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运动和分泌机能紊乱,致使肠管被食物或粪便阻塞的一种真性腹痛性疾病。又称肠秘结(intestinal impac-tion)。马属动物多发。按部位可分为小肠便秘(积食)和大肠便秘(积粪);按程度可分为完全阻塞和不全阻塞。完全阻塞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骨盆曲、左上大结肠、小结肠、直肠等肠段的便秘;不完全阻塞包括盲肠、左下大结肠、胃状膨大部等肠段的便秘以及泛大结肠便秘、全小结肠便秘、泛结肠便秘和泛大肠便秘。
病因 有致发、激发和易发之分。致发病因为决定肠便秘发生的基本病因,包括含粗纤维、木质素或鞣质较多的各种粗硬饲料,如麦秆、蚕豆秸、花生秧、甘薯蔓、谷草及糜草;激发因素为促使肠便秘发生的直接原因,包括饮水不足、饲料突变和气象应激;易发病因为动物个体易发肠便秘的内在因素,包括有长期休闲、运动不足、牙齿不整、慢性消化不良、肠道寄生虫重度侵袭及肠系膜动脉损伤等。三种因素共同作用而致病。
发病机理 完全阻塞性肠便秘主要起病于胃肠自主神经机能失调, 即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和(或)副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所致的肠肌痉挛, 肠内容物当即停滞, 伴有剧烈的腐败发酵和大量体液向肠腔内回渗,因而脱水、自体中毒等病理过程进展疾速, 导致心力衰竭、内毒素性休克以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不全阻塞性肠便秘主要起病于肠道内环境改变, 即大肠内酸度升高、纤维素微生物消化障碍所致的肠肌弛缓性麻痹, 肠内容物逐渐停滞, 肠腔不全阻塞, 气体、液体及部分食糜尚能后送, 前部胃肠不膨满, 但由于病程延久, 结粪块长期压迫肠壁, 最终可导致秘结部肠管发炎、坏死、穿孔或破裂。
症状 因秘结的程度和部位而异。完全阻塞性便秘多呈中度或重度腹痛; 口腔很快变干, 以至舌苔灰黄, 口臭难闻; 初期排零星的干小粪球。不久排粪即完全停止; 肠音不整、沉衰乃至消失;全身症状于起病8~12小时后即明显增重, 结膜潮红至暗红, 脉搏细微而疾速,常继发胃扩张和(或)肠臌气; 病程短急,通常1~2天, 多者3~5天。不全阻塞性便秘腹痛隐微或轻微, 有的呈中度腹痛; 口腔不干或稍干; 排粪迟滞, 粪便稀软、色暗且恶臭, 有的排粪完全停止; 肠音始终减弱或沉衰; 全身症状多不明显, 一旦显现脉搏细微、结膜发绀、肌肉震颤、大出汗、肢端发凉等休克危象, 即提示阻塞肠段已发生穿孔或破裂; 病程较长, 通常1~2周, 有的拖延3~5周。
诊断 主要依据直肠检查, 以确定便秘所在的部位。小肠秘结呈圆柱形或椭圆形, 如手腕粗, 质地粘硬或捏粉样, 表面光滑, 位于前肠系膜根后方, 平行于两肾之间(十二指肠便秘)或位于耻骨前缘, 由左肾后侧斜向右后方, 连接盲肠基底部小弯, 且空肠普遍膨胀(回肠便秘)。小结肠秘结呈椭圆形或圆柱形, 如拳头至小儿头大, 质地坚实, 移动性很大, 常坠于腹腔底壁(中段便秘)或呈弯柱形, 深在于左肾内下方。胃状膨大部左后侧, 位置固定而不能后拽 (起始部便秘)。骨盆曲秘结呈弧形或椭圆形, 如小臂粗, 表面光滑, 不太坚实, 与膨满的左下大结肠相连, 位于耻骨前缘、体中线两侧, 有较大的移动性, 或前坠于胃状膨大部左后方, 或右移至盲肠底后侧,或被挤入盆腔。左上大结肠秘结呈球形至椭圆形, 如小儿头大, 或呈圆柱形, 如大臂, 前粗而后细, 表面光滑,不太坚实,位于耻骨前缘、体中线左右, 与膨胀的骨盆曲及左下大结肠相连。盲肠秘结时占据右上腹腔整个空间, 位置固定, 盲肠体部如篮球或排球大, 盲肠基部亦充满积粪, 表面凹凸不平, 质地粘硬或捏粉样。左下大结肠秘结时位于腹腔左侧, 由膈走向盆腔前口, 后端常偏向盲肠基底部内侧, 呈长扁圆形, 直径近于排球,表面不平整, 感有肠袋和纵带。胃状膨大部秘结位于前肠系膜根右下方、盲肠体部前内侧, 大如篮球, 其后缘呈半球形, 质地捏粉样或粘硬, 随呼吸而前后移动。直肠秘结则入手壶腹部或狭窄部即可触及, 粘膜水肿、粗糙而粘有粪渣, 小结肠内堆积有串珠状拳头大的干硬粪球。泛大结肠秘结时胃状膨大部、左下大结肠、骨盆曲以至左上大结肠等均充满干涸的粪块。全小结肠秘结时直肠空虚而干涩, 小结肠全段均充满结粪, 小臂至大臂粗, 圆柱形或串珠样, 一直延续到直肠狭窄部前段。
治疗 在禁食的前提下,依据秘结程度和部位,综合运用镇痛、减压、强心、补液、疏通等措施。其中的关键为清除积粪,疏通肠道。通常采用直肠按压、腹壁捶结、秘结部注射、开腹按压、肠管侧切等方法清除积粪。疏通肠道, 恢复肠管的运动机能则有两条基本途径: ①通过大脑皮层以至自主神经系统, 调整对肠管的血液供应和肠肌自动运动性的控制, 如使用各种神经性泻剂, 睡眠疗法,普鲁卡因液肾脂肪囊封闭、胸腰段交感神经干阻断、直肠粘膜浸润疗法, 颈部迷走交感干电针疗法以及穴位钾离子透入疗法等; ②改变肠道内环境, 对肠壁感受器施以适宜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 以激励肠肌的自动运动性, 如大量温水深部灌肠, 投服各种泻剂, 以及粗制酵母菌粉、食盐水、碳酸氢钠溶液和常醋等。
预防 提高粗硬饲草的可消化性, 消除大肠内干扰纤维素消化的各种因素, 普及干草、干料饲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