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二、消毒
    来源:辈宠网

传染病发生后,传染源向外排出大量的病原体,污染环境、用具、人员、物品等。消毒就是采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手段杀灭和减少生产环境中病原体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其目的在于切断疫病的传播途径,防止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是综合性防疫措施中最常采用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消毒分类

1.日常消毒:又称预防性消毒,是根据生产的需要采用各种消毒方法在生产区和猪群中进行的消毒。主要有日常定期对栏舍、道路、猪群的消毒,定期向消毒池内投放消毒剂等;临产前对产房、产栏及临产母猪的消毒、对仔猪的断脐、断尾、断牙、剪耳号、阉割时的术部消毒;人员及车辆出入栏舍、生产区时的消毒;饲料、饮用水乃至空气的消毒;医疗器械如体温表、注射器、针头等的消毒。

2.即时消毒:又称随时消毒,是当猪群中有个别或少数猪发生一般性疫病或突然死亡时,立即对其所在栏舍进行局部强化消毒,包括对发病或死亡猪只的消毒及无害化处理。

3.终末消毒:又称大消毒,是采用多种消毒方法对全场或部分猪舍进行全方位的彻底清理与消毒。主要用于全进全出生产系统中,当猪群全部自栏舍中转出空栏后,或在发生烈性传染病的流行初期和在疫病流行平息后,准备解除封锁前均应进行大消毒。

(二)常用消毒方法

消毒方法分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和生物学消毒法三种。

1.物理消毒法:是利用机械、热、光、放射能的方法进行的消毒,它又可分为机械消毒法、加热消毒法、光照消毒法等。

(1)机械消毒法:是指通过清扫、通风、过滤等方法进行的消毒。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易于广泛应用,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不能杀灭病原体,只是机械地消除病原体,必须配合其他药物消毒方法进行。

(2)加热消毒法:包括焚烧、烧灼、煮沸、干热空气、湿热空气和高压蒸汽等。焚烧与烧灼是一种有效而彻底的方法,主要用于发生烈性传染病及抵抗力极强的病原体引发的传染病的尸体及污物的消毒;煮沸能使蛋白质迅速变性,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消毒方法。一般病原菌在水温60 ℃时15~20分钟即可死亡,加热到100 ℃时,1~2分钟内死亡,煮沸1~2小时可杀死所有病原体。在煮沸金属器械时,在水中加入1%~2%的碳酸钠或0.5%肥皂等碱性物质,可增强杀菌效果;干热空气(相对湿度在20%以下的热空气)、湿热空气(相对湿度在80%~100%的湿空气)和高压蒸汽主要用于实验室的玻璃器皿和工作服等的消毒。

(3)光照消毒法:一般细菌在太阳光直射下数小时即死亡,但芽孢和痰内的结核杆菌须40~50小时日晒才能死亡。日光消毒简便易行,不损坏物品,但其作用仅限于物体表面病原微生物,且受天气的影响较大。紫外线灯产生的紫外线为阳光中有效紫外线的50倍,但紫外线是直射出来的,对不能照到的地方没有消毒效果,而且紫外线对人体和动物体有害,长时间消毒时,人和动物必须离开,消毒后再进入室内,对人体的消毒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5分钟。

2.化学消毒法:采用化学药物(消毒剂)杀灭病原是消毒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理想消毒剂必须具备抗菌谱广、对病原体杀灭力强、性质稳定、维持消毒效果时间长、对人畜毒性小、对消毒对象损伤轻、价廉易得、运输保存和使用方便、对环境污染小等特点。使用化学消毒剂时要考虑病原体对不同消毒剂的抵抗力、消毒剂的杀菌谱、有效使用浓度、作用时间、对消毒对象及环境温度的要求等。消毒剂的效力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一般温度高时效果好,但有些消毒剂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冬天消毒时要选用低温时仍然保持消毒效果的消毒剂。另外,水的硬度会影响消毒效果,配制消毒液时要注意水的质量。目前常用消毒剂有:碱类,如氢氧化钠(烧碱)和氧化钙(生石灰);酚类,如复合酚;醛类,如福尔马林;季铵盐类,如新洁尔灭、拜洁、50%百毒杀;酸类,如灭毒净;卤素类,如有机氯、碘(碘酊、碘甘油)及综合碘(聚碘及聚能碘);氧化剂类,如高锰酸钾、过氧乙酸等;醇类,如70%乙醇。

3.生物学消毒法:是利用一些微生物来杀死或清除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方法。生产中产生的大量粪便、污水、垃圾及杂草采用发酵法消毒,利用发酵过程嗜热细菌所产生的高热杀灭其中的病原体,是各地广泛采用的方法。可采用堆积发酵、沉淀池发酵、沼气池发酵等。条件成熟的还可采用固液分离技术,并可将分离的固形物制成高效有机肥料,液体经发酵后用于渔业养殖。生物学消毒法过程缓慢,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消毒目的,但成本低、效果好,有推广价值。

