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汉中黑猪
    来源:辈宠网

一、一般情况

(一)品种名称

汉中黑猪,原名黑河猪,俗名西山猪(因主产于汉中盆地西北部山区而得名)。在1982年全省畜禽品种资源普查时,由陕西省畜禽品种鉴定委员会定名为汉中黑猪。在《中国猪品种志》[1](1986)中与“安康猪”统称为汉江黑猪。该品种已被列入《中国猪品种志》[1](1986)、《陕西省家畜家禽品种志》[2](1988)和《秦巴山区家畜家禽及经济动物品种志》[3](1990)。属脂肪型。

(二)中心产区及分布

汉中黑猪(公)

汉中黑猪(母)

主产于汉中西部略阳县和勉县的黑河流域,而以略阳大黄院、观音寺、勉县小砭河、茶店、张家河等地为好。在汉中市11县区以及汉江流域程度不同均有分布。

(三)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产区位于东经105°30′~108°24′,北纬32°15′~33°56′之间,海拔800~1200m,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大区秦巴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3℃,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5℃。平均湿度77%,无霜期260 d左右,全年干燥指数24.3,年降水量800~1000mm。产区主要河流有汉江和嘉陵江两大水系,为长江一级支流,大小河流500余条。土壤肥沃,农业发达,农作物以水稻、玉米、油菜和薯类为主,青绿饲料常年种植。森林覆盖率51.2%,植被覆盖率56%。

(四)生物学特性

汉中黑猪适应性强,耐粗饲,冬季气温在-10℃的山区敞圈和夏天气温在36℃条件下均能正常生长发育。性成熟早,公母猪在2~3月龄就有爬跨行为。护仔性强,抗病力强,不易患皮肤病。肉质佳,熟肉率高,积脂能力强。

汉中黑猪(群体)

二、品种来源与发展

(一)品种来源

汉中周时称梁,秦时设汉中郡。据 《汉中府志·山雨风土》篇记载“山民言大米不及包谷耐饥,蒸馍、做饭、酿酒、饲猪均取于此”,又云“山区喂畜猪只,多者数十头,或生驱出山,或腌肉作脯转卖,以资日用”。特别是在西周亡时,郑国(今华县)人民南越秦岭迁居汉中,建南郑;蜀汉驻兵汉中,分兵屯田,发展农业,带进了关中及川蜀的先进农业技术,促进南北交流,形成了一个南北猪种交错区,在饲料丰富,管理精心的基础上,经长期选育而成[2]。

(二)群体规模

2006年汉中黑猪总存栏1007头,其中基础母猪存栏715头,种公猪存栏27头。在基础母猪存栏中,勉县存栏465头,略阳存栏120头,其余9个县区存栏130余头。

(三)数量及品质变化

1.数量变化。1981年总存栏2.0万头[2],其中基础母猪存栏0.5万头,1990年总存栏减少为1.5万头,基础母猪0.4万头。2006年比1981年减少95.0%。

2.品质变化。2006年与1981年比较,成年公猪体长、胸围分别增加4.0%和3.3%,体高、体重分别减少3.4%和17.5%;母猪体长、体高、胸围和体重分别增加了15.0%、2.5%、17.0%和48.3%。

三、体形外貌

全身被毛黑色,背腰平直或微凹,腿粗短,尾毛多呈马尾形,部分猪鼻镜粉红,鼻端有长而卷曲的毛束。腹大下垂,后肢卧系。母猪乳头排列整齐、对称,多为6~7对,最多达9对。

1.狮子头型。亦称大气膛猪,胸宽、头短、额宽有横皱纹,多遮盖眼睛,所以又叫缝眼猪(眼小)。耳大下垂,但不过鼻端,颈粗短。母猪乳头粗圆呈筒状,亦称“罐罐乳”。

2.狗头型猪。亦称长嘴猪。头长,面直,额部皱纹浅,以纵向为主,耳较小,体躯稍长。母猪乳头较细,母性强,善带仔。

现两种头型差别已不很明显。

四、体尺和体重

2007年1月,对勉县黑河猪场和略阳县农场成年公、母猪体尺体重进行了测定,结果见表1。

表1 汉中黑猪成年体尺体重

性别数量

(头)

年龄

(月)

体高

(cm)

体长

(cm)

胸围

(cm)

体重

(kg)

1921.973.3±8.9141.7±8.7127.7±9.0113.5±47.0
5825.765.9±5.0136.9±7.1123.5±7.9136.3±34.9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