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七节 禽痘
    来源:辈宠网

禽痘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以无毛处皮肤的痘疹和口腔、咽部黏膜的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为特征。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鸡痘,因为它对鸡群造成的影响除引起死亡外,还有增重降低,产蛋减少,产蛋期推迟等。OIE将本病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把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在大型鸡场中常有流行。病禽生长迟缓,产蛋减少; 如存在强毒感染或并发其他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饲养管理不善时,则可引起大批死亡。在雏鸡造成的损失往往更为严重。

【病原学】 禽痘病毒 (Avian pox virus) 包括鸡痘病毒、火鸡痘病毒、金丝雀痘病毒、鸽痘病毒、鹌鹑痘病毒、麻雀痘病毒和燕八哥痘病毒等,它们都是痘病毒科 (Poxviridae) 禽痘病毒属 (Avipoxvirus) 的成员。其代表种是鸡痘病毒 (Fowlpox virus)。

鸡痘病毒呈砖形,平均大小为258 nm×354 nm,具有痘病毒的典型结构。由一层外膜包裹着侧体和两面凹陷的含基因组的类核。在类核和外层膜之间还有一层类核膜、两层内膜和一层间膜。基因组是双股DNA分子,对鸡胚的绒毛尿囊膜具有传染性,但对鸡的皮肤则没有。病毒繁殖的主要场所是鸡的皮肤、毛囊和黏膜的上皮细胞,以及鸡胚的外胚层细胞,并在其中形成经典的包涵体和基质包涵体。

禽痘病毒中的成员彼此间在抗原性上和免疫学上有一定程度的区分,但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保护关系。目前还未解决的问题是,能否把这些病毒看作是天然或人工宿主改变的鸡痘病毒的变种。补体结合试验(CF)、间接血凝抑制试验 (IHI)、病毒中和试验 (VN)、免疫荧光试验 (IF)、琼脂扩散试验 (AGP) 和免疫过氧化物酶试验 (IP) 可用来区分鸡痘病毒和其他痘病毒。

分离和鉴定病毒常用的宿主系统是禽胚和禽胚细胞。鸡胚和其他禽胚的绒毛尿囊膜(CAM) 常用来分离和繁殖禽痘病毒,产生致密的增生性痘斑,呈灶性或弥漫性。病变产生的时间和病变的形态,在不同的禽痘病毒之间有差异。鸡胚成纤维细胞 (CEF)、鸭胚成纤维细胞 (DEF) 和鸡胚皮肤细胞都可用来繁殖禽痘病毒,并产生细胞病变,开始细胞变圆,随即变性坏死。但细胞培养一般不用于初次分离,大多数毒株都需有适应过程才能产生细胞病变。病变出现的时间随不同的禽痘病毒而异。禽痘病毒的定量测定用CEF上的蚀斑试验。有些禽痘病毒的蚀斑很具有特征性,可以作为病毒鉴定的辅助手段。

对干燥有强大的抵抗力是禽痘病毒的一个特征。病毒对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常用浓度可使其在10 min内灭活。阳光照射数周仍保持活力,对1%苯酚和0.1%的福尔马林可耐受9天,但1%氢氧化钠、1%醋酸、1%升汞5 min即可灭活。病毒于50℃30 min和60℃8 min可杀死,—15℃可存活3年。氯仿、丁醇可使病毒灭活,但不能使DNA失活。无论是全病毒或DNA都不受胰酶的影响。在腐败的环境中病毒很快死亡。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家禽中以鸡的易感性最高,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都可感染。其次是火鸡,其他如鸭、鹅等家禽也可发生,但并不严重。鸟类如金丝雀、麻雀、燕八哥、鸽和椋鸟等也常发痘疹,但病毒的类型均不同,除少数例外,一般不发生交叉感染。鸡发病时以雏鸡和生长鸡最为严重,雏鸡往往大批死亡。

2.传染源 病禽和带毒禽是本病的传染源。

3.传播途径 禽痘的传染常由健康禽与病禽的接触造成。脱落和碎散的痘痂是病毒散布的主要形式。一般需经有损伤的皮肤和黏膜感染。蚊子及体表寄生虫的叮咬可传播本病,是本病重要的传播媒介。蚊子带毒的时间可达10~30天。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两季和蚊子活跃的季节最易流行。拥挤、通风不良、阴暗、潮湿、体表寄生虫、维生素缺乏和饲养管理不当可使病情加重。如有传染性鼻炎、慢性呼吸道病等并发感染,可造成大批死亡。

【临诊症状】 鸡、火鸡和鸽的潜伏期4~10天不等,金丝雀的潜伏期为4天。病程为3~4周,如有并发病,则病程延长。

临诊症状依侵犯部位不同,分为皮肤型、黏膜型和混合型,偶尔还有败血型。

皮肤型: 在头部、腿、爪、泄殖腔周围和翅内侧的皮肤形成一种特殊的痘疹 (见彩图93、彩图94、彩图95)。常见于冠、肉髯、喙角、眼皮和耳球上。起初出现细薄的灰色麸皮状覆盖物,随即迅速长出结节,初呈灰色,后变为灰黄色,逐渐增大如豌豆,表面凹凸不平,呈干而硬的结节,内含有黄脂状糊块。有时结节数目很多,相互连接融合,产生大块的厚痂,以至使眼缝完全闭合。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但病重的小鸡则有精神委顿、食欲消失、体重减轻等现象。产蛋鸡产蛋减少或停止。