(三)消毒设施和设备

消毒设施主要包括生产区大门的大型消毒池、猪舍出入口的小型消毒池、人员进入生产区的更衣消毒室(有条件的可建立淋浴更衣室)及消毒通道、消毒处理病死猪尸体的尸体坑、粪污消毒处理的堆积发酵场、发酵池等。常用消毒设备有手动、电动、机动喷雾器、高压清洗机、高压灭菌容器、煮沸消毒器、火焰消毒器、粪污的固液分离器等。

(四)消毒操作规程

根据消毒种类、对象、气温、疫病流行的规律,将多种消毒方法科学合理地加以组合而进行的消毒过程称为消毒程序。例如全进全出系统中猪舍的消毒程序可分为以下一些步骤:彻底清扫→高压水冲洗→喷洒消毒剂→清洗→熏蒸→转进猪群。消毒程序还应根据自身的生产方式、主要存在的疫病、消毒剂和消毒设备设施的种类等,因地制宜地加以制定。消毒制度要按照生产日程、消毒程序的要求,将各种消毒制度化,明确消毒工作的管理者和执行人,使用消毒剂的种类及其使用浓度、方法,消毒间隔时间和消毒剂的轮换使用,消毒设施设备的管理等,都应详细加以规定。

1.猪舍消毒:舍内的猪必须全部出清,彻底清扫猪舍内外的粪便、污物,取出舍内饲槽、垫板、电热板、保温箱等并洗净、晾干,置阳光下暴晒或喷洒消毒药液;舍内的地面、走道、墙壁等处用自来水或高压泵冲洗,对栅栏、笼具进行洗刷和抹擦;闲置1天,自然干燥后进行消毒。喷雾消毒要求喷洒均匀,不留死角。熏蒸消毒法(每立方米28毫升甲醛,14克高锰酸钾),猪舍必须封闭严密,熏蒸3天后将门窗打开充分通风,消除甲醛异味后方能进猪;冬季需将舍内温度升到20~25 ℃,保持恒温。产房的消毒更加严格,要根据猪舍污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消毒。消毒后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如果消毒效果不好,可重新筛选有效的消毒剂再进行消毒。母猪进入产房前要进行消毒,用0.1%高锰酸钾溶液对外阴和乳房消毒。消毒剂可轮换使用,也可选择两种消毒剂先后使用,但不能将几种消毒剂同时或混合使用。消毒后需闲置净化2天以上才能进猪。猪场内每周要进行一次带猪消毒,坚持每天打扫猪舍。

2.门卫消毒:

(1)大门消毒:主要供出入猪场的车辆和人员通过,要避免日晒雨淋和污泥浊水入内,池内的消毒液3~5天彻底更换一次,所用的消毒剂要求作用较持久、稳定。

(2)洗手消毒:猪场进出口除了设有消毒池、消毒鞋外,还需进行洗手消毒,此项工作很方便,也很重要。采用的消毒剂对人的皮肤无刺激性、无异味。

(3)车辆消毒:进出猪场的运输车辆,特别是运猪车辆,车厢内外都需要进行全面的喷洒消毒,采用的消毒剂对猪无刺激性、无不良影响。

3.临时消毒:是在发生可疑疫情或在特殊的情况下,对局部或部分区域、物品随时采取应急的消毒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带猪消毒:当某一猪圈内突然发现个别病猪或死猪,若怀疑传染病时,可在消除传染源后,对可疑被污染的场地、物品和同圈的猪所进行的消毒;可用手提喷雾器作喷雾消毒,要求使用安全、无公害、无二次污染的消毒剂。

(2)空气消毒:在寒冷季节,门窗紧闭、猪群密集、舍内空气严重污染的情况下进行的消毒。要求消毒剂不仅能杀菌,还有除臭、降尘、净化空气的作用。采用喷雾消毒,消毒剂用量0.5升/米3。

(3)饮水消毒:饮用水中细菌总数或大肠杆菌数超标或有可疑污染病原微生物的情况下,需进行消毒,要求消毒剂对猪体无毒害,对饮欲无影响。

(4)注射器、针头等物品的消毒:将器械洗净后,尽量采用蒸汽消毒。浸泡在消毒剂中(防止器械生锈可加入0.5%亚硝酸钠)30分钟后即可使用,在免疫接种时,若针头不够,可即泡即用。

(5)其他消毒:坚持每天清扫生产区道路、猪舍及运动场,每月消毒一次。猪舍应注意通风,夏季防暑,冬季防寒。粪便、垫草等猪场垃圾,经堆积发酵或其他无害化处理后方能出场。养猪用具、运料车及其他运输车辆等猪场内用具都应定期清洗,保证清洁。饲养员要注意个人卫生消毒,进猪场换工作服,进猪舍严格消毒。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