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毒 消毒是保障猪场安全生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猪场的许多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消毒工作来达到杀灭和抑制其传播的效果。但是,猪场工作人员在实施消毒的过程中往往会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1.消毒药浓度越大越好 任何消毒药浓度的配比,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正常情况下,无论是环境消毒还是带猪消毒,正常的浓度配比就足以杀灭和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如果消毒药的浓度过大,一方面造成消毒药的浪费,增加饲养成本;另一方面很容易导致猪的皮肤、黏膜、呼吸道损伤,同时也有可能造成饲养工作人员的伤害。
2.消毒药浓度配比不准确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或其他原因,在对消毒液的配制过程中不采取称量或使用有固定容积的容器,往往凭感觉,这样配制出来的消毒液的浓度非高即低。浓度低起不到消毒效果,浓度高不仅造成药物的浪费,同时也容易造成对猪只和操作人员的伤害。
3.消毒不到位、不彻底 猪场工作人员在消毒过程中,往往出现走捷径的现象。如消毒速度过快、喷洒不均匀、不采取喷雾的方式等,这样,无论是环境消毒还是带猪消毒很容易留有死角,不能很好地起到消毒作用。
4.消毒不同步 无论是环境消毒还是带猪消毒,应尽可能在大致固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对于一个流水线作业的万头猪场来说,全场消毒1次在2~3小时即可完成。所以在对猪场的消毒过程中,各车间应同时进行、同时结束,能很好地起到消毒的作用,否则,病原菌就有可能扩散或传播,给猪场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
5.不能彻底地贯彻和落实消毒程序 猪场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负责人监督力度不够或对职工的宣传、教育、指导不到位,造成不能彻底地贯彻和落实消毒程序和消毒制度,尤其是不清扫、清除污物即进行消毒,则导致消毒效果大打折扣,给猪场的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6.对人、物品、车辆的消毒不到位 对于规模化猪场来讲,一般都采用封闭式的管理制度,但是现实决定又不可能完全彻底地封闭,必须与人、物品、车辆不同程度的接触,如何对人、物品、车辆进行彻底地消毒是任何一个养猪场都面对的现实问题。如果这项工作做不到位,将是养猪场最大的安全隐患。
7.消毒池利用不充分 任何一个养猪场都设置车辆消毒池和员工消毒脚池,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出现很大的漏洞,如消毒池消毒药的浓度不够、不定期更换消毒液、消毒池消毒液不干净、员工不走消毒池,甚至有些消毒池只加水不加消毒药等,这种现象如不加以杜绝,猪场出现疫情将是必然的。
(二)疫苗免疫
对猪场不同猪群的猪只进行不同疫苗接种是保障猪场安全生产的基础,给猪只接种疫苗,可以抑制猪场疾病的发生。但是,在猪场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几个误区。
1.免疫程序不合理 免疫程序的制定,必须以当地疫情的发展规律和猪场猪群的健康状况为依据,不能固定地套用某个地区或某个猪场的免疫程序。如果猪群的免疫程序制定得不科学、不合理,一方面使猪场的某种疾病漏防,另一方面可能引发其他疾病,导致猪场出现疫情,给猪场的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疫苗质量不过关 猪场给猪群接种疫苗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猪场的命运。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疫苗很多,同一种类的疫苗就有多个生产厂家,但是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如果购买方稍有不慎,就会给猪场带来致命的打击。所以,猪场在选择疫苗时必须谨慎,应选择信誉度高、知名厂家生产的疫苗。
3.疫苗运输、保存不科学 由于不同猪场的基础设施有差别,在疫苗的采购、保存过程中不规范,可能出现疫苗冷冻链的中断,造成疫苗质量的下降或失效。如果使用这种疫苗,对猪群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甚至出现疫情。
4.在疫苗免疫过程中操作不规范 猪场应根据已制定的免疫程序,由专人按标准的操作方法进行免疫注射。但是,由于猪场的监督力度不够或技术人员责任心不强,在操作中往往出现下述情况:疫苗的领取没有作详细的记录;没有按说明进行严格的稀释或在稀释过程中受消毒液污染;针头大小、长度不合适;疫苗没有防日晒、高温措施,稀释后2小时没有用完;疫苗在使用前或每次吸苗前没有充分摇匀;注射时没有做好皮肤消毒、注射深度没保证、注射位置不正确、接种剂量不够;疫苗流出后没有立即用蘸有消毒液的棉球擦拭、消毒;打飞针、不是头头免疫、不是一猪一个针头;病猪、瘦弱猪同步免疫,这些情况势必导致免疫失败结果的出现。
