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胃弛缓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前胃兴奋性降低、收缩力减弱,瘤胃内容物运转缓慢,菌群紊乱,产生大量腐败分解有毒物质,引起消化障碍和全身机能紊乱的一种疾病。临床特征是病牛食欲减退,前胃蠕动减弱,反刍和嗳气减少或丧失等。本病是耕牛、奶牛的一种多发病,特别是舍饲牛群更为常见。
一、诊断要点
【临床特征】
(1)急性型:食欲减退或消失,反刍弛缓或停止,无明显全身症状。瘤胃收缩力减弱,蠕动次数减少或正常,瓣胃蠕动音低沉。便秘,粪便干硬、深褐色,或下痢。瘤胃内容物充满、黏硬,或呈粥状。
伴发前胃炎或酸中毒症,病情急剧恶化,呻吟,磨齿,食欲、反刍废绝,排出大量棕褐色恶臭糊状便;精神高度沉郁,皮温不整,体温下降;鼻镜干燥,眼球下陷,黏膜发绀,发生脱水现象。
(2)慢性型:多数病例食欲不定,有时正常,有时减退或消失。常常虚嚼、磨牙,发生异嗜,舔砖吃土,或摄食被尿粪污染的褥草、污物。反刍不规则、无力或停止。嗳气减少,嗳出气体带臭味。病情时好时坏,日渐消瘦,皮肤干燥、弹力减退,被毛逆立、干枯无光泽,体质衰弱。瘤胃蠕动音减弱或消失,内容物停滞、稀软或黏硬。便秘,粪便干硬,呈暗褐色,附着黏液;下痢,或下痢与便秘互相交替,排出糊状粪便,散发腥臭味;潜血反应往往呈阳性。
病的后期,伴发瓣胃阻塞,精神沉郁,鼻镜龟裂,不愿移动,或卧地不起,食欲、反刍停止,瓣胃蠕动音消失,继发瘤胃臌胀,脉搏快速,呼吸困难。眼球下陷,结膜发绀,全身衰竭、病情危重。
【瘤胃内容物检查】瘤胃液pH值正常为5.5~7.5,前胃弛缓时pH值下降至5.5或更低,也有少数病例pH值升至8.0或更高。随着瘤胃液pH值的消长变化,直接影响到其中纤毛虫的存活率和菌群共生关系。正常的瘤胃内容物每毫升内纤毛虫平均约100万个,在本病发展过程中,纤毛虫存活率显著降低,甚至消失。瘤胃内微生物活性亦随之下降。
二、防治要点
【治疗原则】采取改善饲养管理,消除病因,促进瘤胃蠕动,防腐止酵,改善瘤胃内环境,防止脱水和自体中毒等综合性措施。
【治疗措施】原发性前胃弛缓,病初禁食1~2天后,饲喂适量富有营养、容易消化的优质干草或放牧,增进消化机能。
(1)促进瘤胃蠕动,可用氨甲酰胆碱,牛1~2毫克,羊0.25~0.5毫克;新斯的明,牛10~20毫克,羊2~4毫克;毛果芸香碱,牛30~50毫克,羊5~10毫克,皮下注射。
(2)防腐止酵剂,用鱼石脂15~20克,酒精50毫克,常水1升,一次内服,每天1次。病初宜用硫酸钠或硫酸镁300~500克,鱼石脂10~20克,温水600~1 000毫升,一次内服;或用液体石蜡1升,苦味酊20~30毫升,一次内服,以促进瘤胃内容物运转与排除。
(3)促反刍液,10%氯化钠溶液100毫升,5%氯化钙溶液200毫升,20%安钠咖溶液10毫升,静脉注射,可促进前胃蠕动,提高治疗效果。
(4)应用缓冲剂,调节瘤胃内容物pH值,恢复其微生物群系的活性及其共生关系,增进前胃消化功能。当瘤胃内容物pH值降低时,宜用氧化镁200~400克配成水乳剂,并用碳酸氢钠50克,一次内服。反之,pH值升高时,稀醋酸20~400毫升或常醋适量内服,具有较好的疗效。必要时,采取健康牛瘤胃液4~8升,经口灌服接种,对更新微生物群系,提高纤毛虫存活率效果显著。
(5)晚期病例,瘤胃积液,伴发脱水和自体中毒时,可用25%葡萄糖溶液500~1 000毫升,静脉注射;或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1~2升,40%乌洛托品溶液20~40毫升,20%安钠咖注射液10~20毫升,静脉注射。并用胰岛素100~200单位,皮下注射。此外,还可用樟酒糖注射液或撒乌安注射液,防止败血症。采取导胃法和胃冲洗法,以排除瘤胃内有毒物质。
按照中兽医辨证施治原则,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着重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为主。
