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业的绿色革命就是以尊重自然和动物本身为前提,以各种现代化技术为依托,积极从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畜禽业生产。发展可持续性畜禽业的观点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农业或工业文明而上升到生态文明的范畴,既强调发展又强调保护,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1.鸭鹅标准化生产的意义
我国是鸭鹅生产大国,鸭鹅肉、羽绒产量居世界第一。2006年我国鸭存栏量就已占全球总量的60.8%,鹅存栏量占全球总量的88%。鸭产品一直是我国传统外贸出口商品。在香港、日本、韩国、欧盟等市场深受消费者的欢迎。鸭鹅属于水禽,其产品营养价值高,风味独特。一些发达国家认为鹅肉是低胆固醇、低脂肪的美味保健食品,鹅肉价格在法国是鸡肉价格的3倍,在东欧一些国家鹅肉价格是鸡肉价格的2倍,在法国有一种说法是“穷人吃鸡,富人吃鹅”。国际上其他鹅产品价格也较高,如鹅肥肝每吨3.5万~4.5万美元,鹅羽绒每吨7万~7.5万美元,鹅胸肌每吨3500美元。但近年来,国外官方检疫机构对进口鸭鹅产品安全、卫生、健康非常关注,检验检疫要求越来越高,已影响到我国鸭鹅产品的正常出口。但绿色鸭鹅产品作为世界公认的健康无污染食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当我国一般畜禽产品出口屡屡受挫于绿色贸易壁垒的时候,绿色禽产品可成为我国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直通车。因此,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行鸭鹅标准化养殖,生产出更多的鸭鹅产品,既可满足国内民众对健康食品的强烈需求,又可有效提高我国鸭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扩大我国鸭鹅产品的出口。
2.国内外鸭鹅产品生产现状
(1) 国外鸭鹅产品生产现状: 我国是鸭肉的第一生产大国。此外,法国、泰国、乌克兰、越南也是鸭肉的生产国家。从鸭肉的年人均占有量来看,匈牙利最高 (5.4千克),其次是法国。从鸭肉占禽肉总量的百分比来看,乌克兰以25%位于首位,其次是越南 (19.3%) 和中国 (15.6%)。鹅肉产量最高的国家依次为中国、乌克兰、匈牙利和埃及。从鹅肉的年人均占有量来看,以匈牙利最高 (5千克)。从鹅肉量占禽肉量的百分比来看,乌克兰为最高,占38.8%; 其次为马达加斯加 (21%)、中国 (14.2%)、匈牙利 (10.3%)、塞尔维亚(8.4%),其余国家都小于1%。
国际上与我国绿色食品在生产方式上相似的主要有 “生态农业”、“自然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 等形式,而与我国绿色食品相类似的产品主要有 “生态食品”、“健康食品”、“自然食品”、“有机食品” 等。尽管国外对这类产品的叫法不同,但宗旨是一致的: 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食品,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的有机农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有机禽业生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1997年以后进入了快速增长期。美国农业部 (USDA) 的数据显示,1997—2003年,从事有机禽业生产的农场数量增加了6倍,饲养的活禽数量也增加了10倍。美国有机禽产品生产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主要位于加利福尼亚、北卡罗来纳和宾夕法尼亚州,可占总数的80%以上。有机家禽生产特别强调户外活动场所,目前美国有机禽生产采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走廊式,在木地板上铺以刨花,采用半透明塑胶房顶,两侧用塑料网拦起; 另外一种是采用轮牧的方式。
德国有机食品行业的发展是相当迅速的。据报道,近年来德国有机食品行业每年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在2007年第29届科隆国际食品展上,更是首次设立了有机食品专业展区。这标志着有机食品作为一个规模性行业,在德国已经略显雏形。德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有机食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在欧洲,德国的有机食品消费产值占欧洲生产或进口有机食品产值的一半以上。
