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口给药法
1.灌药法 主要用于灌服各种水剂药物,或将粉剂、散剂、研碎的片剂加适量的水制成溶液、混悬液后灌服。操作时,一人牵住牛绳,抬高牛头或握住鼻中隔(必要时使用牛鼻钳),使牛头抬起。头部抬起的高度,以口角与眼角的连线与地面平行为宜。术者左手从牛的一侧口角处伸入,打开口腔并轻压舌头,右手持盛有药液的药瓶从另一侧口角伸入口腔送入舌根部,抬高药瓶后部并轻轻振抖或挤压,使药液逐渐流入口中,吞咽后再盛药继续灌服直至灌完。
灌药时,药量不宜太多,速度不宜过快,以防药液呛入气管。当病牛发生强烈咳嗽时,应暂停灌服并将牛头放低,使药液咳出。在哞叫时喉门开放,应暂停灌药,待安静后再灌服。
2.丸剂、片剂和舔剂投药法 投丸剂和片剂时,牛站立保定,术者一手伸入口腔,先将舌拉出口外;另一手持装好丸剂和片剂的投药器,从另一侧口角伸入并送至舌根部,迅速把药丸(片)推出,抽出投药器将舌松开,并托住下颌部,稍抬高牛头,待其将药丸咽下后再松开。若没有丸剂投药器,则可用手将药丸(片)用大片菜叶裹住并投掷到舌根部,使其咽下即可。
舔剂投药时,术者用一手从牛一侧口角伸入打开口腔,另一手用竹片或术片刮取舔剂从另一侧口角送入口内,并迅速将药抹到舌根部后立即抽出舔剂板,松开舌头,抬高牛头部,药物即可咽下。
3.胃管投药法 胃管投药法主要用于大量水剂药物或可溶于水的流质药液的灌服。站立保定,并适当抬高牛头,打开口腔,戴上开口器。术者将胃管涂润滑油后,从开口器中央孔将其插入。当胃管前端抵达咽部时,即感阻挡,待其吞咽时顺势推进,或作轻微进退,诱其吞咽后再插入胃管。另外,也可将胃管经一侧鼻孔插入。确定胃管插入食管无误后,接上漏斗,即可灌药。灌完药后,再以少量清水冲净胃管内药物,慢慢抽出胃管,解下开口器。
胃管使用前要仔细清洗、消毒,涂以润滑油,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小心谨慎。牛患有咽炎及明显呼吸困难时不宜使用。经鼻插入时,有时会因为管壁干燥或强烈抽动胃管,引起鼻出血。此时,可将牛头部高抬,冷敷鼻部及额顶部进行止血,必要时应用止血药。应确实证明插入食管后方可投药,如灌药后引起咳嗽、气喘,应立即停止灌药。否则,会将药液投入气管或肺而引起异物性肺炎或窒息死亡。
(二)导胃和洗胃法
导胃和洗胃法主要用于牛的瘤胃积食、瘤胃酸中毒时排出胃内容物,或排出胃内毒物,或吸取胃液供实验室检查等。牛于六柱栏内站立保定;对不能站立的病牛,可使牛成伏卧姿势,但需在头部下方挖一个坑,以便导管发挥虹吸作用。准备100千克36~39 ℃的温水,装开口器,固定好头部。根据牛体大小选用不同口径的胃导管,用清水洗净后涂上润滑油,采用与胃管投药法相同的步骤和方法,将胃管插入至瘤胃内,此时即有胃内容物或气体逸出。待流出一些胃液后,灌入温水50千克左右以使胃内容物能充分稀释,待漏斗内药液快流完时,倒转胃管末端使其低于牛体躯,并同时压低头部,依据虹吸原理排出瘤胃内容物,直至病情好转为止。
如瘤胃积食饱满时,可少量多次灌水,逐渐导出胃内容物。如胃管虹吸不出胃液,而瘤胃又确有很多液体,可能是因为导管前端脱离胃液或被草团堵塞,此时可抽拉胃管变换角度,或向管内加灌1.5~2千克温水,或用打气筒对准管口打气,冲开管内阻塞草团。在洗胃治疗中,如病牛逆呕,应将牛头向下压,使呕出的液体内容物和草屑顺口腔流出,防止头抬高时胃液进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如仍不能疏通时,则应当将导管抽出用水冲洗后再进行导胃和洗胃。
如遇瘤胃泡沫性臌气时,胃内容物难以从导管排出,可灌入松节油70毫升,液体石蜡250毫升,水2 000~3 000毫升,而后抽出导管,卸掉开口器,暂停1小时左右再行洗胃,则可顺利排出胃内容物。洗胃治疗时,如见排出的胃液已不甚混浊时,即可结束洗胃。
洗胃时胃管应插入足够深度并到达瘤胃内,一般可先量取鼻(或口)至瘤胃(倒数第5肋间)的长度,在胃管上做上标记。导胃和洗胃后,投入健康牛胃液或喂健康牛的反刍食团。禁食12小时,少量多次饮水。
(三)注射法
