瑞氏染色,菌体两端浓染;经墨汁负染色,见有荚膜。
(3)生化特性:不能利用碳水化合物。靛基质试验、甲基红试验、尿素酶试验和硝酸盐还原试验均为阴性。不产生硫化氢、液化明胶。过氧氢化酶试验为阳性。
(4)动物接种试验:取被检鸭的肝、脑等病料或其培养的菌落,经注射或足底刺种易感小鸭,隔离观察20天,看其是否出现典型的病变,必要时再做病原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2.血清学检查:
(1)荧光抗体法:可取病鸭的脑、肝组织和渗出物做涂片,火焰固定,用特异荧光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本菌为黄绿色环状结构,多为单个散在,个别呈短链排列,其他细菌不着色。此法快速、准确,并可区分大肠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沙门杆菌等。
(2)琼脂扩散试验:此法多用于分离物的血清学定性。具体操作按常规方法进行。
(3)平板凝集试验:是一种快速特异的方法,可做血清型的鉴定。
(4)间接ELISA检测鸭疫里杆菌抗体:间接ELISA检测鸭疫里杆菌Ⅰ型抗体,是一种快速、敏感、特异性强的检测方法,可用于鸭群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及疫苗免疫效果的监测。
(五)防治
1.药物治疗:药物防治是控制发病与死亡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易产生耐药性,应合理配伍用药或交替使用敏感药物,切忌滥用药物。在有条件的地区,宜先进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防治效果会更显著。
(1)饲料中加抗生素:1 000千克饲料中加入林可霉素60克,连用3~5天,或1 000千克饲料中加入新霉素350克,混匀,连用3~5天。
(2)饲料中加磺胺药:饲料中加入0.025%的磺胺喹啉能降低死亡率。
(3)饮水中加入恩诺沙星:1 000毫升水中加入5%恩诺沙星注射液1毫升。
(4)注射青霉素:按照每千克体重5万单位,每天注射2次,连用2天,十分有效。
实践中连续使用同种药物疗效降低,可能是由于产生了抗药菌株。应注意科学合理用药。
2.疫苗接种:美国用灭活菌苗免疫雏鸭防止鸭疫里杆菌病十分成功。由于不同血清型之间几乎没有交叉保护,理想的菌苗应当含有主要血清型的菌体以便提供广泛的保护力。美国养鸭研究所的活苗预防1型、2型和5型血清型,在2周龄和3周龄接种两次,试验或者实践中强毒攻击,可以给上市雏鸭提供足够的保护,可以预防雏鸭95%的暴发。对一日龄雏鸭,气雾免疫无毒性,美国农业部批准其用于鸭。
我国也研制出油佐剂或氢氧化铝灭活疫苗。此外,可试用本场分离菌株制备自家灭活疫苗做免疫接种。常用的免疫程序:首免于雏鸭3~5日龄,皮下注射每只0.25~0.5毫升;二免于小鸭9~10日龄,皮下注射每只0.5~1毫升。
由于雏鸭对传染性浆膜炎和大肠杆菌病都易感,可使用鸭传染性浆膜炎和大肠杆菌联苗来同时预防这两种疾病。7日龄,浆膜炎—大肠杆菌多价蜂胶复合佐剂二联苗0.5毫升,198日龄0.5毫升,392日龄1毫升。
3.其他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改善育雏的卫生条件,特别注意通风、干燥、防寒以及改善饲养密度,勤换垫料,施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提供柔软平整的运动场地,清除棚架上的钉头、铁丝等,保持鸭群活动水域的清洁卫生,坚持对水槽、料盆等器具与场地的清洁和消毒,尽量减少其他不良应激因素,对本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给雏鸭适量投喂微生态制剂,如强力益生素、促菌生等,调节雏鸭肠道内的微生态环境,增强有益菌群的生长繁殖,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繁殖,有利于防治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