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泰勒虫病
    来源:辈宠网

泰勒原虫寄生于牛、羊和某些野生动物红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引起的寄生虫病的统称。泰勒原虫属 (Theileria) 属梨形虫目、泰勒科, 和巴贝斯虫同属梨形虫, 其区别在于虫体小, 形态多样。发育史复杂,虫体进入动物体内后,先侵入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 如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成红血细胞, 在这些细胞中进行裂殖生殖, 形成石榴体(又称柯赫氏蓝体), 在此之后虫体进入红细胞寄生。传播者为各种硬蜱, 在蜱体内进行配子生殖, 并形成子孢子。

环形泰勒虫病 环形泰勒虫寄生于牛红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引起的寄生虫病。发病季节性强, 呈急性地方性流行,以高热贫血为特征。环形泰勒虫 (T.anuulata Dschunkowsky et Luks,1904), 泰勒虫属虫体形态多样,寄生于红细胞内的虫体常为戒指形。染色质一团, 居虫体一侧边缘上, 姬氏法染色后, 原生质呈淡蓝色,染色质呈红色。大小为0.8~1.7微米,椭圆形虫体比环形者略长略大, 两端钝圆, 染色质居一端。逗点形虫体一端钝圆, 另一端尖缩, 染色质团在钝圆一端。大小为1.5~2.1微米的杆形虫体一端较粗, 一端细, 弯曲或不弯曲, 染色团在粗端。也有的呈钉子形、杆菌形或圆点形。一个红细胞内的虫体常见的有1~3个。红细胞染虫率为10~20%, 病重者可达90%以上。寄生于网状内皮细胞内的虫体称石榴体(柯赫氏蓝体), 是蜱唾液腺中的子孢子接种到动物体之后, 尚未进入红细胞之前的一个发育阶段, 是它们在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中进行裂殖生殖时形成的多核虫体 (裂殖体)。石榴体寄生于细胞内, 平均大小为8微米, 有的可达15~27微米。在用姬氏法染色的组织涂片上, 可以看到被寄生的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的核被挤压到一边, 细胞质中的石榴体是由许多着色微红或暗紫红色的颗粒组成的卵圆形集团。发育史尚未完全阐明。病原体由蜱接种到牛体内时, 先进入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内,以裂殖生殖法繁殖,形成有性和无性两种多核虫体(石榴体)。无性虫体即大裂殖体,成熟后从破裂的淋巴细胞中外出并释出大量的大裂殖子。大裂殖子又侵入新的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 重复其裂殖生殖。有性虫体即小裂殖体。小裂殖体破裂后, 释出大量的小裂殖子,小裂殖子进入血流中的红细胞内,发育成为配子体。当虫体被蜱吸入胃中后, 红细胞被消化后释出, 形成大配子和小配子, 并结合为合子。合子进而变为动合子, 进入蜱的肠管及体腔各部。当蜱完成其蜕化时, 动合子移入唾液腺,变为多核的孢子。孢子发育成熟, 变为子孢子。子孢子进入唾腺管, 当蜱吸血时, 将子孢子接种到牛体内, 重新开始其在牛体内的发育和繁殖。传播牛环形泰勒虫病的有6种璃眼蜱, 在中国主要是残缘璃眼蜱, 为二宿主蜱。其幼虫或若虫吸食了带虫的血液后, 泰勒虫在蜱体内发育繁殖, 当蜱的下一个发育阶段(成虫)吸血时即可传播本病。泰勒虫不能经卵传递。这种蜱主要在牛舍内生活。在流行地区, 1~3岁牛发病者多, 患过本病的牛成为带虫者, 不再发病,带虫免疫可达2.5~6年之久。当地牛一般发病较轻, 外来牛、纯种牛和改良杂种牛则发病重, 死亡率高。

潜伏期为14~20天。初期病牛体温上升, 为稽留热。继之体表淋巴结肿大有痛感; 角根发热; 呼吸加快, 精神欠佳, 食欲不振,眼结膜潮红 病的中期,患畜精神显著萎顿, 食欲大减或废绝, 瘤胃蠕动每分钟1~2次。先便秘, 后腹泻, 或两者交替, 粪便常带粘液或血液。尿液淡黄或深黄, 量少,尿频。鼻镜干,鼻孔流出清白粘液。眼流泪,可视粘膜贫血或呈黄白色,病重者在眼睑下有粟粒大小的溢血点。吃土;磨牙;呻吟, 表现极度痛苦。迅速消瘦, 行动摇摆,血液稀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下降, 病的后期,病畜卧地不起,反应迟钝; 在眼睑、尾根和薄嫩的皮肤上出现粟粒以至扁豆大小的、深红色结节状的溢血斑。死亡常发生在发病后1~2周。病理剖检时, 全身皮下、肌间、粘膜和浆膜上均可见到大量的出血点和出血斑。全身淋巴结肿大(比正常大3~5倍), 切面多汁, 有暗红色病灶或灰白色结节。真胃粘膜肿胀、充血, 上有针头至黄豆大、黄白色或暗红色的结节, 结节部上皮细胞坏死后形成高粱至蚕豆大的溃疡斑, 其边缘隆起, 呈红色, 中间凹, 呈灰色, 真胃病变是牛环形泰勒虫病的特征性病变。脾脏肿大,被膜上有出血点。肾脏肿大,质软, 有圆形粟粒大暗红色病灶。肝肿大, 质软, 呈棕黄色或棕红色, 有灰白色结节和暗红色病灶。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和镜检血片中的虫体外, 还可作淋巴结穿刺检查石榴体。死后剖检的全身性出血和真胃的特征性病变也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尚无特效的药物。常用的治疗药物有磷酸伯氨喹啉、贝尼尔、阿卡普林和黄色素等。预防的关键是消灭牛舍内和牛体上的璃眼蜱。在疾病流行地区, 应用牛泰勒虫病裂殖体胶冻细胞苗对牛只进行预防接种。

