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六节 猪传染性胃肠炎
    来源:辈宠网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消化道传染病,感染敏感仔猪时100%死亡。哺乳仔猪呕吐、水样腹泻以及高死亡率是传染性胃肠炎的特征。感染时的猪龄越大,对此病的耐受力就越强。敏感的成年猪和肥育猪感染此病时死亡率很低,常见呕吐和腹泻。在保育猪中可发生地方流行性的传染性胃肠炎。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

一、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1)流行季节:传染源为发病猪、带毒猪及其他带毒动物。病毒存在于病猪和带毒猪的粪便、乳汁及鼻分泌物中,病猪康复后可长时间带毒,有的带毒期长达10周。

(2)流行规律: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感染母猪可通过乳汁排毒感染哺乳仔猪。在3~4天暴发流行,迅速传播至邻近各栏舍,经10天左右达到高潮,随后呈零星发病。发病率与年龄的关系不大,但死亡率与年龄的关系甚为密切。2周龄内仔猪死亡率很高,日龄越小,死亡越快。5日龄内死亡率100%,10日龄为50%以上,5周龄以上的猪死亡率较低,较大猪或成年猪发病几乎没有死亡。

(3)本病发生和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冬季和初春,多呈地方性流行,新发区可暴发性流行。

【临床诊断】本病潜伏期仔猪为12~24小时,成年猪为2~4天。《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40天。

(1)哺乳仔猪:潜伏期短,特别是2周龄内的仔猪潜伏期一般为1~2天,半数有短暂的体温升高(40.2~40.6℃);急性水样腹泻(有的先呕吐),粪便淡黄、黄白色,内含未消化的凝乳块和泡沫,腥臭,但不见有血液;迅速出现脱水、消瘦;严重口渴,常爬到母猪食槽内急切饮水。随着病情恶化,病猪极度衰弱,行走不稳,出生后5日以内仔猪的病死率常为100%。病愈仔猪生长缓慢,成为僵猪。

(2)断奶仔猪:发病率接近100%,突然发生水样腹泻,食欲不振,下痢,粪便呈灰色或茶褐色,含有少量未消化的饲料。

(3)成年猪:潜伏期多为2~7天。随着日龄的增长,猪对该病的抵抗力不断增强,猪个体的表现也有很大差异。有的食后不久就发生呕吐,多数开始即出现水样腹泻,一般持续4~5天,短者2~3天;粪便呈灰褐色,混有泡沫状黏液和大量未消化的食物;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正常或偏低;口渴、脱水、显著消瘦;腹泻一旦停止,不再复发,很少死亡;有的症状比较轻微,仅减食而无腹泻现象或仅拉软粪而已。

哺乳母猪患病后泌乳减少或完全无乳;孕猪很少流产,一般经3~7天恢复,很少发生死亡。

【病理变化】本病以急性肠炎变化,从胃到直肠呈现卡他性炎症为特征。剖检可见尸体脱水明显,病变主要在胃和小肠,哺乳仔猪的胃常臌满,胃内充满未消化的凝乳块;卡他性胃肠炎,胃底黏膜轻度充血、出血;肠内充满白色至黄绿色液体,3日龄小猪中,约50%在胃横膈膜面的憩室部黏膜下有出血斑。小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态;肠管扩大,充满泡沫状液体和未消化的凝乳块;肠黏膜剥落,空肠、回肠绒毛萎缩,内膜变得粗糙;肠道充气,内容物液体状、灰色或灰黑色;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心、肺一般无明显病变。肾混浊肿胀和脂肪变性,并含有白色尿酸盐类。有些病例除了尸体失水、肠内充满液体外,并无其他病变可见。

【实验室诊断】在国际贸易中,尚无指定诊断方法,替代诊断方法有病毒中和试验(VN)、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病料采集:通常采集粪便或小肠。把感染的小肠两端扎住,其内容物是分离病毒的理想样品。因病毒热敏感,采集的所有样品都应是新鲜的或冷藏保存。

(2)病原检查:组织培养分离鉴定(原代或次代猪肾细胞培养,分离物用免疫染色,或用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特异抗血清进行中和试验鉴定),荧光抗体试验(用于检测肠组织中的病毒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用于检测粪便的病毒抗原)。

