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猪的传染病,主要发生于3~12月龄架子猪,人也可以感染,称为类丹毒。根据临床特征分三类: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发高烧;亚急性型在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疹块,俗称“打火印”;慢性型表现非化脓性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
一、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1)本病主要发生于猪,不同年龄猪均有易感性,但以3个月以上育成猪发病率最高。
(2)病猪及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病菌经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而感染。
(3)猪丹毒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常,在夏秋季节流行。本病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及蚊、蝇、虱等吸血昆虫和蜱传播。
【临床诊断】
(1)急性型:主要表现高烧(42.1~43℃),结膜充血,眼睛清亮。皮肤发红或出现红斑块,指压褪色。病死率高达80%~90%。
(2)亚急性型(疹块型):在胸、腹、脊背和四肢等处出现界限明显的红色疹块。疹块形状大小不等,初期充血、淡红色,指压不褪色,体温正常。
(3)慢性型:常见有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疣状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
【剖检】
(1)急性型:全身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呈樱桃红色,质地软。胃底充血,呈大红布色。
(2)亚急性型(疹块型):主要皮肤有疹块,内脏变化不明显。
(3)慢性型:特征性变化是心瓣膜上有菜花样疣状赘生物(菜花心)。关节肿胀,关节囊增厚。
【实验室诊断】
(1)显微镜检查:可采取高热期病猪耳静脉血做涂片,染色、镜检。猪死后可采取心血及新鲜肝、脾、肾、淋巴结等制成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如发现少量典型杆菌,可初步确诊。
(2)分离培养:分离培养时可用含有0.2%(W/V)的葡萄糖或5%~10%无菌马血清(V/V)的半固体琼脂培养基。为提高分离率,可采用含有1/100万结晶紫、1/5万叠氮钠的10%马血清肉汤及琼脂平板。也可在马丁肉汤中加入新霉素(400微克/毫升)或万古霉素(70微克/毫升),抑制某些杂菌的生长。
(3)血清学诊断:可采用培养凝集试验(EscA),又称生长凝集试验,是根据猪丹毒杆菌在生长繁殖中能与该菌抗血清发生特异性凝集设计的。即在含有抗猪丹毒血清的培养基中接种被检组织液或纯培养物,置37℃培养18~24小时,观察有无细菌凝集。检测猪血清时,不发病猪凝集价在1∶20以下,发病或有免疫力的猪凝集价在1∶320以上。如检测患猪组织或分离的待检菌,有凝集者即判为阳性。
二、防治要点
【防治原则】加强饲养管理,环境干净卫生。
【预防】制定严格消毒制度,饲槽、水槽每天刷洗。定期用消毒药进行消毒。猪群用0.1%次氯酸钠每2周消毒一次。预防本病可选用猪丹毒弱毒菌苗(大小猪一律皮下注射1毫升,免疫期6个月)、猪丹毒GC系弱毒菌苗(与新鲜饲料拌服,每头猪以14亿个菌为宜,服后9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9个月)或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10千克以上猪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5毫升,免疫期6个月)。
【治疗】
(1)治疗原则:发现病猪后立即隔离治疗,并且要加强护理、给予清洁饮水和易消化饲料。死猪烧毁或深埋。同群假定健康猪用青霉素进行预防。
(2)病猪治疗:首选药也是青霉素,每1千克体重按2万~4万单位,每天肌注两次,直到体温正常后24小时。另外,也可选用四环素或土霉素,每日每千克体重7~15毫克肌肉注射,连用3~5天。
