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一节 美洲幼虫腐臭病
    来源:辈宠网

美洲幼虫腐臭病又名臭子病、烂子病,是由幼虫芽孢杆菌引起的蜜蜂幼虫和蛹的一种急性、细菌学传染病,严重地影响蜂群的繁殖和采集能力,并常常造成全群或全场的覆灭。目前世界各国都将此病列为主要检疫对象。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二类疫病。

本病最早发现于英国,以后蔓延至欧美各国。1929—1930年,由日本引进意大利蜂,传入我国华北地区,并逐渐蔓延至全国各地。

【病原学】 美洲幼虫腐臭病病原为幼虫芽孢杆菌 (Bacillus larvae),菌体呈杆状、链状排列,菌体长1.5~2μm,宽0.5~0.8μm,周身具有鞭毛,能运动,可形成芽孢,芽孢位于菌体一端或中间,椭圆形,长1.2~1.8μm,宽0.6~0.8μm。

幼虫芽孢杆菌为兼性厌氧菌,必须在有硫氨素和多种氨基酸琼脂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如胡萝卜—蛋白胨—酵母培养基、胡萝卜—卵黄—酵母培养基、蜜蜂幼虫抽提物培养基、脑心或脑肝心培养基 (Difco) 以及Baily培养基。

幼虫芽孢杆菌对外界不良环境抵抗能力极强,不易根除。在干枯的培养基中低温下能存活15年,在干枯的尸体中能存活7~45年,在0.5%次氯酸钠溶液中能存活30~60 min,在0.5%二氯异氰尿酸钠或4%福尔马林液中能存活30 min,在0.5%过氧乙酸溶液中能存活10min,在100℃沸水中能存活1~5min,在煮沸的蜂蜜溶液里需40min才能杀死,在蜂蜡中需高压112℃ 30 min才能杀死。

【流行病学】

1.易感蜂 工蜂、雄蜂、蜂王的幼虫期均易感,黄蜂也易感。西方蜜蜂比东方蜜蜂易感。

2.传染源 带有病死幼虫尸体的巢脾、被污染的饲料和花粉是主要的传染源。染病死亡的大幼虫或蛹的尸体中含有大量的病原菌。

3.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消化道侵入体内。病菌通过蜂王产卵、内勤蜂清扫尸体等污染花粉、蜂房,感染健康幼虫。当蜂王重新产卵在被含病原菌尸体污染的巢脾上时即形成重复感染。误将带菌蜂蜜、花粉喂蜂,随意调换子脾以及盗蜂和迷巢蜂进入等,均可造成蜂群间的传播。出售带病的蜂群、蜂蜜、蜂蜡、花粉以及引种等商业活动还会造成病害的远距离传播。黄蜂易感本病,也是其传播者之一。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常在夏秋季节流行,并常造成全群或全场的覆没。

【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7天左右。以子脾封盖下陷、穿孔,封盖幼虫死亡、蛹舌现象为特征。

本病主要使封盖后的老熟幼虫和蛹死亡,子脾表面房盖下陷,呈湿润和油光状,有针头大的穿孔。死亡幼虫最初失去丰满及珍珠色的光泽,萎缩变成浅褐色,并逐渐变成咖啡色,有黏性,用火柴棒挑取,可拉成细丝,有难闻的鱼腥臭。幼虫尸体干瘪后变成黑褐色,呈鳞片状,紧贴于巢房下侧的房壁上,与其老巢脾颜色相近,很难区分,也很难取出。

如蛹期发病死亡,则在蛹房顶部有蛹头突出 (称蛹舌现象),是本病的特征。患病大幼虫偶尔也有到蛹期以后大批死亡的,死亡症状和前期基本相同,但干瘪后不但体壁紧贴房壁而且吻伸出,这是蛹死亡的显著特征。

患病幼虫封盖后大批死亡,干瘪后蜂王仍重新在内产卵,因此,在一巢脾上,常出现不同虫龄的 “插花子脾”。

【诊断】

1.临床诊断 对可疑为美洲幼虫腐臭病的蜂群,随机取样3~5群,从中取出老熟封盖子或正在出房的封盖子脾,如发现上述子脾、幼虫和蛹死亡的典型症状,即可初步诊断为美洲幼虫腐臭病。

2.微生物学诊断

(1) 芽孢鉴别染色诊断法 由于美洲幼虫病病原菌具有芽孢,故常采用芽孢鉴别染色镜检。染色方法常用石炭酸复红液初染,再用美蓝液复染。若病原繁殖体染成蓝色,芽孢染成红色,则为美洲幼虫腐臭病菌。

(2) 致病性试验 病原菌经过分离纯培养后,用纯培养物饲喂蜜蜂幼虫,如出现上述典型症状,即可确诊本菌为美洲幼虫腐臭病的病原菌。纯培养的培养基成分如下:

蛋白胨10g,酵母浸膏3g,胡萝卜浸出液200ml,磷酸氢二钾0.5g,琼脂20g,蒸馏水800 ml。其pH为6.8,100 kPa 20 min灭菌。

(3) 生化特性试验

牛奶凝聚试验: 取新鲜脱脂牛奶2~3ml于试管中,再挑取幼虫尸体或纯培养菌少许,加入试管中充分混匀后,置30~32℃下,20min后,如发现牛奶有凝聚现象即为美洲幼虫腐臭病病菌。

过氧化氢分解试验: 几种昆虫需氧芽孢杆菌均能将双氧水分解成水和氧,产生大量的气泡,而蜜蜂幼虫芽孢杆菌在这个反应中呈阴性。方法是在载玻片上滴1滴3%双氧水,再挑取纯培养菌少许放入双氧水滴中,如水滴中无气泡发生,即确诊为美洲幼虫腐臭病病菌。

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试验: 在加有硝酸钾的胡萝卜—蛋白胨—酵母液体培养 (1L中加硝酸钾1~2mg) 试管中,加入纯培养的幼虫芽孢杆菌,在35℃下培养24~48 h取出,加入1滴对氨基苯磺酸—α萘胺混合试剂,如产生鲜艳的红色,即为美洲幼虫腐臭病病菌。

此外,本菌还能分解葡萄糖、半乳糖、木糖、色氨酸、胱氨酸及缓慢液化明胶。

【防控措施】 美洲幼虫腐臭病是一种顽固的传染性疾病,因此在防控上必须以预防为主。首先实行严格检疫,杜绝病原的传入;其次,在发病季节,早发现、早隔离,对患病群所用的蜂箱、蜂具、巢脾都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后才能再用,一般可用0.5%过氧乙酸或二氯异氰尿酸钠刷洗,巢脾必须浸泡24 h消毒,有条件的地方还可用60Co丙种射线照射消毒或用环氧乙烷和氟利昂混合气熏蒸消毒,同时对其他未发病的蜂群也要用药物喷、喂预防。

对于严重患病群,应尽量烧毁。轻的患病群,必须在换箱换脾消毒后,再进行药物治疗,才能收到彻底的效果。

在药物治疗方面,于1 kg糖浆中加土霉素5万IU或复方新诺明0.5g或红霉素5万IU,进行饲喂喷脾,隔天1次,每次每框蜂100 g,共治3~4次;用0.1%磺胺嘧啶糖浆也有较好效果。为了不使抗生素污染蜂产品,治疗时间应尽可能安排在早春、晚秋以及非生产季节。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