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一、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诊断及防治要点
    来源:辈宠网

(一)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

1.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寄生虫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基本环节,切断或控制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寄生虫病的发生与流行。

(1)传染源:通常是指体内寄生有某种寄生虫的动物或人,包括中间宿主、终末宿主、保虫宿主、贮藏宿主、带虫者等。病原体(虫体、虫卵或幼虫等)常通过宿主粪便、尿液、痰液、血液以及其他分泌物、排泄物等不断地排到外界环境中,污染土壤、饲料、饮水、用具等,然后经一定的方式或途径感染易感动物。

(2)传播途径:是指来自传染源的病原体,经一定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的途径,可以是单一途径,也可以是多种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经口感染、经呼吸道感染、经胚胎感染、接触感染等。

(3)易感动物:是指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免疫力的动物。寄生虫一般只能在一种或几种动物体内生存,而不是所有动物,这是寄生虫对宿主的专一性。

2.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1)地方性:寄生虫病的流行与分布往往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即某种疾病在某一地区经常发生。这主要与当地的气候条件、中间宿主或媒介节肢动物的地理分布、当地的生活习惯及生产方式等有关。

(2)季节性:寄生虫病的流行往往有明显的季节性。这是由于温度、湿度、光照、雨量等气候条件可影响寄生虫、中间宿主及媒介节肢动物种群数量的消长,因而使寄生虫病的流行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如温暖、潮湿的季节有利于球虫卵囊在外界的发育,因此球虫感染多见于春末至秋初季节。住白细胞虫病的出现与其传播媒介蠓和蚋的出现季节相一致。

(3)慢性和隐性感染:寄生虫病多呈慢性和隐性经过。慢性感染是指多次低水平感染或在急性感染之后治疗不彻底,未能清除所有病原体,常会转入慢性持续性感染。隐性感染则是指动物感染寄生虫后,没有表现明显临床症状,也不能用常规方法检测出病原体的一种状态,只有当抵抗力下降时,机体才会发病甚至死亡。

3.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环境、气候和生物种群等因素。地理环境和气候不同,植被和动物区系也不同,而植被和动物区系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寄生虫的分布及寄生虫病的传播与流行。

(2)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科学文化水平、医疗卫生条件、防疫保健措施以及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动物的饲养管理方式和条件等。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寄生虫病的流行。经济文化的落后必然伴随着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不良的卫生习惯和卫生环境,从而不可避免造成许多寄生虫病的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因此社会因素的改善对控制寄生虫病具重要的作用。

(二)寄生虫病的诊断

在寄生虫病的早期,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诊断,不仅可阻断病程发展,而且可最大限度地控制寄生虫病的传播和流行,保护动物健康、减少经济损失,因此寄生虫病的诊断在寄生虫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寄生虫病的诊断方法大致分生前诊断和死后诊断两大类。其中生前诊断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临诊检查、实验室诊断、免疫学诊断等,死后诊断主要是尸体剖检,发现病原及相应病变等进行诊断。

1.流行病学调查:首先要对发病的养殖场和动物种群进行详尽的病史调查,了解该场曾发生过哪些疾病,同时详细询问发病动物的品种、年龄、来源、饲养管理方式、发病季节、发病率、死亡率、饲料转化率等,此外还要询问本次发病是否进行过药物治疗,药物的种类、剂量及疗程是否准确等。其次,寄生虫病的发生与外界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了解周围环境中是否存在与寄生虫病有关的流行因素,是否有相应的中间宿主、贮藏宿主或传播媒介的孳生及活动规律,当地的气候、水土、植被情况如何等。

2.临诊检查:临诊检查主要是检查动物的营养状况、临诊表现和疾病的危害程度。寄生虫病主要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临诊上多表现为消瘦、贫血、营养不良、机能障碍和生产性能降低等症状,虽不具有特异性,但可作为诊断的参考。

寄生虫病的临诊检查,应以群体为单位进行大批动物的逐头检查,动物数量过多时,可抽查其中部分动物。群体检查时,注意从中发现异常和病态动物。一般检查应重点注意营养状况,体表有无肿瘤、脱毛、出血、皮肤异常变化和淋巴结肿胀,有无体表寄生虫。系统检查时,按照临床诊断的方法进行。将采集到的症状分类,统计各种症状的比例,提出可能的寄生虫范围。检查中发现可疑症状或怀疑为某种寄生虫病时,应及时采集相关病料进行实验室检查。

