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猪副伤寒
    来源:辈宠网

【病情简述】仔猪副伤寒是沙门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仔猪传染病。主要侵害2~4月龄的仔猪,6月龄以上的猪少见。断乳前后的仔猪常呈急性经过,架子猪一般表现慢性肠炎和副伤寒性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多见。当前各地实行规模化养猪,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善,饲养及饲料情况的好转而发病少了,但某些饲养管理条件不良的猪场仍有发生。该病常继发于猪瘟流行过程中。

【病原】为猪霍乱沙门杆菌和猪伤寒沙门杆菌等,常存在于猪的粪便、各脏器以及被污染的土壤中,病菌在污染的水和土壤中能生存4个月至1年以上,往往成为重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被病原菌污染的饲料及饮水,造成消化道感染;另外,气候突变,长途运输,环境潮湿、肮脏拥挤,饲料品质不好,营养缺乏等均可诱发本病。

【主要症状】潜伏期由两天至数周不等。临诊分为:

急性型(败血型):多见于断乳前后的仔猪,有的常突然死亡。初精神不振、厌食,继后腹痛、恶臭的腹泻和呼吸困难,耳根、胸前和胸下有紫斑。病程1~4天,多以死亡告终。母猪体温升高,喜卧,不喂奶,有灰黄色或黄白色恶臭稀粪,耳背、颈部和腹部皮肤呈浅红色斑块。

慢性型(结肠炎型):为临诊常见病型,与肠型猪瘟的临诊表现很相似。病猪体温40.5~41℃,精神不振,寒战,常堆叠一起,食欲减退。眼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常被黏着,少数发生角膜混浊,重者发展为溃疡,甚至眼球被腐蚀。先便秘后下痢,粪便浅黄色或灰绿色,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素絮片,恶臭,很快消瘦。在病的中、后期,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特别在腹部,可见绿豆大、干涸的浆性覆盖物,揭开见浅表溃疡。病程往往拖延2~3周或更长,最后极度消瘦,衰竭而死亡。有时病猪症状逐渐减轻,状似恢复,但以后生长发育不良,经短期又行复发。

有些猪群发生所谓潜伏性“副伤寒”,小猪生长发育不良,被毛粗乱,污秽,体质较弱,偶有下痢。体温和食欲变化不大。一部分患猪突然症状恶化而引起死亡。

【剖检特征】急性病例主要是败血症的病理变化。全身浆膜、黏膜以及内脏有不同程度的点状出血。肠系淋巴结索状肿大、常见坏死和小溃疡,全身淋巴结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肝见有针尖大至粟粒大的黄灰色坏死灶和灰白色副伤寒结节。脾肿大,坚度似橡皮,见散在的小出血点,切面蓝红色。肾也肿大、充血、出血。胃黏膜严重瘀血和梗死而呈现黑红色,病程稍长的黏膜内浅表性糜烂。肠黏膜见急性卡他性炎症,严重者为出血性肠炎。

慢性型:特征性病变主要在大肠、肠系淋巴结和肝脏。盲肠、结肠肠壁增厚,黏膜上覆盖着一层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性和腐乳状物质,剥开见底部红色,边缘不规则的溃疡面,溃疡大小不一,中央凹陷,四壁隆起,肠管硬如橡皮管状。此种病变有时波及回肠后段。肠系淋巴结索状肿胀,有散在灰黄色坏死灶,有的呈干酪样坏死。肝见瘀血、变性,实质内有许多针尖大至粟粒大的灰红色或灰白色结节或有小坏死灶。脾稍肿大。肺有慢性卡他性炎症。

【实验室诊断】(1)细菌学检查:

显微镜检查:采取病猪的粪、尿或肝、脾、肾、肠系淋巴结,流产胎儿的胃内物,流产病畜的子宫分泌物少许作涂片镜检或分离培养。让涂片自然干燥,革兰染色。镜检见沙门菌呈两侧椭圆或卵圆形,不运动,不形成芽孢和荚膜的革兰小杆菌。

分离培养:将病料直接划线接种在选择培养基(SS琼脂、DC琼脂)和鉴别培养基(麦康凯琼脂、伊红美蓝琼脂)各一平板,置37℃培养24小时。沙门菌一般为无色透明或半透明中等大小,边缘整齐、光滑、较扁平的菌落。有的沙门菌因产生硫化氢,在SS或DC琼脂上形成中心带黑色菌落。挑取沙门菌可凝菌落接种于双糖铁(或三糖铁)斜面,置37℃培养18~24小时,观察底层葡萄糖产酸或产酸产气,产生硫化氢变棕黑色,上层斜面乳糖不分解。不变色则可初步判定为沙门菌。必要时进行生化试验及动物接种试验等。