(三)引种与隔离不当
猪场在生产过程中一般都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但是,由于原有猪群的生产力下降或老龄化,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需要不定时地更换猪的品种。如果对新引进的猪隔离措施不当,会对原有猪群的安全生产带来一定的风险。引进种猪时,要安排适当的圈舍,与其他猪隔离饲养60天以上,并随时观察其健康状况。在隔离期内未发生任何疾病,方可混群饲养。
(四)病死猪及胎衣的处理不当
集约化猪场应有病死猪及胎衣处理的专门场所,对病死猪只进行焚烧或深埋,也可在粪场附近设置一沉尸井,最好、最安全的方法是用焚尸炉将病死或解剖猪只及胎衣进行无害化处理。一般情况下,对病死或解剖猪只及母猪产后的胎衣应立即无害化处理,否则,容易造成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影响其他正常猪群的健康生长。
(五)疫病检测不及时
在集约化养猪条件下,应进行经常性的疫病检测工作,以便对场内疫病情况、免疫质量、疫病净化水平进行监控,同时也为本场的防疫工作提供客观依据。尤其本地区、本季节暴发和流行严重的传染病更应该加强检测,以便作出及时反应。同时,对场内使用的疫苗、消毒剂的质量也要进行检测,以保证确实有效。如不能及时做好以上工作,就不可能准确和深入地了解猪场疾病的流行和发展趋势,就不可能及时地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影响猪群健康地生长发育。
(六)疫病发生时没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猪场如遇到或怀疑是传染病发生时,必须及时隔离,尽早诊断并尽快上报,病因不明或不能确诊时,应将病料送有关部门紧急检验。如确诊为传染病,应迅速采取紧急措施,对全场进行封锁和消毒,全场猪群进行检疫,病猪隔离治疗或屠宰、焚烧;对健康猪只进行紧急预防接种或药物预防,并对被污染的场地、用具、环境及其他污染物进行彻底消毒。反之,则容易延误最佳防治和治疗时机,造成疫情的扩散和蔓延,给猪场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七)在疫病防控方面主次不分
猪场的防疫工作,要结合本地和本场的实际情况,分清主次,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危害性强、发病频率高的疫病,根据其流行特点、发病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到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疗。反之,一方面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另一方面也起不到对疫病的防控效果。
(八)防疫措施不完善
传统的养猪防疫似乎仅仅是兽医分内的工作,而且是季节性的;集约化猪场的防疫则是全方位的、常年的。除常规的消毒、免疫、治疗外,还需要加强管理,保证营养平衡,优化场区和畜舍环境。猪场内的诸多因素都和防疫效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集约化猪场的防疫措施要形成配套的体系,全面落实生物安全体系和疫病综合防控体系。
(九)不重视猪群的保健
猪场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在消毒和疫苗免疫方面投入很大的精力,这当然是猪场防疫不可缺少和关键的步骤。但是,对猪群的保健,也是猪场防疫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对猪群进行保健,需要投入一定的财力,会增加饲养成本,但是可以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提高猪只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降低猪场发生疫病的风险。
(十)对猪场整体环境的治理不重视
猪场的环境卫生体系是以传统的防疫保健为基础,以猪的生物学特性为根据。规模养猪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完善猪场内外布局和猪舍内部的工艺设计等一系列措施,给猪群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和繁育的环境;定期地对猪体内外进行驱虫、杀灭蚊蝇和老鼠,消灭疾病的传播媒介,减少猪只疾病发生的机会;定期清除杂草和填埋阴沟,消灭病原微生物的滋生;经常保持猪舍内空气新鲜、干燥、温度适宜、干净卫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所以猪场整体环境的治理是猪场安全防疫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养猪场疫病综合防控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防控体系内的众多环节必须环环相扣、节节相连、步步到位,才能充分发挥疫病综合防控体系的作用,保障猪场生产的安全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