(3)血清学检查:病毒中和试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二、防治要点

【防治原则】采用检疫、消毒、配合使用疫苗进行预防。发现病猪应及时淘汰,死猪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污染的场地、用具等应严格消毒。

【预防】

严防引进带毒猪。加强饲养管理,搞好临产母猪的卫生。做好猪场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临产母猪转入分娩舍前,应用温水擦洗干净并进行彻底消毒。生长育成舍每周应进行不少于2次的带猪消毒工作,选择在中午天气最暖和时进行,消毒要均匀、透彻。

免疫预防有灭活苗和弱毒疫苗。灭活苗于母猪产前一个月肌肉或后海穴注射免疫4毫升,仔猪、架子猪及育肥猪可免疫注射。弱毒疫苗可用于各种年龄的猪免疫,母猪经肌肉或鼻肉接种、仔猪通过口服,用量都是1毫升。

可使用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苗进行免疫接种,母猪在分娩前5周和2周进行,可使仔猪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抗体,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对曾发生过传染性胃肠炎病的猪场,应在秋季和冬季对保育仔猪进行免疫接种。

猪群在发生猪传染性胃肠炎后,可使用康复猪或高免血清对未发病猪进行紧急预防,每头猪口服10毫升,连服3天,有一定预防效果。

【治疗】在治疗方面,由于此病发病急,病程短,要早发现早治疗,治疗越早,疗效越高,可减少死亡。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但对病猪进行对症治疗可以减少死亡,促进恢复。

(1)补液补盐:补充适量的电解质溶液,维持体内酸碱平衡,防止仔猪因脱水酸中毒而死亡,降低死亡率。可应用以下配方进行治疗: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钠3.5克,葡萄糖20克,“加康”50克,加入1升水中,每头仔猪喂服5毫升,每日5次,直至痊愈为止。必要时可进行腹腔注射。

(2)抗生素:链霉素30万~50万国际单位、庆大霉素4万~8万国际单位,混合溶解后灌服,每天2次,连服2~3天,防止继发感染。

(3)氟哌酸散:按仔猪每千克体重用药0.3~0.5克,温水溶解后灌服,每日2次,连服2~3天。

(4)痢菌净注射液:每头仔猪肌肉注射2毫升,并内服黄连素片,每次1~2片(每片0.5克),每日2次,连服2~3天,疗效较好。

(5)对症治疗:对呕吐的仔猪每头肌肉注射维生素B,注射液2~5毫升,每日2次,连注2天;对耳、鼻、四肢下部青紫者,肌肉注射10%磺胺密啶钠注射液2~5毫升,每日2次,连注2天;对不吃不喝而脱水的仔猪,及时灌服葡萄糖、氯化钠水溶液,补充体液,每次20毫升,每日5次,痊愈为止。

(6)中药辅助治疗:黄连、大黄、乌梅各10克,白芍、地榆炭、甘草、柯子各15克,苦参、篇蓄、白头翁、湘曲、藿香、车前子各20克,煎水服(25千克猪的剂量)。

采用以上方法治疗此病,治愈率可达90%以上。

三、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及纠正

本病常可与产毒素、大肠杆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或轮状病毒发生混合感染。

四、案例及分析

【案例】2001年4月初山东某猪场一窝新生仔猪,3日龄突然发病。先是两只偏瘦仔猪咳嗽,呕吐,精神倦怠不食;第三天发生喷射状水泻,粪便黄白色,可见有白色凝乳块,仔猪明显消瘦;第四天该窝其他仔猪陆续发病,呈现上述类似症状;六天后该窝仔猪陆续死亡;至两周后全窝经过抗生素及对症治疗无效,全部死亡。该病呈现明显传播型,继该窝仔猪发病后迅速波及该场其他新生仔猪,但其他大龄猪未受影响。

【分析】根据发病经过及症状、流行特点、病理变化,抗生素治疗无效及最终死亡等特征,初步诊断为猪传染性胃肠炎。取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通过病毒分离培养、CPE电镜观察及分子生物学诊断,可确诊新生仔猪流行性腹泻为猪传染性胃肠炎。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