(2) 国内鸭鹅产品生产现状: 养鹅业的蓬勃发展,对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了鹅遗传育种工作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在鹅的品种选育方面,四川农业大学培育了天府肉鹅配套系,扬州大学选育了扬州鹅,吉林农业大学培育了肉用和羽绒用鹅新品系。纵观国内各家育种单位,主要目标是选育出适合鹅业产业化生产的专门化父母本品系,进行商品杂交鹅的生产。随着朗德鹅、莱茵鹅等一些国外品种的引进,国外先进的营养和饲养管理技术也开始在我国普及。
中国鸭品种资源丰富,培育了许多生产性能优良的地方品种,如北京鸭、绍兴鸭、金定鸭、高邮鸭、建昌鸭、连城白鸭等,经进一步选育,生产性能不断提高。如蛋鸭品种,绍兴鸭、金定鸭及台湾褐莱鸭年产蛋量均可达300个以上,超过国外蛋鸭品种; 北京鸭是世界最著名的肉鸭品种,许多肉鸭培育品种都有北京鸭血统; 天府肉鸭、优质白番鸭RF系和台湾白羽骡鸭生产性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是骡鸭生产最早的国家,近年来对骡鸭杂交生产体系及繁殖技术的研究应用取得显著进展,已逐步采用最佳的二、三元杂交体系代替传统骡鸭生产。
目前,我国鸭、鹅除传统的大群放牧饲养方式外,已经出现了厚垫料平养、网上平养、笼养等较为先进的饲养方式,饲养规模和集约化程度均大大提高。国内一些公司已对鸭鹅的绿色养殖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内蒙古的赛飞亚集团建立了 “场中林、林中场、林护鸭、鸭养树” 的生态种鸭孵化场,充分利用优势条件,实施绿色环境、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的养殖模式。山东、河南都对生态养鸭模式进行了尝试。
近年来,规模化养鹅业的兴起,催生了许多鹅产品加工开发企业,包括鹅肉生产、肥肝生产、羽绒生产、品种培育、鹅的饲养等方面的联合企业。这些企业广泛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广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北等地,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养鹅业的规模化发展。养鹅业还与种植业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据估算,一亩地种草养鹅的经济收入是种粮的5~8倍。
虽说近年来我国养鹅业发展迅猛,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适合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优良品种和配套品系还很少。很多地方仍使用生产性能不高的地方品种和简单的二元杂交生产商品鹅,甚至杂交鹅的后代也留种使用。鹅饲料生产能力严重不足。鹅的营养学研究开展较少,各品种营养需要缺乏标准,导致养鹅生产者只能参考鸡、鸭或多年前的一些标准,如苏联时期的一些标准,但由于品种、生态环境和饲养水平的差异,这些标准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鹅饲料生产不足还包括青绿饲料品种和生产技术的普及不足、鹅产品加工工艺落后等。许多传统加工方法缺乏标准和参数。
近年我国禽肉产量高速增长,禽肉出口所占份额却越来越低,绿色壁垒是目前我国禽肉出口的最大障碍。过去我国禽肉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们约占我国禽肉出口总额的80%。这些国家多数都是世界贸易组织与环境委员会的成员,公众环保意识强,环境保护行动起步早,环境标准较严,环保技术位居世界前列。为了自身的利益,它们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制定对发展中国家要求较高甚至于过于苛刻的环境标准,这使我国的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它们制定的标准,从而使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缩小。
2001年我国首批绿色畜产品认证准则 《绿色食品 动物卫生准则》 (NY/T 473—2001)、《绿色食品 兽药使用准则》(NY/T472—2001) 和《绿色食品 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准则》(NY/T471—2001) 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制定完毕,并通过农业部审定,正式颁布执行。根据新标准认定的绿色畜产品生产企业也已产生。这标志着我国绿色畜产品的认定走上规范化。A级绿色食品三个行业标准的出台,为我国养殖业和食品业指明了努力方向,使企业有章可循,有利于提高国内肉食品的卫生安全质量,优质优价,合理竞争。在世界贸易中,它们会极大地缩短我国肉食品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大大提高中国肉食品在全球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