(3)特异性疗法:使用猪丹毒抗血清,仔猪5~10毫升,架子猪30~50毫升,成年猪50~70毫升,皮下或静脉注射,经24小时再注射一次。
三、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及纠正
猪丹毒典型症状为皮肤发红,出现斑块,脾脏肿大,呈樱桃红色。易造成误诊的类似的猪病,包括猪瘟、猪肺疫、败血型猪链球菌病、猪流感、猪弓形体病、猪“红皮病”和猪桑葚心病等。
(1)猪瘟:败血型猪丹毒须与猪瘟作鉴别诊断。急性猪瘟病猪死亡常常在出现症状几天后,发展到发病高峰期比较慢。猪瘟常有腹泻,一般脾小肿大,有楔形的出血性梗死。猪瘟肾不见肿大而呈密集小点出血,可与丹毒相区别。
(2)猪肺疫:咽喉型,咽喉部肿胀,呼吸困难,犬坐姿势。胸膜肺炎型,病猪咳嗽,流鼻液,犬坐姿势,呼吸困难叩诊肋部有痛感。剖检皮下有大量胶冻样淡黄色或灰青色纤维素性浆液,切面呈大理石样。用淋巴结、血液涂片,镜检可见有革兰阴性、卵圆形呈两极浓染的短杆菌,与猪丹毒杆菌不同。
(3)败血型猪链球菌病:从口、鼻流出淡红色泡沫样黏液,腹下有紫红斑,后期少数耳尖、四肢下端、腹下皮肤出现紫红或出血性红斑。剖检脾肿大1~3倍,呈暗红色或紫蓝色。采心血、脾、肝病料或淋巴结脓汁涂片,可见到革兰阳性、多数散在或成双排列的短链圆形或椭圆形无芽胞球菌,可与猪丹毒杆菌区分。
(4)猪流感:呼吸急促,常有阵发性咳嗽,但二者的区别在于猪流感的病原为猪流感病毒,眼流分泌物,眼结膜肿胀,皮肤不变色,抗生素治疗无效。
(5)急性猪弓形虫病:粪呈煤焦油样,呼吸浅快。耳郭、耳根、下肢、股内侧有紫红斑。但猪弓形体病的病原为弓形虫,剖检肺呈橙黄色或淡红色,肾黄褐色,有针尖大小坏死灶。胃有出血斑,病料(肺、淋巴结、脑、肌肉)涂片或病料悬液注入小白鼠腹腔发病后,取病料涂片镜检,可发现半月形弓形虫。以上特征可与猪丹毒区别。
(6)猪“红皮病”:体温突然升高,皮肤潮红。但猪“红皮病”的皮肤潮红是从头向后蔓延,一般经3~7天体温下降、恢复正常,采血镜检或细菌培养无菌。
(7)猪桑葚心病:精神沉郁、绝食、皮肤有丹毒样疹块等,与猪丹毒疹块型相类似,但猪桑葚心病因应激因素而发病,无传染性,体温不高。猪丹毒样疹块仅发生在耳及会阴部,而不在背、胸、腹侧、四肢上部。剖检可见心肌有广泛出血,呈斑状或条纹状。外观形状和色彩如同紫红色的桑葚,无菜花样的增生物。脾不呈樱红色和肿大。病料涂片或细菌培养无细菌。
四、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某养殖户饲养的30多头75千克重的育肥猪突然发病,全身发紫。2头猪无任何症状死亡。5头猪体温突然升高至42℃以上,死猪以败血症变化为主要特征。剖检发现脾脏肿大、出血,胃底大片出血。对发病猪分别肌肉注射10%硫酸庆大小诺霉素,对未发病的猪用70%阿莫西林全群饮水,连饮7天。治疗7天后,全群恢复正常。
【分析】本案例是育肥猪发生急性猪丹毒,流行病学调查时发现,该养殖户没有使用猪丹毒疫苗,导致急性猪丹毒的发生。
【案例二】某养殖户有一养150头猪,其中2头35千克体重的猪突然发病死亡。体温正常,驱赶跑动时呼吸困难。经剖检可知,气管和支气管内有大量血色液体和纤维素,胸膜表面覆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在心房室瓣即二尖瓣上出现典型的菜花样赘生物。脾脏肿大,呈紫红色。对其他发病猪用含氟苯尼考的药物及黄芪多糖治疗,病情得到控制。
【分析】本案例是慢性猪丹毒和传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感染的病例。采取综合的防疫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措施,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案例三】某养殖户饲养引进50头仔猪后,未曾使用任何疫苗。由于猪场内卫生条件差,资金不足,饲料不能正常供给,加上饮水不足等因素,不久猪群发病20头,死亡2头。病猪初期精神沉郁,后期胸、背、腹、股内侧等处出现大小不一的红色斑块。粪便干硬,治疗不及时的猪很快死亡。剖检发现肝肿大,有出血点,脾肿大呈樱桃色切面外翻。肾肿大被膜下有出血点,胃底部和十二指肠黏膜有弥漫性出血。选用青链霉素和抗病毒的中草药进行治疗。经5日治疗,疫情得到控制。
【分析】本案例是典型猪丹毒的病例。在养猪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猪舍的选取、资金、技术、人力尤为重要。本场导致猪丹毒的发生就是最好的例子,其教训是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