【预防】注意饲料选择、保管和调理,防止霉败变质,改进饲养方法,避免应激因素刺激。注意牛舍清洁卫生和通风保暖。
三、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及纠正
【诊断失误】前胃机能障碍综合症候群不仅表现为前胃弛缓,在反刍动物的其他胃肠疾病过程中也有类症,导致临床上误诊率较高。只有抓住各种疾病的特征性症状,采取鉴别诊断的方法并积极治疗、验证、诊断,有可能避免误诊发生。前胃弛缓主要与酮血症、创伤性网胃腹膜炎、迷走神经消化不良、皱胃左方变位、瘤胃积食症状类似。
(1)酮血症。主要发生于产犊后1~2个月的奶牛,尿中酮体明显增多,呼出气带酮味(烂苹果味)。
(2)创伤性网胃腹膜炎。站立姿势异常,起卧姿势异常,运动异常,网胃区腹壁触诊有疼痛反应。白细胞数升高,体温中等度升高。
(3)迷走神经消化不良。无热症,瘤胃蠕动减弱或增强,肚腹臌胀。
(4)皱胃左方变位。奶牛通常分娩后突然发病。左腹部上方倒数第1、2、3肋骨叩诊,结合饥窝部听诊,可听到特殊的钢管音。视诊左侧腹部膨隆。
(5)瘤胃积食。多因过食,瘤胃内容物充满、坚硬,腹部膨大,瘤胃扩张。
【治疗失误】
(1)不明发病机理,用药思路不清。前胃弛缓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前胃兴奋性降低、收缩力下降,由此导致瘤胃内容物停滞,发酵产酸产气及有毒分解产物。不少医生仅知健胃促反刍,不知中和胃酸和排除毒物,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对原发性前胃弛缓,笔者常用碳酸氢钠40克,大黄苏打片30克,人工盐600克,辅以酵母片和少量酊剂,药少价廉,效果甚佳;或佐以平承汤(平胃散加大承气汤),见效更快。使用酊剂不宜超过250毫升,过多则抑制瘤胃内微生物和纤毛虫活动,于前胃弛缓治疗无益。
(2)乱投瘤胃兴奋剂,不良反应多。甲硫酸新斯的明、氨甲酰甲胆碱、士的宁等药确能促进瘤胃蠕动、促进反刍,用之得当数十分钟即可见效,用之不当问题颇多。据观察,甲硫酸新斯的明、氨甲酰甲胆碱能引起流产、心衰和呼吸迫促,士的宁能引起抽搐惊厥。上述情况常使畜主惊恐不安。如果一次量分2次皮下注射,间隔时间为30分钟,既安全效果又好。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如果灌服了番木鳖酊,就不能再注射士的宁,否则极易中毒。
(3)滥用抗生素,恶化弛缓症。一般前胃弛缓与病原微生物感染无关,无需用抗生素或其他种类的抗菌药,但逢病必用者也非少数,更有甚者还有灌服土霉素、氯霉素及其他广谱抗菌制剂(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这些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瘤胃内微生物和原虫,使原本尚存的食欲、反刍在给药后消失。
四、案例及分析
【案例】母牦牛,8岁,主诉近期食欲减退,粪便硬而发黑。临床检查病畜膘情中下等,精神较好,鼻镜干燥,口腔黏膜潮红;瘤胃蠕动减弱,体温偏高(39~40℃),肠蠕动音微弱,初步诊断为前胃弛缓。肌注氨甲酰胆碱4毫克,每天2次,灌服菜子油500毫升和硫酸钠100克。2天后食欲恢复正常,精神好转。后主诉在稀便中发现有食品袋碎片,怀疑前胃弛缓由异物引起。半个月后该牛除出现前述症状外,粪便黑色稀软、腥臭,有时粪内有潜血,1个月后死亡。剖检后瘤胃内检出化纤制成的拖把头一个以及大量塑料食品袋,网瓣口已被异物堵塞。
【分析】前胃弛缓是反刍动物常见病、多发病。当反刍动物表现前胃机能障碍综合症候群时,往往凭借经验,首先考虑是前胃弛缓。从实际情况看,引起前胃机能障碍综合症候群的疾病众多,必须进行鉴别诊断,否则贻误治疗时机。一般采取促进瘤胃蠕动,防腐止酵,改善瘤胃内环境,防止脱水和自体中毒等综合性治疗措施,如不见效或复发,应该考虑是否可能有继发病,再全面检查,以求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