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作用于畜体引起的全身性疾病。电离辐射小剂量长时间作用于畜体引起慢性放射病,电离辐射大剂量短时间作用于畜体引起急性放射病,核爆炸或核事故时,早期核辐射是最初十几秒钟内释放出来的γ射线和中子流,在一定范围内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急性放射病。
病因 引起急性放射病的特异因子主要是穿透力很强的X射线、γ射线和中子流等,核爆炸早期核辐射引起的急性放射病在大多数情况下又常与烧伤、冲击伤合并成复合伤,致使伤情更为复杂。影响急性放射病发病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照射剂量和个体反应性。照射剂量与机体损伤程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依关系,总的规律是剂量愈大损伤愈重,剂量愈小损伤愈轻。
症状 慢性放射病实际上少见,而急性放射病根据照射剂量的大小,病程经过和病情轻重,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轻度和极重度放射病时病程分期常不明显,而中度和重度放射病,病程明显分为初期、假愈期、极期和恢复期。绝大多数患畜可耐过极期进入恢复期,逐渐痊愈,少数患畜常因并发症而死亡。
轻度放射病 病程短,症状轻微,预后良好,不治自愈。牛、羊、猪有轻度脱毛,但马在整个病程中均不出现脱毛。
中度放射病 病程分期明显,症状典型,初期一般全身症状明显,结膜潮红并伴有分泌物, 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明显减少,除马外,牛、羊、猪均脱毛,无毛部皮肤充血有痛感。初期症状缓解或消失后进入假愈期,外观上患畜情况良好,实际上其病理变化仍在发展,外周血液有形成分进行性减少。假愈期在牛可延长到伤后14天,在羊可持续2~10天。伤后3周左右转入病程最危重的极期时,一般全身症状显著,可视粘膜苍白并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口鼻粘膜有坏死溃疡灶, 白细胞降至正常值的25%,血小板降至几万,红细胞也明显减少。牛出现心脏机能紊乱,脉搏加快,心音减弱。有的羊出现胃肠机能紊乱,排软便或粥样便。患畜一般于伤后4周左右进入恢复期,全身状态好转,临床症状逐渐消失,外周血液有形成分逐渐回升,如无并发症,约经1.5~2个月基本恢复健康。
重度放射病 初期一般全身症状明显,局部肌颤,步态拘紧,好卧地,结膜高度潮红并有分泌物。伤后1~2天白细胞数增高约一倍,3~5天后下降60%左右。红细胞和血小板数无明显变化。几天后转入假愈期时,一般全身变化轻微,外周血液有形成分进行性减少,进入极期后全身症状重剧,可视粘膜斑片状出血,甚至出现衄血、便血和尿血,外伤或采血针孔滴血不止,口、鼻粘膜出现坏死溃疡灶,有的发生腹泻。外周血液有形成分下降至最低水平, 白细胞出现退行性变化如核固缩、核溶解、核分叶过多,胞浆出现中毒性颗粒、空泡等。初期一般持续10~15天, 病情可突然恶化, 倒地抽搐、痉挛、麻痹, 全身衰竭而死亡。患畜只要渡过危险期, 经3~4个月便可恢复健康。牛在极期容易继发肺炎、喉炎, 多因全身极度衰竭而死亡。
极重度放射病 全身症状重剧, 流涎, 腹泻并有腹痛症状, 粘膜发绀, 羞明流泪, 流鼻液,唇下垂,全身肌颤,衰弱无力, 运步困难。随着病情不断加重,全身颤抖, 四肢无力, 倒地不起, 全身呈阵发性或强直性痉挛,嘴唇抽搐, 眼睑痉挛, 眼球震颤以至昏迷,最后体温下降, 反射逐渐消失, 终因心功能衰竭、呼吸麻痹而死亡。死亡时间一般在伤后1~4天。骨髓造血机能损伤严重, 伤后白细胞数急剧上升, 最高达正常值2~3倍, 淋巴细胞降至零, 血小板下降不明显。
诊断 ①早期分类诊断的目的是判定核爆炸后家畜有无放射性损伤和初步判定损伤的程度, 为决定救治措施提供依据。为此应了解患畜在核爆炸时所处位置和有无防护等来估计受照射的程度; 根据初期主要临床症状、出现时间的早晚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等判断病情的轻重; 早期血像变化意义甚大,伤后3~5天内, 如马白细胞数减少40%左右,淋巴细胞数减少50%左右,可能是轻度急性放射病;白细胞数减少50%左右,淋巴细胞数减少70%左右,可能是中度急性放射病;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数均减少70~80%以上, 可能是重度以上急性放射病。②临床诊断是早期分类诊断的继续。它主要根据临床症状、病情发展的程度和必要的化验检查来确定。
治疗 急性放射病的治疗原则是: 尽早使用抗放射特效药物, 减轻损伤, 改善造血机能, 采用中西兽医结合进行分度分期综合治疗, 加速机体康复。对轻度急性放射病和极重度放射病患畜不予治疗。对中度和重度急性放射病患畜的治疗措施为: ①初期尽早使用抗放射性药物如半胱胺酸(CSH)、半胱胺(MEA)、胱胺、S(2-氨基乙基)异硫脲(AET)、硫辛酸衍生物、雌性激素等。另根据症状使用对症治疗药物。②假愈期应预防出血, 预防感染和保护造血机能。③极期应注意抗出血、抗感染, 促进造血机能恢复。④恢复期注意加强营养, 促进机体恢复健康。此外, 尚应注意核废料处理, 防止污染水源、草原或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