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十二节 干酪性淋巴结炎
    来源:辈宠网

干酪性淋巴结炎又称羊伪结核,是由假结核棒状杆菌引起的羊的一种接触性、慢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局部淋巴结发生干酪样坏死,有时在肺、肝、脾、子宫角等处发生大小不等的结节,内含淡黄绿色干酪样物质。我国把其列为三类动物疫病。

【病原学】 伪结核棒状杆菌 (Coryhebacterium pseudotuberculosis) 又称绵羊棒状杆菌(C.ovis),为棒状杆菌属。本菌不能运动,不形成芽孢,无荚膜,是一种多形性杆状菌,大小0.5~0.6μm×1.0~3.0μm,革兰氏阳性而非抗酸性。它通常栖居于肥料、土壤和肠道内,存在于皮肤上,以及感染器官 (特别是淋巴结) 中。

在局部化脓灶中的细菌呈球杆状及纤细丝状,着色不均匀。在固体培养基上,可见有细小的球杆菌集合成丛,而成对或单个存在者少见。在老龄培养基内,常常呈多形性。

本菌是一种需氧和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固体培养基上生长贫瘠; 在血清琼脂平皿或鲜血琼脂平皿上生长良好,37℃培养24h,呈现针尖大小、透明、隆起的小菌落; 2~3天后菌落呈乳白色、干燥、扁平,直径达1 mm。在普通肉汤中生长贫瘠,但在含有10%马血清的肉汤(或含2%胰蛋白胨的肉汤) 中3天后形成菌膜,管底有大量的粉状沉淀。本菌能产生外毒素,可致死豚鼠、小鼠和家兔。其内毒素可侵袭红细胞的磷脂体和血管内皮细胞。

本菌抵抗力不强,对热敏感,60℃很快死亡,普通消毒药也能将其迅速杀死。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山羊最易感,特别是2~4岁的小羊,1岁以内、5岁以上者也有发病,但为数较少。公、母羊均可受侵害,但以母羊占大多数。绵羊次之。马、牛、羊、骆驼也可感染。小鼠、豚鼠可感染,人也可感染。

2.传染源 病畜和带菌动物可随粪便排出本菌而污染外界环境,是主要的传染源。

3.传播途径 主要经皮肤表面的创伤而传染,如拔毛、去势、打号、梳刷、刺伤以及吸血昆虫的叮咬,都可感染本病。也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以散发为主,偶尔呈地方性流行。

【临诊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定,依细菌侵入途径和动物年龄而异。据甘肃农业大学报告,用本菌的18h肉汤培养物,皮下注射于山羊羔,10天后除局部反应外,还能致死羔羊; 1岁山羊皮下注射,17天后于局部淋巴结形成干酪样坏死,腹腔注射,经4天死亡。

临诊上依病变出现的部位,可分为体表型、内脏型与混合型。

1.体表型 病羊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病变常局限于淋巴结。淋巴结肿大,可达蚕豆至核桃大,个别病例 (如发生于乳房上淋巴结时) 甚至达拳头大。肿大的淋巴结呈圆形或椭圆形。局部被毛逐渐脱落,皮肤潮红,变薄,继而溃烂,排出淡黄绿色、黏稠如牙膏状的脓汁,在破溃处的皮肤与被毛上常附有脓汁干涸后形成的痂皮。以耳下 (腮腺淋巴结)、肩前、颈中、乳房、股前等淋巴结最常见。

在流行高峰期,往往在体表易接触感染的部位,如颊部、颈部、背部、腹部、肉垂、后肢等没有淋巴结的地方,也出现脓肿。颊部的脓肿较小,脓汁最黏稠,用铂耳圈无法取材。

脓肿常有明显而厚的包膜,靠近体表面光滑,在贴近肌肉处的表面则凹凸不平。包膜内壁呈暗红色,内部有各种形状的隐窝。

2. 内脏型 较少见。病羊消瘦,有慢性咳嗽,常有慢性消化不良。死亡后才发现内脏病变。

3.混合型 病羊体表多处出现脓肿。全身反应较严重,食欲减退、行动无力、咳嗽、腹泻,最后因虚弱而死亡。病程很长。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被毛粗乱、干燥。体表淋巴结肿大,肝、肺、脾、肾、子宫角等处有大小、数目不等的脓肿。

【诊断】 根据临诊症状和脓汁的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

体表淋巴结、尤其是肩前和股前淋巴结肿大,包膜破裂后排出绿色牙膏状脓汁,即可做出初步诊断。脓汁涂片染色镜检,发现典型的伪结核棒状杆菌,必要时再作细菌分离与鉴定,即可确诊。

本病需与放线菌病和结核病鉴别。放线菌病的脓性渗出物含有硫磺颗粒,细菌呈蔷薇花形。结核病病灶内可发现抗酸菌。

本病还必须和其他棒状杆菌引起的疾病相鉴别,现将一些棒状杆菌的特性比较如下表:

特 性化脓棒状杆菌伪结核棒状杆菌肾棒状杆菌猪棒状杆菌牛棒状杆菌
主要疾病乳房炎 (牛和
羊), 多种动物的化
脓性损害
干酪样淋巴结炎
(山羊和绵羊), 溃
疡性淋巴管炎 (马)
肾盂肾炎和膀胱
炎 (牛)
肾盂肾炎和
膀胱炎 (猪)
乳房炎 (牛)
滤过毒素的产生++
溶血(鲜血琼脂)++或—
凝固血清液化+
干酪素水解
(牛乳琼脂)
+
异染颗粒++  
乳糖产酸产酸
葡萄糖产酸产酸产酸不定产酸
麦芽糖产酸产酸产酸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