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血矛线虫病
    来源:辈宠网

血矛线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兽的第四胃引起的寄生虫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常见种为捻转血矛线虫,致病力最强,主要危害绵羊和山羊, 患畜常高度贫血, 下颌间隙和下腹部水肿, 多逐渐衰弱死亡。

病原 属圆线目、毛圆科、血矛属。常见种有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Rudo Lphi,1803)〕,寄生于羊、牛等反刍兽;柏氏血矛线虫 〔H.placei(Place, 1893)〕, 寄生于牛; 似血矛线虫(H.simlisTravassos,1914),寄生于牛、鹿; 长茎血矛线虫 (H.longistipes Railliet & Henry,1909), 寄生于骆驼。捻转血矛线虫在中国普遍流行, 成虫呈细毛发状, 淡红色, 口囊小, 内有一位于背侧的角质齿,称背矛。雄虫体长15~19毫米, 交合伞侧叶发达; 背叶小, 位置偏左侧, 由一“Y”形肋支撑着, 两交合刺等长, 末端有倒钩。雌虫体长27~30毫米, 新鲜的活虫可见其白色生殖器官缠绕着含血的红色肠道, 使整体上呈现红白线条相间的外观, 故称捻转血矛线虫(图)。雌虫尾部尖; 阴门位于虫体后半部内, 有一舌状或瓣状或球形的阴门盖。卵椭圆形, 壳薄, 刚排出的虫卵含16~32个胚细胞, 大小为(65~80)×(40~45)微米。发育史属直接发育型。成虫寄生于反刍兽的第四胃粘膜上,以血液为食。卵随粪便排到外界, 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充足空气条件下发育为第一期幼虫并孵化。幼虫在外界环境中营腐生生活,长大后不久进入休眠期;继之蜕皮变为第二期幼虫, 再采食、生长、休眠、蜕皮,发育为第三期幼虫即感染幼虫,此时对宿主具感染力。当牛、羊等反刍兽吃草或饮水时感染幼虫随之进入瘤胃并在该处蜕鞘; 尔后到达第四胃,钻入粘膜内生长,第三次蜕皮后形成第四期幼虫返回粘膜表面发育为成虫。

捻转血矛线虫

流行病学 血矛线虫卵是在自然界发育的, 所以放牧场的温度和湿度变化直接影响着虫卵和幼虫的发育, 以及感染幼虫的活动和存活期, 同时也直接影响到牛、羊的感染机遇、数量和受危害的程度。在北方山地牧场,到夏季幼虫数量逐渐增加,一般8月份达到最高, 此后气温转低,幼虫的孵化和发育都受到影响,牧场上幼虫的数量趋对减少。第三期幼虫活动规律对造成宿主感染有密切关系。有以下特点:①有背地性。在适宜的条件下, 离开地面向牧草叶片上爬行, 增加和宿主接触的机会;②趋弱光性。畏惧强烈的阳光,故多在清晨、傍晚或阴天时爬上草叶, 在日光强烈的中午和夜晚爬回地面隐匿; ③温暖时活动力强, 寒冷时隐伏不动或进入休眠状态; ④幼虫只能在叶面上有薄薄一层液膜时活动, 不能在于叶面上爬行;⑤幼虫有鞘膜保护, 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较强, 但仍能被直射阳光或剧烈的干燥杀死。但幼虫在感到湿度不适时有钻入泥土深层隐蔽的本能。与感染幼虫的上述习性相对应, 牛、羊感染主要发生在温暖季节, 早晚阳光较弱和阴天的情况下, 也可由饮水感染。舍饲割青草饲喂同样有感染的机会。

关于绵羊粪便中含虫卵量的春季高潮, 对其来源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来自牧场上隐伏越冬的幼虫对羊只的感染。然而这一解释并不圆满, 因为捻转血矛线虫的幼虫不耐低温,通常不能在北纬40°以北的草地上越冬, 从而也不在翌春造成感染高潮。有的研究者认为, 冬季雪层下温度比较恒定确有存活的幼虫。有的认为春季绵羊体质下降, 免疫力低下, 应激因素较多致使第四胃粘膜内的休眠幼虫恢复发育,群体壮大,形成了春季虫体数量增多的排卵的高潮。春季羊饲草缺乏, 体质最弱, 春季高潮对成年羊的体质、对草地的污染、对新生羔羊的感染都有严重影响, 常成为羊只春乏死亡的主要原因。

症状与病理变化 成虫的小齿破坏粘膜和血管,吸食大量血液, 同时造成胃粘膜发炎和出血。虫体还分泌有毒物质, 干扰宿主的造血功能,影响胃的分泌、运动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某些矿物质的消化吸收,特征性症状为贫血和衰弱。急性病例很少见, 多发生于羔羊, 系由于在短时间感染了大量虫体, 突然出现症状, 表现为迅速发展的进行性贫血, 最后因稀血症而死亡。常见的是慢性病例,表现为贫血、可视粘膜和皮肤苍白,逐渐地出现浮肿,多发生于下颌间隙和下腹部;患畜逐渐地变为衰弱,步态不稳,有些患畜有腹泻和便秘交替的现象,最后多因极度虚弱而卧地不起,终至死亡。轻度感染时不显症状,呈带虫现象。常见的主要病变为粘膜和皮肤苍白,血液稀薄; 内脏贫血;胸腔、心囊和腹腔有积水;脂肪胶样浸润;第四胃粘膜肿胀,发炎,有多处啮痕,内容物稀薄带血色,并见有大量虫体叮咬在粘膜表面。

诊断 羊群中出现一些羊有轻重不同的上述症状,便可以怀疑为血矛线虫病,但不能作结论。实验室诊断用粪便检查法,观察是否有多量虫卵随粪便排出,但捻转血矛线虫卵和其他若干种圆线虫的卵(特别是食道口线虫虫卵)在形态上很难区别,而反刍兽又往往是多种圆线虫的混合寄生,所以用粪便检查法诊断此病相当困难。因此确诊此病一般需根据当地血矛线虫病的流行情况、症状和尸体剖检资料进行综合批断。

治疗 可用噻苯唑、左咪唑、丙硫苯咪唑、甲苯唑或伊维菌素等药物驱虫,并辅以对症疗法,补饲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尤其是铁)的精料。

预防 ①预防性驱虫。可根据当地的流行情况给全群牛、羊进行驱虫,一般在春秋各进行一次,冬季可用高效驱虫药驱杀粘膜内休眠的幼虫,以消除春季排卵高潮;在转换牧场时应进行驱虫。②药物预防。在严重流行地区,在放牧期间可将硫化二苯胺混于精料或食盐内任其自行舐服,持续2~3个月。③加强饲养管理。放牧牛羊应尽可能地避开潮湿地带,尽量避开幼虫活跃的时间,以减少感染机会;注意饮水卫生,建立清洁的饮水点。合理地补充精料和矿物质,提高畜体自身的抵抗力。④全面规划牧场。有计划地进行分区轮牧,适时转移牧场。为了提高草地的利用率可与不同种牲畜进行轮牧。⑤改善牧场管理,控制载畜量。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