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是猪瘟病毒(CSF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急性型以败血症为病变特征,慢性型除猪瘟病变外,尚有继发感染病变。本病至今仍然是猪发病最多、危害最大、流行最广的传染病。据统计资料,近年我国猪病死亡占猪饲养总数的8%~12%,其中1/3是由猪瘟引起的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近二三十年出现了非典型的温和性猪瘟,在病原特征、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形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给猪瘟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CSF是受世界各国关注的传染病之一,国际兽疫局(OIE)将其列入A类传染病。
一、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1)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和野猪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2)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猪排泄物和分泌物,病死猪和脏器及尸体,急宰病猪的血、肉、内脏,废水、废料污染的饲料、饮水都可散播病毒。
(3)猪瘟的传播主要通过接触,经消化道感染。此外,患病和弱毒株感染的母猪也可以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弱仔、死胎、木乃伊胎等。
【临床诊断】
(1)最急型:病程1~2天,病猪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一般出现在初发病地区和流行初期。
(2)急性型:病程10~20天,病猪精神差,发热,体温在40~42℃,呈现稽留热,喜卧、弓背、寒颤及行走摇晃。食欲减退或废绝,喜欢饮水,有的发生呕吐。结膜发炎,流脓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住,不能张开,鼻流脓性鼻液。初期便秘,干硬的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肠黏液。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带有黏液或血液。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黏膜出现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褪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公猪包皮发炎,阴鞘积尿,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混浊液体射出。仔猪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侧卧及游泳状,甚至昏迷等。
(3)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逐渐消瘦、贫血,衰弱,被毛粗乱,行走时两后肢摇晃无力,行走不稳。有些病猪的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呈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病程可长达1个月以上,最后衰弱死亡,死亡率极高。
(4)温和型:又称非典型,主要发生较多的是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表现症状轻微,不典型,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明显。病程较长体温稽留在40℃左右。皮肤无出血小点,但有淤血和坏死。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猪十分瘦弱,致死率较高,也有耐过的,但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5)繁殖障碍型:感染后母猪怀孕早期表现为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怀孕小于70天所产仔猪为弱仔,先天性震颤,干耳尖,鼻端和尾部皮肤点状出血,蓝耳,下黄痢,眼睑水肿,呕吐,吸乳无力,消瘦。有的全身震颤,前蹄尖着地或自行站立,一周内死亡。母猪怀孕70~90天所产仔猪表现为迟发性猪瘟,发病迟,出生后几个月可表现正常,随后轻度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结膜炎、皮炎、下痢,运动失调,体温不变,难免一死。
【剖检】
(1)最急型:浆膜、黏膜有少量出血,淋巴结轻度肿胀。
