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线虫寄生于马属动物的盲肠和大肠引起的寄生虫病。世界性分布。大量寄生时引起卡他性肠炎, 使幼驹发育受阻; 成年马多呈慢性卡他性肠炎, 使役力降低。普通圆线虫的幼虫移行时, 引起动脉瘤, 常发血栓性疝痛, 有时造成死亡。
病原 圆线虫属圆线目、圆线科。一般体形较大。口囊呈卵圆形或球形。口囊前缘有外叶冠, 外叶冠基部内侧有内叶冠。口囊内有齿或无齿。口囊壁上的背沟长, 伸达口孔边缘。雄虫有典型的交合伞。常见而危害大的有3种, 均属圆线属(Strongylus)。①马圆线虫〔S. equinus (Muller, 1780)〕,寄生于马属动物和斑马的盲肠和结肠。雄虫体长26~35毫米, 雌虫长38~47毫米, 呈红褐色。口囊呈卵圆形, 基部有一背齿和二个亚腹侧齿。②无齿圆线虫〔S. edentatus ( Looss,1900)〕, 寄生于马属动物的大肠。外形与马圆线虫相似, 但头部稍大, 颈部稍细。口囊亦呈卵圆形, 但前宽后窄, 无齿。雄虫体长23~28毫米, 雌虫长33~44毫米。③普通圆线虫〔S.vulgaris(Looss,1900)〕,寄生于马属动物的盲肠和结肠。雄虫体长14~16毫米,雌虫长20~24毫米。口囊卵圆形, 背侧壁上有两个猫耳状齿。
其他圆线虫还有:①三齿属(Triodontophorus),含许多种,均寄生于马属动物大肠。虫体大小约在9~25毫米之间。口囊呈亚球形, 底部有三对齿。其中较常见的为锯齿三齿线虫〔T. serratus (Looss, 1902)〕, 寄生于马、驴和斑马的盲肠和大肠。雄虫长14~21毫米,雌虫长14~29毫米。②盆口属(Craterostomum), 外叶冠的小叶数少, 口囊底部无齿。常见种为尖尾盆口线虫〔C. acuticaudatum(Ihle,1920)〕。③食道齿属(Oeso-phagodontus), 本属只粗壮食道齿线虫 〔O. ro-bustus (Giles,1892)〕 一个种, 寄生于马属动物的大肠。雄虫长15~16毫米, 雌虫长19~22毫米, 不常发现(图)。
马圆线虫头部构造
各种圆线科线虫的体外发育史均基本相似。成虫在马大肠内产卵, 随粪便排至外界。卵呈卵圆或椭圆形, 壳薄。新鲜虫卵内的胚细胞一般为10多个, 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发育为第一期幼虫并孵化;第一期幼虫营腐生生活, 生长、蜕皮后为第二期幼虫仍营腐生生活。第一、二期幼虫均为杆形食道幼虫(食道有中、后两个食道球)。第二期幼虫生长蜕皮后为第三期幼虫, 食道细长, 无显著的膨大部, 故又称丝状食道幼虫,又因这是它们的感染阶段所以也叫感染幼虫。感染幼虫不从第二期幼虫的皮鞘里脱出, 用以保护自己, 不吃食, 依靠储备在体内的营养物供能。经口被宿主摄食后, 不同种线虫的幼虫所采取移行途径和发育过程差别较大。马圆线虫的感染幼虫钻入盲肠和结肠粘膜, 移行到浆膜下层形成结节; 在结节内蜕化为四期幼虫后进入腹腔;此后到肝在肝实质内停留数月,发育为第五期幼虫后离去, 经过胰脏和腹腔, 重返盲肠和结肠发育为成虫, 移行路线不甚固定。从感染到发育成熟产卵约为270天。无齿圆线虫的感染幼虫钻入肠壁, 沿门静脉到肝脏; 第四期幼虫在肝内移行长达9周, 其后沿肝韧带到腹部的腹壁浆膜下形成直径达一到数厘米的出血性结节, 在其中可发现四期或五期幼虫; 有些幼虫沿结肠肠系膜到盲肠和结肠肠壁内形成出血性结节, 在其中发育。这种结节多发生于幼虫感染后3~5个月。尔后在肠腔中出现成虫。自幼虫感染到发育成熟产卵约需300~320天。移行途径不甚严格, 有时在肝、肺、睾丸、胸腔和胸膜下等处发现幼虫;有时在出血性结节内或体腔的血肿内发现成虫。普通圆线虫的感染幼虫钻入肠壁, 在8天内发育为第四期幼虫; 之后转入肠粘膜动脉管壁的内膜下, 并向前肠系膜动脉根部移动。到感染后第14天左右, 即可在肠系膜动脉根部管腔内发现幼虫, 并形成血栓和初期的动脉瘤。到感染第45天后, 动脉管腔中的第四期幼虫随血流下行,返回结肠和盲肠粘膜下形成结节,以后重返肠腔, 发育为成虫。从感染幼虫到发育成熟产卵约经180~200天。
致病作用和症状 成虫以口囊吸着在肠粘膜上吸血, 多量寄生时引起大肠卡他性炎症, 形成许多小创伤和溃疡。患畜食欲不振,重症后期出现下痢带恶臭、腹痛、消瘦、浮肿, 最后多陷于恶病质而死亡。少量寄生时呈慢性经过, 常有轻度下痢和腹痛现象。幼虫移行期引起的症状以普通圆线虫最明显, 常引起肠系膜动脉内膜炎、动脉瘤和血栓形成。常见的症状为间歇性血栓性疝痛。马圆线虫幼虫引起肝、胰实质损伤,表现为食欲不振和精神沉郁, 亦常有疝痛发生。无齿圆线虫的幼虫可能引起腹膜炎、急性毒血症、黄疸和体温升高等。
剖检 病畜消瘦、贫血。盲肠和结肠腔内有大量虫体吸着于粘膜上,并见有许多小出血点、小啮痕和溃疡。肠壁上有大小不等的结节。前肠系膜动脉和回盲结肠动脉上有由普通圆线虫幼虫引起的动脉瘤,其中有虫体寄生。无齿圆线虫幼虫在腹膜下常见形成的许多红黑色斑块状的结节。马圆线虫幼虫在肝内造成的出血性虫道、肝实质的损伤和移行常导致的胰脏的纤维性病灶。
诊断 用粪便检查法发现大量虫卵一般可以确诊。确定虫种需将虫卵培养至第三期幼虫进行形态鉴别。用克粪便虫卵计数法,确定感染程度,如克粪便虫卵数达到1000以上即应驱虫。
治疗 可用硫化二苯胺、哌嗪、噻苯唑、甲苯唑、苯硫咪唑、康苯咪唑或伊维菌素等药驱虫。
预防 ①牧场应避免载畜量过多,有条件时可实行轮牧或牛、羊轮牧(牛、羊与马共同感染的虫种甚少),幼驹和成年马应分群放牧。②每年对马进行定期驱虫,一年不少于两次;服用低剂量硫化二苯胺进行预防。③搞好马厩的清洁卫生。粪便应及时清除,堆积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