瑟氏泰勒虫病 瑟氏泰勒虫寄生于红细胞引起的寄生虫病。以高热、贫血、出血、消瘦为特征瑟氏泰勒虫〔T.sergenti (Yakimoff et Dekntereff,1930)〕,寄生于红细胞中的虫体有针形、杆形、梨形、椭圆形、棒形、沙丁鱼形、蝌蚪形、双联球菌形、三联球菌形和四联球菌形等多种形态, 以针形和杆形为主, 占全部虫体形态的68.85%。在一个红细胞中的虫体可达1~5个, 大多为1~2个。红细胞的染虫率为0.11~7.55%。虫体染色质团为1~3个。经姬氏液染色后,虫体染色质呈暗紫色, 原生质呈淡蓝色。发育史尚未阐明。其传播媒介为血蜱属的蜱。在中国发现的是二棘血蜱、长角血蜱和青海血蜱。这几种蜱都是三宿主蜱, 血蜱的幼虫或若虫吸食了带虫的血液后, 虫体在蜱体内发育繁殖, 当蜱的下一个发育阶段(若虫或成虫)吸血时即可传播此病。瑟氏泰勒虫不能经卵传递。长角血蜱和二棘血蜱主要生活在山野或农区, 因此本病主要在放牧条件下发生传播。

本病多呈急性,病程一般在10天以上。病初精神稍差, 可视粘膜潮红,食欲正常或稍减,心跳加快,体温升高稽留1~2天。稍后症状加重,病牛双目流泪,大量流口涎,反刍迟缓,瘤胃蠕动减弱,食欲减退,体表淋巴结稍有肿胀,可视粘膜苍白微黄。部分患牛咳嗽,呼吸浅表。病的后期,患畜迅速消瘦,贫血严重,心跳加快,颈静脉怒胀,波动明显,心音亢进。患畜吃土舐墙,空口磨牙。大便干燥或腹泻,粪便常呈黑色带有粘液或血液。尿量少,尿淡呈深黄色。血液稀薄,凝固不全,红细胞数下降。病理剖检尸体消瘦。皮下组织和浆膜轻度发黄,上有溢血点。血液稀薄,血凝不全。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胆囊胀满,胆汁黄绿油状。脾脏肿大,心肌黄红色,心冠脂肪呈胶冻状。胃肠粘膜充血、溢血和肿胀。体表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治疗用磷酸伯氨喹啉和贝尼尔等。针对病情采用对症疗法和加强护理可提高疗效。预防重点要消灭血蜱。

羊泰勒虫病 羊泰勒虫寄生于羊红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引起的寄生虫病。发病季节性强。羊泰勒虫〔T.ovis(Rodhain,1916)〕虫体在红细胞中的形态多样,有环形、椭圆形、短杆形、逗点形、钉子形、边虫形等,其中以圆形最多见。圆形虫体的直径为0.6~1.6微米。一个红细胞中,一般只有一个虫体寄生。红细胞的染虫率为0.5~30%。在脾脏、肝脏和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内的虫体为石榴体,直径约8微米,但也有大到10~20微米者。传播媒介在中国为青海血蜱,是一种三宿主蜱。青海血蜱的幼虫或若虫吸食了含有羊泰勒虫的血液,在成虫阶段传播本病。每年3~5月为发病季节,4月和5月上旬为发病高峰,6月停止发病。以1~6月龄羔羊发病率最高,死亡率也高,1~2岁羊只次之,3~4岁羊很少发病。

潜伏期为6~12天。患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稽留4~7天。心跳加快,节律不齐,呼吸困难。反刍及胃肠蠕动减弱或停止,有的病羊排出恶臭稀粥样粪,杂有粘液和血液。体表淋巴结肿大,有痛感。肢体僵硬,行走困难。病程6~12天。病理剖检尸体消瘦,血液稀薄,凝固不全。体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胆囊肿大,并有溢血点;肾呈黄褐色,表面上有结节和小点出血。真胃粘膜上有溃疡斑,肠粘膜上有少量出血点。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和尸体剖检可作出初步诊断;在血片和脾脏、淋巴结涂片上发现虫体即可确诊。贝尼尔、阿卡普林为治疗羊泰勒虫病的特效药物。预防首先要做好灭蜱工作。其次是在发病季节(4~5月)对羔羊进行药物预防。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