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巴氏杆菌病又称禽霍乱、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主要侵害鸡、鸭、鹅、火鸡等禽类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有时也呈现慢性病型,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由于病禽常常发生剧烈的腹泻症状,所以通称为禽霍乱。
该病的发生历史很长,18世纪后半叶,欧洲鸡群曾发生数次大的流行。法国学者Chabert(1782)和Mailet(1836)将该病命名为禽霍乱。1886年Huppe称之为出血性败血症。1851年Benjamin对该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1877年和1878年,意大利和俄罗斯学者在感染禽的组织中发现该细菌。1879年Toussant分离出细菌,随后Pasteur对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了培养和致弱研究,并研制出弱毒疫苗。目前该病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分布,是家禽常见病之一,呈散发性流行。在我国,广大农村的鸡、鸭群中时有发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对农村成年鸡所造成的危害仅次于鸡新城疫,在南方各省常年流行。
(一)流行特点
各种家禽和野禽对本病都易感。家禽中以鸡、火鸡、鸭、鹅和鹌鹑最容易感染。该病发病急、死亡快,各种日龄的禽都可感染发病,但以30日龄以下的雏禽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也高。成年禽中,高产禽和肥壮的健康禽多发,死亡率一般较低,若急性病例死亡率则较高。病禽、带菌禽以及其他病禽都是本病的传染源,另外还有被病原污染的饲养场地、饲料和饮水。
禽霍乱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呼吸道、消化道、黏膜或有外伤皮肤。病禽的尸体、粪便、分泌物和被污染的用具、土壤、饲料、饮水等是传播的主要媒介,尤其是在禽群密度大,舍内通风不良以及尘土飞扬的情况下,通过呼吸道传染的可能性更大。吸血昆虫、苍蝇、鼠、猫也可能成为传播的媒介。
禽霍乱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和流行,但在高温、潮湿、多雨的夏秋两季以及气候多变的春季最容易发生。禽霍乱可因购入病禽或处于潜伏期的家禽等引起,有时可自然发生。禽霍乱的病原体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在某些健康禽的呼吸道中也存在该菌。在饲养管理不当,禽舍阴暗潮湿拥挤,天气突然变化,营养不好,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缺乏,长途运输,禽群发生其他疾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禽体抵抗力降低,当细菌毒力增强时即可发病。特别是当有新禽场转入带菌禽群,或者把带菌禽调入其他禽群时,更容易引起本病的发生。
(二)临床症状
1.鸭:自然感染的潜伏期由数小时到5天不等。根据病程长短,临床上一般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
(1)最急性:常见于大群发病的初期,在中期亦会有部分病例,往往不见症状即突然死亡。有的在产蛋中突然死亡,有的在吃食后突然倒地死亡,也可见交配中或奔跑时突然死亡,这些死亡病鸭几乎全为高产蛋鸭。
(2)急性型:鸭霍乱多为急性,发病急、死亡快。病鸭精神委顿,尾翅下垂,停止鸣叫,呆立,闭目打盹。行走无力,不愿下水,或漂浮水面而不嬉戏,常跟不上群或不随群活动。少食或食欲废绝,饮水增加,鼻孔流出黏液,不时发出咕噜声响;呼吸困难,企图排出喉头黏液,常表现摇头症状,俗称摇头瘟。患鸭拉稀,排出灰白色或绿色稀粪,腥臭,有时混有血液。有时发生关节炎,两肢酸软、瘫痪,不能走动。病程1~3天。病鸭群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时,死亡显著下降,但停药后又复发,如此可断续而零星发病,当气候骤变时尤其以种鸭或填鸭群(制鸭肥肝的鸭群)最易发病。
(3)慢性型:此型多为急性型转来,最常见病禽跛行、关节肿大,切开肿胀部可见豆腐渣样物质。有的可见持续性下痢或表现顽固的慢性呼吸道症状,少数亦可见神经症状。病程可持续3~4周。
2.鹅:成年鹅的症状与鸭相似。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成年鹅严重,以急性为主,不吃食,精神委顿,拉稀,咽喉部有分泌物,喙和蹼发绀,1~2天可发生死亡。
(三)病理变化
