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四节 放线菌病
    来源:辈宠网

放线菌病又称“大颌病” (Lumpy jaw),是多种致病性放线菌引起人和牛、羊、猪等多种动物的一种非接触性慢性传染病,以牛放线菌较为常见。临诊上以患病动物头、颈、颌下和舌形成明显的肉芽肿和慢性化脓灶,脓汁中含有特殊菌块 (称“硫磺颗粒”) 为特征。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我国也有本病的存在,通常为散发性,被定为三类动物疫病。

【病原学】 该病的病原菌较多,其中主要包括牛放线菌 (Actinomyces bovis)、伊氏放线菌 (Actinomyces israelii)。林氏放线杆菌 (Actinobacillus lignierestt) 感染牛、羊时,也能引起类似的病变。此外,尚有衣氏放线菌 (A.isaelii)、内氏放线菌 (A.naeslundii)、龋齿放线菌 (A.odontolyticus)、黏性放线菌 (A.viscosus)、化脓放线菌 (A.pyogenes) 和猪放线菌(A.suis) 等。

放线菌的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但多数没有致病性,只有牛放线菌、伊氏放线菌等少数几种具有致病性。牛放线菌和伊氏放线菌是牛的骨骼和猪的乳房放线菌病的主要病原,伊氏放线菌是人放线菌的主要病原。该类细菌是一种不运动、无芽孢的革兰氏阳性菌,有长成菌丝的倾向。在血液琼脂、脑心浸液葡萄糖血液琼脂等培养基中于厌氧条件下生长良好,菌落呈白色或乳白色,表面粗糙不平,无溶血性。在动物组织中能形成带有辐射状菌丝的颗粒性聚集物,外观似硫磺颗粒,呈灰色、灰黄色或微棕色,大小如针头状,质地柔软或坚硬。组织压片经革兰氏染色,其中心菌体为紫色,周围辐射状的菌丝呈红色。

除以上各种放线菌外,金黄色葡萄球菌、某些化脓性细菌是本病的重要发病辅因。

该菌对外界的抵抗力较低,一般消毒药均可迅速将其杀灭。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和磺胺类等药物敏感。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牛、绵羊、山羊、猪和人对该病易感,其中以2~5岁牛多发,常发生于换牙期。

2.传染源 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放线菌可寄生于健康动物的口腔、消化道、上呼吸道和皮肤上,也存在于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

3.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通过破损 (咬伤、刺伤等) 的黏膜或皮肤内源性或外源性感染。当给牛饲喂带刺的饲料,如禾本科植物的芒、大麦穗、谷糠、麦秸时常使口腔黏膜损伤而发生感染。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多呈散发,偶尔呈地方性流行。动物放牧于低湿地时,常见到有本病的发生。

【临诊症状】 该病主要侵害牛颌骨、唇、舌、咽、齿龈、头颈部皮肤以及肺脏等,引起局部皮肤、黏膜、软组织或骨骼的肉芽肿或脓肿。颌骨受侵害后常常缓慢肿大、硬固、界限明显,初期肿胀疼痛,后期则无痛。病程进展缓慢,一般经过几个月才出现一个小而坚实的硬块。肿块破溃后可流出黄白色的脓汁,并形成瘘管长久不愈。头、颈、颌部等软组织也常发硬结,不热不痛,逐渐增大,突出于皮肤表面致使局部皮肤增厚、被毛脱落,有时破溃流出脓汁。当舌和咽部组织感染时,由于炎性肿胀及结缔组织增生可形成“木舌病”,此时病牛流涎、咀嚼困难。当乳房患病时则局部弥散性肿大或出现局灶性硬结,乳汁黏稠,混有脓汁。该病的病程较长,病死率很低。

猪感染时常表现为尿道炎、膀胱炎、输尿管炎和肾盂肾炎等症状。

绵羊感染出现皮肤和肺脏的化脓性炎症。

马感染则出现精索无痛觉的硬结。

【病理变化】 受害器官有扁豆粒至豌豆粒大小的结节样物,小结节可集聚形成大结节,最后变为脓肿结节或脓肿内常含有乳白色或乳黄色的脓液,其中有放线菌或放线杆菌。当细菌侵入骨骼,如颌骨、鼻甲骨、腭骨等时则骨骼逐渐增大,切面状似蜂窝,其中镶有细小脓肿。也可在病变部位发现瘘管或在口腔黏膜上出现溃烂。

【诊断】 根据临诊表现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 但确诊必须结合实验室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后判断。

病料样品采集: 主要采集新鲜脓汁。

直接镜检: 采集新鲜脓汁为标本,用无菌水稀释后取其中的硫磺样颗粒置于干净的载玻片上,加入1滴10%~15%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另取1张盖玻片覆盖,稍用力搓压后置低倍镜下弱光观察,可见特征性菊花状的结构,周围有折光性较强的放射状菌丝。若用革兰氏染色,牛放线菌的特征是中央有革兰氏阳性的密集菌丝体,外围为革兰氏阴性的放射状菌丝。

分离培养: 可用血液琼脂进行培养,但放线菌通常在初次分离时需要厌氧环境,菌落较为粗糙,新分离的细菌为革兰氏阳性。纯化的细菌可通过生化试验进行鉴定。

鉴别诊断: 除颌骨的晚期放线菌病病例之外,牛发生该病应与诺卡氏菌病、葡萄球菌性肉芽肿、肿瘤等区别。

【防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遵守兽医卫生制度,防止皮肤、黏膜损伤; 局部损伤后及时处理可防止该病的发生。

发生该病后应及时进行治疗,硬结可用外科手术切除,若有瘘管形成要连同瘘管彻底切除,然后用碘酊纱布填塞,24~48 h更换1次直到伤口愈合,同时肌肉注射抗生素。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等。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