黏膜型: 又称白喉型、眼鼻型,多发生于小鸡和生长鸡,病死率较高,小鸡可达50%。病初呈鼻炎症状,病禽委顿厌食,鼻液初为浆液性,后转为脓性。如蔓延至眶下窦和眼结膜,则眼睑肿胀,结膜充满脓性或纤维蛋白性渗出物,甚至可引起角膜炎而失明。鼻炎出现后2~3天,口腔和咽喉等处黏膜发生痘疹 (见彩图96),初呈圆形黄色斑点,逐渐扩散成为大片的沉着物,即为假膜,随后变厚而成棕色痂块,凹凸不平,且有裂缝。痂块不易剥落,若强行撕脱,则留下易出血的表面。假膜有时伸入喉部,引起呼吸和吞咽困难,甚至造成病鸡窒息死亡。

混合型: 即皮肤和黏膜均被侵害,表现出上述二型共同的临诊症状。

败血型: 很少见。以严重的全身症状开始,继而发生肠炎。病禽有时迅速死亡,有时急性症状消失,转为慢性腹泻而死。

火鸡痘与鸡痘的症状基本相似,因增重受阻造成的损失比因病死亡者还大。产蛋火鸡表现产蛋减少和受精率降低,病程一般是2~3周,严重者为6~8周。

鸽痘的痘疹一般发生在眼睑或靠近喙角基部、腿、爪 (见彩图97)。个别的可发生口疮。金丝雀患痘,有时在头部、上眼睑的边缘、趾和腿上也可出现痘疹,全身症状严重,常发生死亡。

【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与临诊所见相似。口腔黏膜的病变有时可蔓延到气管、食道和肠,咽喉、气管等处黏膜充血、发生痘疹 (见彩图98、彩图99)。肠黏膜可能有小点出血。肝、脾和肾常肿大。心肌有时呈实质变性。最重要的组织学变化特征是黏膜和皮肤的感染上皮肥大增生,细胞变大,伴有炎症变化和特征性的嗜伊红A型细胞浆包涵体。包涵体以形成的不同阶段存在,依感染后的时间而定。包涵体可占据几乎整个细胞浆,伴以细胞坏死。病鸽剖检时可见浆膜下出血、肺水肿和心包炎。

【诊断】 皮肤型和混合型根据症状和眼观变化不难做出诊断。发生疑问时可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检查细胞浆内包涵体或分离病毒来证实。黏膜型易与传染性鼻炎、传染性喉气管炎、泛酸和生物素缺乏症等混淆,亦可采用组织学和病毒学方法进行确诊。

病料样品采集: 无菌采集痘病变部位,以新形成的痘疹最好。

病毒分离与鉴定: 可用病料的无菌悬液 (1:5) 划痕接种易感雏鸡或9~12日龄的鸡胚CAM。接种雏鸡于5~7天出现典型皮肤痘疹,鸡胚CAM则于接种后5~7天出现痘斑。

血清学检验: 琼脂扩散、间接血凝、病毒中和、荧光抗体和ELISA等试验,可用于检测抗体和鉴定禽痘病毒。

免疫保护试验通常用于确定鸡痘和鸽痘疫苗的免疫原性。交叉保护试验用于确定禽痘病毒之间的抗原关系,一般不用于日常诊断。

【防控措施】

1.免疫接种 目前国内使用的疫苗是鸡痘鹌鹑化弱毒疫苗。接种方法是用鸡痘刺种针或无菌钢笔尖蘸取稀释的疫苗,于鸡翅内侧无血管处皮下刺种。初生 (6日龄以上) 雏鸡用200倍稀释液刺种1针,超过20日龄的雏鸡,用100倍稀释疫苗刺种1针; 1月龄以上的可用100倍稀释疫苗刺种2针。鸡群于接种后7~10天应检查是否种上。种上的鸡在接种后3~4天刺种部位出现红肿,随后产生结节并结痂,2~3周痂块脱落。免疫期大鸡5个月,初生雏鸡2个月。免疫接种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对前一年发生过鸡痘的鸡场,所有的雏鸡都应接种鸡痘疫苗。如一年养几批,则每批都应在适当的日龄免疫。

2.控制措施 平时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及时消灭蚊虫,避免各种原因引起的啄癖和机械性外伤。新引进的家禽应隔离观察,证明无病时方可合群。一旦发生本病,应隔离病禽,病重者淘汰,死禽深埋或焚烧。禽舍、运动场和一切用具要严格消毒。存在于皮肤病痕中的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所以鸡群发生本病时,隔离的病鸡应在完全康复2个月后方可合群。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