注射法是将药物直接、准确注入牛体内,使之能迅速发生药效。注射前,应仔细检查注射器、针头是否吻合无隙、清洁、畅通,并用煮沸或高压法严格消毒。仔细查对药品名称、用途、剂量、性状以及是否过期,同时注射两种以上药品时,应注意有无配伍禁忌。抽完药液后,注射前要排净注射器或胶管内的空气。注射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注射过程中,如果针头发生折断,可用器械取出,或在局部麻醉下,切开组织取出。
常用的注射法有皮下、肌内、静脉注射法,有时还需作皮内、气管、瓣胃、乳房等部位注射,具体应用时可根据药物性质、数量和病情而定。
1.皮下注射法 皮下注射法主要用于易溶解、无强烈刺激性的药物,以及疫苗、血清等的注射。
注射部位常选颈侧或肩胛后方的胸侧皮下。将牛妥善保定,局部剪毛消毒,术者用左手捏起皮肤形成褶皱,右手持装好药液并连接针头的注射器从褶皱的基部刺入2~3厘米,放开皮肤,抽动活塞不见出血,针头可自由拨动时,注入药液。药液多时,应分点注射。注射完毕,拔出针头,局部涂以碘酊消毒。
2.肌内注射法 肌内注射法主要用于刺激性较强和较难吸收的药液的注射。注射部位常选颈侧或臀部肌肉丰厚且无大血管、神经通过的部位。将犊牛妥善保定,局部剪毛消毒,将针头先垂直刺入肌肉内,再连接吸好药液的注射器,抽拔活塞确认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拔出针头,局部常规消毒处理。肌内注射时,不要将针头全刺入肌肉内,以免折断时不易取出。过强的刺激药,如氯化钙、水合氯醛等不能作肌内注射。
3.静脉注射法 静脉注射法主要用于大量补液或对局部刺激性较强的药液的注射。注射部位常选颈静脉沟上1/3与中1/3交界处的颈静脉。将牛保定确实,局部剪毛消毒,左手拇指压在注射部位近心端静脉上,待血管充分扩张后,右手持针头,瞄准注射部位以腕力使针头近似垂直地迅速刺入皮肤及血管,见有血液流出,即证明已刺入血管。使针头沿静脉方向向前刺入血管内1~2厘米,连接排净空气的注射器或输液胶管,注入药液。注射完毕,一手拿酒精棉球压紧针孔,另一手迅速拔出针头,按压针孔片刻,最后涂以碘酊。
静脉注射速度不宜过快,以每分钟30~60毫升为宜。药液温度要接近体温。注射刺激性药液时,不可漏于皮下。如有大量高渗药液漏于皮下,立即向肿胀局部和周围注射适量的灭菌蒸馏水,如漏出的是氯化钙溶液,可向肿胀局部注入10%硫酸钠溶液10~20毫升,使氯化钙转化为无刺激性的硫酸钙和氯化钠。
4.皮内注射法 皮内注射法主要用于牛结核菌素的变态反应试验。注射部位在颈侧中部。将牛保定确实,局部剪毛消毒,左手拇指和食指将术部皮肤捏起并形成皱褶,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通常用1毫升结核菌素注射器和皮内注射针头)与皮肤呈30°角刺入皮内0.2~0.5厘米,缓慢地注入药液。推注药液时感到阻力大,注射后在局部形成小丘疹状隆起者为注射正确。注射完毕,用酒精棉球轻轻消毒即可。
5.气管内注射法 气管内注射法是主要用于驱除气管、肺内寄生虫和治疗气管、支气管和肺脏疾病的方法。
注射部位在颈腹侧正中,第4~5或第5~6气管环之间。站立保定,固定头部,充分伸展颈部。局部剪毛消毒,术者左手摸清气管环并固定注射部位,右手持针垂直气管环间隙刺入2~3厘米,刺入气管后则阻力消失,针头活动范围较大,抽动注射器活塞有气体,然后缓慢注入药液。注射药液温度应接近体温,注射时如遇剧烈咳嗽,可先注入2%盐酸普鲁卡因溶液5~10毫升,然后再注入治疗药液。注射完毕后,拔出针头,局部涂碘酊消毒。
6.瓣胃注射法 瓣胃注射法主要用于牛瓣胃阻塞的治疗。注射部位在右侧第9肋间,肩关节水平线上下2厘米范围内。站立保定,剪毛消毒。用15~20厘米长的16~18号针头,向左侧肘突方向刺入8~10厘米,刺入瓣胃时有沙沙声。注入20~50毫升生理盐水后回抽,如见到草屑,则证实已刺入瓣胃,此时便可注入大量药液。注完药液后,用左手压紧针旁皮肤,右手迅速拔出针头,术部涂碘酊消毒。
7.乳房内注射法 乳房内注射法主要用于治疗奶牛乳房炎。站立保定,洗净乳房外部皮肤并擦干,挤净乳汁,用酒精棉球消毒乳头。术者左手握住乳头并轻轻下拉,右手持乳导管(或用磨去针尖的封闭针代替)自乳头开口徐徐导入,再用左手固定乳头和乳导管,右手连接装好药液的注射器,缓慢注入药液后,拔出乳导管,一手捏住乳头管开口,另一手按摩乳房,使药液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