3.实验室诊断:

(1)病原学诊断:病原学检查是诊断寄生虫病最可靠的方法。根据寄生虫生活史的特点,从感染动物的血液、组织液、排泄物、分泌物或活体组织中检查到寄生虫的虫卵、卵囊、幼虫、成虫等时,即可作出确诊。不同的寄生虫病采用不同的检验方法,主要有粪便检查、血液检查、气管分泌物、鼻液检查、体表及皮屑检查等,其中粪便检查是寄生虫病生前诊断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

(2)免疫学诊断:寄生虫侵入动物机体后,在整个寄生过程中,其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虫体死后的崩解物等在宿主体内均具有抗原物质的作用,可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免疫应答,因此利用免疫反应的原理,可进行抗原或抗体的检测,从而达到诊断寄生虫病的目的。

随着免疫学研究的发展,一些免疫学诊断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已在寄生虫病的生前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为早期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及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目前常用的一些免疫学诊断方法主要有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

4.剖检诊断:剖检是诊断寄生虫病可靠而常用的方法,尤其适合于对群体动物的诊断。剖检可用自然死亡的动物、急宰的患病动物或屠宰的动物。剖检在病理解剖的基础上进行,既要检查各器官的病理变化,又要检查各器官的寄生虫,并分别采集,确定感染的寄生虫种类、感染强度和对宿主危害的严重程度,以便确诊。

5.药物诊断:药物诊断是对疑似寄生虫病的患病动物,在生前不能或无条件利用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的情况下,可采用对该寄生虫病有特效的药物来驱虫或治疗的方法进行诊断。

(三)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寄生虫病的防治必须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以寄生虫生活史、生态学和流行病学为基础,制定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才能达到控制寄生虫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1.控制和消除传染源:采用药物杀灭或驱除宿主体内外的寄生虫是寄生虫病综合防治措施中的重要环节。通常驱虫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治疗患病动物;另一方面是减少病原体向外界的散播,可对健康动物起预防作用。在寄生虫病防治中,通常实施预防性驱虫,即按照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定时投药,而不论动物发病与否。如在肉仔禽的饲养中,常把抗球虫药加入饲料中,以抵抗球虫的感染。

驱虫时的注意事项:应在专门的、有隔离条件的场所进行;所选择的驱虫药物,要具备安全、高效、低毒、广谱、廉价、使用方便等优点;进行大规模驱虫前,应先选择小群动物进行药效及药物安全性试验,同时应考虑中毒时的抢救措施,在取得经验之后,再进行大规模驱虫;驱虫后排出的粪便和一切含有病原的物质,均应集中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散播;动物驱虫后应隔离一定的时间,直到被驱除的虫体排完为止。

2.阻断传播途径:

(1)环境卫生:由于环境可被寄生虫的虫卵、幼虫或卵囊等污染,造成易感动物感染,因此搞好环境卫生,是减少与预防寄生虫感染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是减少宿主与传染源接触的机会,如及时清除粪便、打扫圈舍,可减少宿主与病原体接触机会,也减少了粪便污染饲草、饲料或饮水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杀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主要是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利用粪便堆积发酵产生的生物热来杀灭寄生虫虫卵、幼虫或卵囊;另外,还可利用化学药物定期进行消毒,杀灭环境中的病原体。

(2)消灭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对生物源性寄生虫病,消灭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可以起到消除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的双重作用。应消灭的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是指那些经济意义较小的螺类、剑水蚤、蚂蚁、甲虫、蚯蚓及吸血昆虫等无脊椎动物。常用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

3.提高鸭鹅抵抗力:

(1)采取保护性措施:如把幼龄鸭鹅与成年鸭鹅分开饲养,以免成年鸭鹅将寄生虫病传给幼龄鸭鹅。对某些寄生虫病还可采取预防服药的措施,或在鸭鹅体上喷洒杀虫剂、驱避剂,防止被吸血昆虫叮咬等。

(2)提高鸭鹅自身抵抗力:给鸭鹅提供全价、优质饲料;适当运动;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减少应激因素。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