鸭鹅尸僵完全,皮肤上有少数散在的出血点,心包液增多,呈透明橙黄色,有的内混纤维素絮片,心冠状沟脂肪、心内膜及心肌充血和出血。肝脏肿大,呈黏土色,脂肪变性,有针帽大小的出血点与坏死点。胆囊多肿大。肠道有充血和出血,尤其以小肠前段最为严重,肠内容物呈污红色。肺脏呈多发性肺炎,间有气肿和出血。发生关节炎时,关节面粗糙,内有黄色的干酪样物或肉芽组织,关节囊增厚,内含红色浆液或灰黄色混浊黏稠液体。
(四)诊断
1.病原分离:最急性或急性病例,可采集死亡禽肝脏、脾脏、心血;慢性病例一般是从局部病灶中分离,对不新鲜或被污染的样品,建议自骨髓中采取病料。用病料制备涂片,进行革兰染色和亚甲蓝染色,镜检,在镜下可见具有荚膜、无芽孢、散在的革兰阴性球杆菌,亚甲蓝染色呈两极浓染。
2.生化试验:本菌能发酵果糖、半乳糖、葡萄糖和蔗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肌醇、菊糖、麦芽糖、水杨苷和鼠李糖,能产生吲哚和氧化酶,不溶血,不能在麦康凯琼脂上生长。
3.药敏试验:取经鉴定为禽巴氏杆菌的菌株,选取常用的药物在血清马丁平板上做药敏试验,可用纸片法、试管法等来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4.动物试验:取病料在灭菌乳钵中加生理盐水,1∶10制成乳剂,如做纯培养的毒力鉴定,用4%血清肉汤24小时培养液或血平板上菌落制成生理盐水菌液,皮下或腹腔接种小白鼠2~4只,每只0.2毫升。禽强毒株在10小时左右可致死,一般在24~72小时死亡,死亡小鼠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有出血点,脾脏常不肿大,肝脏常出现充血、肿大和坏死灶;取心血及肝脏涂片、染色、镜检,见大量两极浓染的细菌,即可确诊。
5.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对急性病禽的检查没有实际意义,而对慢性病禽的检查有一定参考价值。目前较常用的是琼脂扩散试验。
(五)防治
1.加强禽群的饲养管理:预防本病的最关键措施是做好平时的饲养管理工作,使家禽保持较强的抵抗力,因为本病的发生经常是由一些不良外界因素降低了禽体的抵抗力而引起的,如禽群拥挤、圈舍潮湿、营养缺乏,有内寄生虫或长途运输等。因此,养禽场只要在平时能够注意和改善禽群的饲养管理,避免或杜绝引起发病的诱因,就可大大减少本病的发生或不发病。
2.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养禽场应建立和完善卫生消毒制度,定期对禽场环境和禽舍进行消毒。引进种禽时,必须从无病禽场购买。新引进的鹅、鸭等家禽要隔离饲养半个月,待观察无病时方可混群饲养。鸭鹅不要混养,因鹅往往带菌而不发病,但很易传染给鸭。
3.严格执行疫病扑灭措施:霍乱发生后,必须按有关规定积极采取封锁、隔离、消毒、治疗和焚尸灭源等措施。
4.免疫接种:使用的菌苗有弱毒菌苗和灭活菌苗,菌苗的种类较多,可按需选用,禽霍乱和大肠杆菌多价二联蜂胶灭活苗为常规预防和控制两病的首选疫苗。
5.药物治疗:治疗禽霍乱的药物很多,效果较好的有下列几种:
(1)喹诺酮类:这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和吸收快等特点,对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及支原体均有作用。其中最常用的是氟哌酸(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治疗禽霍乱效果很好。治疗剂量,每千克饲料中添加氟哌酸0.2克,充分混匀,连喂7天;每升饮水中添加环丙沙星0.05克,连喂7天。
(2)磺胺类:磺胺噻唑(ST)、磺胺二甲嘧啶(SM2)、磺胺地索辛(SDM)以及磺胺喹啉(SQ)等都有疗效。一般用法是在病禽饲料中添加0.5%~1%的ST或SM2,或是在饮水中混合0.1%ST或SM2,连续喂3~4天。或者在饲料中添加0.4%~0.5%的SDM,连续喂3~4天。也可以在饲料中添加0.1%的SQ,连续喂2~3天,停药3天,再用0.05%的SM2连喂2天。
(3)抗生素:链霉素、土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及强力霉素等均有疗效。肌内注射链霉素的剂量(体重2~3千克)为每只10万单位,每天注射2次。或在饲料中添加0.05%~0.1%土霉素也有疗效。此外,肌内注射氯霉素(每千克体重20毫克,注射1次)或金霉素(每千克体重40毫克),效果也很好。
在使用上述抗菌类药物时,有一个问题必须注意,即一个禽场如果长时间使用一种药物,有些菌株对这种药物可能产生抗药性,造成疗效降低或甚至完全无效,此时必须更换其他药物。最好的办法是分离病菌做药物敏感试验(抑菌试验),根据结果选用最敏感的药物治疗。在治疗病禽的同时,对禽舍、饲养环境和饲养管理用具应彻底消毒或冲洗干净;粪便及时清除,堆积发酵后利用。将病死禽全部烧毁或深埋。如果发病数量较多,为防止病菌扩散,全部病禽应进行急宰处理,肉经加工后利用,内脏、羽毛、污物等应进行深埋。对发病群中尚未发病的家禽,可在饲料中拌喂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以控制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