(2)血清学诊断:因子血清试验。挑取双糖铁(三糖铁)斜面培养物作玻片凝集试验,将沙门菌A~F群多价血清1滴置玻片上,然后用铂耳挑取培养物少许,在血清滴中混合均匀后观察,如发生凝集呈阳性反应时,再分别用O单价血清作定组鉴定,以确定所属群别。

对流免疫电泳(CIE)、协同凝集试验(CO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法、基因探针检测、重氮乳反向乳凝与乳凝试验等都可用于沙门菌的快速诊断。

【预防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消除诱发病因,保持饲料、饮水的清洁、卫生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

(2)采用添加微生态制剂如促菌生、调菌生等以预防。

(3)当发生本病时,立即进行隔离、消毒;病死猪应严格执行无害化处理,以防止病菌散播和人的食物中毒。

【治疗】(1)(15~25千克体重的剂量)黄连10克,黄柏15克,白头翁25克,金银花20克,煨葛根30克,茯苓20克,枳实10克,槟榔15克。用法:煎水去渣,1日分2次灌服。

(2)栀子50克,连翘50克,滑石30克,薏苡仁20克,知母40克,菊花30克,茯神30克,大黄40克,远志40克,猪苓50克,泽泻50克,芒硝50克,胆草40克,木通6克,木香20克,柴胡50克,黄柏30克,黄芩30克,黄连20克。用法:共研细末混合均匀,每5千克体重服5克,每日2次。

(3)生半夏500克,明矾250克,雄黄250克,杜仲500克,贯众500克,五味子500克,黄芩500克,黄柏500克,胡椒200克,油皂250克,使君子250克,寸香25克。用法:共研细末,5~15千克小猪2~5克,20~30千克中猪4~10克,40~60千克大猪6~20克,疗效可达80%以上。

(4)黄芩30克,荆芥30克,桂枝30克,杏仁5克,桔梗40克,防风40克,川芎20克,麻黄25克,甘草5克,生姜15克,大枣20克。用法:此系中猪用量,大小猪酌情增减,煎水内服,每日2次,如能吃料,可混在饲料中喂下,疗效可达98%左右。

(5)连翘10克,桑叶10克,杏仁10克,薄荷10克,桔梗15克,陈皮15克,竹叶15克,通草10克,桑白皮10克。用法:如咽喉肿加射干、山豆根、大力子各15克,用水煎服,每日2~3次。

(6)苍朮25克,北辛5克,防风25克,白芷25克,苓皮25克,贯众25克,麻黄15克,甘草5克。用法:煎水内服,每日2次,苏根、石菖蒲、茅草根、臭草根为引。

(7)连须50~100克,黄芩30克,黄柏30克,栀子35克,麻黄15克,淡豉30克,姜黄30克,石膏50~100克,大力子25克,木通30克,大黄35克,甘草10克。用法:煎水内服,每日2次,疗效90%。

(8)大蒜5~25克。用法:将大蒜捣成泥,或制成大蒜酊内服,1日3次,连服3~4日。

(9)白头翁6克,龙胆草、苦参、白芍各3克,陈皮4.5克,甘草1.5克。用法:共研细末,内服,连用3天。

(10)连翘、双花各5克,天花粉、鹤虱各3克,槐花、白头翁、陈皮、黄连、黄芩、芦根、桉树叶各6克。用法:水煎,分3次内服。

(11)黄连、黄柏、通草各10克,白头翁、甘草各6克,车前子、滑石粉各15克。用法:研成细末,分4次灌服。

(12)青木香、苍朮、黄连、白头翁、车前子各6克,地榆炭、炒白芍各10克,烧枣5个。用法:共研细末,拌入料内一次喂给。

(13)黄连、木香各15克,白芍、槟榔、茯苓各13克,滑石16克,甘草10克。用法:水煎,分4次喂给,每日2次。

(14)断肠草、了哥王各125克,蒜头93克,花粉6克,桂枝31克,滑石15克,甘草6克。用法:水煎,每日2次,2日服完。

(15)猪大肠一节,加入黄连12克。用法:煮熟喂之,一次不愈,连服2次。此方疗效显著,可治猪肠风下血症。

(16)薏苡仁60克。用法:为末,米汤下喂,病易愈。

(17)干葛15克,生石膏10克,黄芩10克,竹叶5克,生姜为引。用法:共为末,分3次内服。

(18)高良姜、贯众、苦楝子、石榴皮、大蒜、雄黄、大黄各15克。用法:煎服。

(19)大蒜500克,甘草120克。用法:切碎后加50度白酒500毫升,浸泡2日,取汁加百草霜混匀,每日每头喂20克,连服2日。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