(2)急性型:全身皮肤、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全身淋巴结肿胀、多汁、充血、出血,外表呈现紫黑色,切面如大理石状。肾脏色淡,皮质有针尖至粟状出血点。脾脏有梗塞,以边缘多见,呈黑色小紫块。喉头黏膜及扁桃体出血。膀胱黏膜有散在的出血点。胃、肠黏膜呈卡他性炎症。大肠的回盲瓣处形成纽扣状溃疡。
(3)慢性型:主要表现为坏死性肠炎,回盲瓣部有扣状溃疡,全身性出血变化不明显,由于钙磷代谢的扰乱,断奶病猪可见肋骨末端和软骨组织交界处形成结节,因骨化障碍而形成黄色骨化线。
(4)温和型:扁桃体坏死、溃疡,脾梗死一二处,肾脏苍白有出血点、膀胱有出血点,胆囊黏膜少量出血、溃疡,少数淋巴结大理石样变化,另有骨化线、关节炎。
(5)繁殖障碍型:怀孕早期所产胎儿变干、变黑,呈木乃伊化,死胎全身皮下水肿、出血,腹水、胸水,畸形,小脑发育不全;怀孕小于70天所产仔猪膀胱、胃、心、扁桃腺、肾、回盲肠口、皮肤等有出血点,皮肤内脏常有出血点。母猪怀孕70~90天所产仔猪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胸腺萎缩。
【实验室诊断】
(1)实验室诊断通常取发病猪扁桃体、肾脏、脾脏或淋巴结等病理组织样品,制成2%组织悬液接种于猪瘟病毒敏感的细胞系(如PK-15细胞等),分离纯化病毒。
(2)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检查、免疫酶标记试验、新城疫病毒的强化试验、兔接种试验(兔体交互免疫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血清中和试验以及PCR等方法可确诊。
二、防治要点
【防治原则】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严格防疫,免疫接种。
【预防接种】目前预防猪瘟的疫苗有兔化弱毒苗、组织培养疫苗和灭活苗等。
(1)疫区、受威胁区仔猪,产下小猪在吃乳前注射1~2头份兔化弱毒苗(即超前免疫),1小时后再吃初乳,60日龄时以4倍量接种第二次;其他地区可在21日龄首次免疫,60日龄再免一次;防疫管理完善、自繁自养、长期未发猪瘟的场户可在35~45日龄以2~4头剂量免疫接种1次。使用时最好按说明书使用。
(2)与发病猪同群或同场的其他免疫不可靠的猪以10头份猪瘟苗紧急免疫注射,疫苗以兔化弱毒苗效果较好。
(3)种母猪配种前以4头份量接种。怀孕母猪不得接种猪瘟弱毒疫苗,这主要是为了防止死胎、仔猪拉稀以及仔猪对猪瘟病毒耐受,造成长期带毒、排毒。
(4)定期进行免疫抗体监测,淘汰多次接种疫苗但抗体滴度为零的种猪。发病后扑杀病重猪,无害化处理死猪,以2%烧碱等严格消毒场地、设施。
【治疗】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应尽早淘汰。
三、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及纠正
近年来,温和型猪瘟或者非典型猪瘟发病非常普遍,在临床上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常表现为木乃伊胎、死胎、弱仔、先天性震颤,以及出生后一周不明原因死亡等。购入的仔猪和育肥猪表现为高热、气喘、不食、精神萎靡;猪群中同时出现腹泻和干便,后背毛根有出血点,腹下皮肤发红,后肢运动不协调;注射猪瘟疫苗出现过敏、发病或死亡。据以上症状易误诊为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病等。在使用抗生素和退烧药物治疗后,能暂时控制病情,但停药后复发,死亡率为15%~50%。在病理变化方面常为非典型病变:肾脏可见大小不等的出血点,以针尖大小居多,淋巴结肿胀、水肿或出血,常表现为外周出血,膀胱、咽喉偶见出血点。
由于温和型猪瘟不具备典型猪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按典型猪瘟的标准诊断,易把温和型猪瘟误诊为其他病或漏诊,并且温和型猪瘟常与其他病并发,临床易误诊为其他传染病,延误治疗时机,通过实验室检查加以确诊。
四、案例及分析
【案例】某猪场购进商品猪60余头45日龄仔猪,开始有两头猪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体温升高到41℃左右,而且持高不下。采取对症治疗,对猪注射了青霉素链霉素和维生素B1注射液,但效果不明显。随后临近猪舍也出现了以上症状,很快有20余头发病,两头死亡,大部分病猪表现先便秘后腹泻。发病猪群表现精神沉郁,行动缓慢,头尾下垂,拱背,常挤卧在一个地方,对外界的刺激不敏感。个别的猪眼结膜发炎,流出脓性渗出物。发病猪腹部、耳根、四肢内侧及腿部有大量针尖样的出血点及少量的出血斑,指压不褪色,后经实验室确诊为猪瘟病毒。
【分析】开始有两头猪发病,不具典型表现,未能确诊,后根据临床症状(病猪持续高热且稽留不退,腹部、四肢内侧等有大量的出血点,个别病猪呈现脓性结膜炎,大部分病猪先便秘后腹泻等)及剖检变化(淋巴结呈大理石样出血,喉头会厌骨出血以及脾脏梗死等),加之抗菌药无效,初步诊断为猪瘟。除病毒病外,采用针对该病的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症状或治愈,一旦无效,应尽早考虑有无病毒病可能,以免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