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五节 牛皮蝇蛆病
    来源:辈宠网

牛皮蝇蛆病俗称“牛跳虫”或“牛翁眼”,是由皮蝇幼虫寄生于牛的皮下组织,所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我国把其列为三类动物疫病。

皮蝇蛆病广泛地散布在我国北方和西南各省。由于皮蝇蛆的寄生,使患畜消瘦,泌乳量降低,幼畜的育肥不良,损伤皮肤而降低皮革和肉、乳的质量,有时还可感染人,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病原学】 牛皮蝇是双翅目,皮蝇科 (Hypodermatidae) 皮蝇属 (Hypoderma) 昆虫。皮蝇的头部具有大小复眼和3个单眼以及3节的触角,口器退化,所以成虫不采食(依靠幼虫期积蓄的养分而生活),也不能刺螫。胸部分为3节,其上有一对翅和一对平衡棍; 腹部有5节。

(1) 牛皮蝇(Hypoderma bovis) 成蝇外形似蜜蜂,体长约15 mm,头部、胸部的前部和后部覆有黄色绒毛,中部覆有黑色绒毛。腹部的中央呈黑色,末端为橙黄色,翅呈淡灰色。产卵于牛的四肢上部、腹部、乳房体侧的被毛上,一根被毛只见一个虫卵。卵长约0.8 mm、宽0.29 mm,呈淡黄白色,带有光泽。

(2)纹皮蝇 (Hypoderma lineatum) 成蝇体长13 mm,胸部毛呈灰白色或淡黄色,并具有4条黑色纵纹;腹部的前部覆有灰白色绒毛,中间覆淡黑色,末端橙色绒毛,翅呈褐色。大部分在球节部分产卵,成团的虫卵黏附于被毛上。虫卵长约0.76mm、宽0.21 mm,呈淡黄白色,具有光泽。

除上述两种外,在我国尚报道有中华皮蝇 (H.sinense) 寄生于牦牛; 鹿皮蝇 (H.diana)寄生于鹿。

【流行病学】 牛皮蝇和纹皮蝇的发育基本相似,属完全变态,都要经过卵、幼虫、蛹及成虫4个阶段,完成其整个发育过程需要1年左右。皮蝇的成虫4月末至5月初开始出现,不叮咬牛、不采食,仅生活数天 (均不超过5~8天)。雌雄交配后,雄蝇死去,雌蝇于产卵后也死亡。幼虫在牛体内寄生9~11个月,进行3个发育阶段,成熟的第三期幼虫落在外界环境中变为蛹,经1~2个月羽化为皮蝇。

雌蝇只在夏季炎热有太阳的白天产卵(500个以上) 于牛的被毛上。虫卵经4~7天孵出1期幼虫,长0.5 mm,逸出的第一期幼虫移向毛根而钻入皮肤。此期幼虫呈黄白色,密生多量小刺,虫体分为12节,第一节具有口孔,最后一节具有黑色圆点状的气孔。幼虫在患畜的皮下移行、增大其体积,并进行蜕皮。于感染后经2.5个月,可在咽和食道部发现第二期幼虫,幼虫在食道壁停留5个月,然后开始向背部移行,此期幼虫体增大为3~13 mm。第三期幼虫出现于背部皮下时,虫体长达12~16 mm。

幼虫寄生部的背部皮下,由于虫体刺激而形成浸润,随后在皮肤上形成直径0.1~0.2mm的小孔。第三期幼虫以其后端朝向皮孔。寄生于皮下的幼虫随着生长而呈褐色,然后变为黑色,虫体长达20~25 mm,皮肤上的孔径也显著增大。牛皮蝇蛆在背部皮下约寄生2.5个月,纹皮蝇则为2个月,成熟幼虫经皮孔逸出,落在地上变成蛹,依据气温的高低而经1~2个月后羽化为皮蝇。

【临诊症状与病理变化】 皮蝇雌虫飞翔产卵时,引起家畜不安,喷鼻,蹴踢,高举尾部逃跑等,并常因之使四肢受伤或摔死,孕牛可发生流产。

皮蝇幼虫钻入皮肤,引起家畜的瘙痒、不安和患部疼痛。幼虫在家畜体内长期移行,损伤组织。当幼虫在食道的浆膜和肌层之间移行时,引起食道壁的炎症 (急性浆液性炎,有时为浆液性出血性炎)。在移行期内,可以在内脏表面甚至在脊髓管内找到虫体。

幼虫移行于背部皮下寄生时(冬末和早春),往往在其寄生部位发生血肿和皮下蜂窝组织浸润,皮肤稍隆起而凹凸不平,幼虫被结缔组织囊包围,当继发细菌感染时,往往形成化脓性瘘管,经瘘管排出脓汁或浆液,液体流到被毛上而使被毛互相黏着。背部皮肤上的瘘管一直保持到幼虫成熟逸出落到地上为止,皮肤愈合缓慢,形成瘢痕,严重影响皮革质量。幼虫分泌物的毒素作用,对牛的血液和血管有损害作用,可引起贫血。患牛消瘦,肉的品质下降,奶牛产奶量下降。个别患牛,因幼虫移行伤及延脑或大脑,可引起神经症状。严重的病牛可引起死亡。

【诊断】 当幼虫移行于背部皮下寄生期间,皮肤上有结节隆起,隆起的皮肤上有小孔与外界相通,孔内通结缔组织囊,囊内有幼虫,随着幼虫的生长,可见皮孔增大,用力挤压,挤出虫体,即可确诊。剖检时可在相关部位找到幼虫。纹皮蝇二期幼虫在食道壁寄生时,应与肉孢子虫相区别,其幼虫是分节的。此外,该病在当地的流行情况,患牛的症状及发病季节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防控措施】 消灭牛体寄生的幼虫,防止幼虫化蛹,有重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1.化学方法 ①倍硫磷原液,牛按每千克体重5 mg,于11~12月 (皮蝇停止飞翔以后)臀部肌肉注射,可获防治的良好效果。

②伊维菌素按每千克体重0.2mg皮下注射,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③2%的敌百虫溶液等在牛背部皮肤上涂擦或泼淋,以杀死幼虫,也可用手指压迫皮孔周围,挤出并杀死幼虫。在流行区皮蝇飞翔季节,可用敌百虫、蝇毒灵等喷洒牛体,每隔10天用药一次,以防止成蝇在牛体上产卵或杀死由卵内孵出的1期幼虫。

2.机械方法 在幼虫成熟的末期皮孔增大,通过小孔可以见到幼虫的后端,此时以手指或厚玻璃将幼虫从瘤肿内压出,收集烧掉。由于幼虫不在同时成熟,应每隔10天进行压挤一次。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