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三节 猪增生性肠炎
    来源:辈宠网

猪增生性肠炎,又名增生性肠病 (Proliferative enteropathy,PE)、增生性回肠炎 (Pro-liferative ileitis)、猪肠腺瘤 (Porcine intestinal adenomatosis),是由胞内劳森菌引起猪的一种慢性肠道传染病。数种弯曲菌 (C.mucosalis、C.hyointestinalis、C.hyoilei及C.jejuni) 及大肠杆菌往往继发感染。该病剖检特征为小肠及结肠出现慢性增生性肠炎,肠上皮细胞增生。

本病由Biester和Schwarce于1931年首次报道,现已分布世界各地。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印度、日本、南非、瑞典、希腊、荷兰、英国、美国、南斯拉夫和我国的台湾省都有该病的报道。我国大陆省份也已证实存在本病。近年来研究表明,本病在美国猪群中有蔓延趋势,已经成为美国养猪业中重要的8种传染病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各养猪国家或地区逐渐重视的猪病之一。

【病原学】 胞内劳森菌 (Lawsonia intracellularis) 为劳森菌属 (Lawsonia)。McOrist等(1995) 建议将本属归于脱硫弧菌属科 (Desulfovibrionaceae)。菌体呈杆状,两端尖或圆钝,大小1.25~1.75μm×0.25~0.43μm,革兰氏染色阴性,抗酸。未发现鞭毛,无运动力。形态学特征与弯曲菌类似。

该菌是一种专性的细胞内寄生菌,8%氧的存在为最佳条件,主要寄生于肠黏膜细胞内,在无细胞培养基中培养尚未获得成功,但应用鼠肠细胞可进行该病原的分离培养。

本菌在外界环境中的存活能力一般,在5℃离体环境中可存活1~2周; 对碘类和季胺盐消毒剂敏感。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该病的宿主范围很广,除猪外,啮齿类动物、马、骆驼、狐狸、雪貂、短尾猴、兔和鸵鸟等也可感染,并可出现与猪相类似的病症。在猪群中,各种年龄猪都可感染,但主要发生于6~20周龄的断奶猪,特别是体重在18~45kg的猪只,育肥猪中也可见有少数病例。

2.传染源 病猪和带菌猪是重要的传染源,感染猪可持续带菌,并通过粪便长期持续排菌; 用该菌口服接种断乳仔猪时,粪便排菌长达10周。其他感染动物如鼠等也可将其体内的病原菌传染给猪,加速本病在猪群中的传播和扩散。

3.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带菌或发病动物粪便中的病原菌污染饲料、饮水等,从而引起易感猪感染和发病。无该病的猪场通常是由于从疫区引进带菌种猪而输入病原菌。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天气骤变、运输、饲养密度过大、不良卫生条件等应激因素均可促使猪群发病。通常猪群的感染率为10%~50%,有时高达80%或更高,病死率变化很大。

【临诊症状】 人工发病时潜伏期2~3周。在不同年龄以及不同饲养条件下,猪的潜伏期和临诊症状有一定的差异。

患猪可出现或不出现临诊症状。严重病例主要见于断奶猪和生长育肥猪,具有增生性出血性肠炎的表现,呈急性出血性贫血经过; 病程稍长者可排出黑色油样稀粪,后期转为黄色。有时突然死亡的猪只仅见外表苍白,粪便无异常。多数猪只感染后症状轻微或仅有轻度腹泻。在断乳后至育肥阶段,常见食欲不振,生长发育不良。当病猪肠黏膜发炎或坏死而发展为广泛性回肠炎或坏死性结肠炎时,可呈现持续性腹泻,生长迟缓,皮肤苍白。此病一般在发病后4~6周康复,这种病猪仍可长到屠宰时应有的标准体重,但饲料报酬减少,饲养成本大大增加,平均日增重减少了6%~20%。

【病理变化】 剖检病变主要见于小肠后部、结肠前部和盲肠,最常见于邻近回盲瓣的末端回肠。肠壁呈现不同程度的增生变化,病变部肠壁增厚明显,肠管直径增加,肠黏膜呈现特征性皱褶,黏膜表面湿润而无黏液,有时附有颗粒状炎性渗出物,黏膜肥厚。有时肠黏膜有凝固性坏死和炎性渗出物。肠壁肌肉显著肥大。肠黏膜增厚是特征性病变。增生性出血性肠炎的病变同增生性肠炎,但很少波及大肠。小肠内有凝血块,结肠内含带血液的粪便。浆膜和肠系膜水肿。

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肠腺上皮细胞显著增生,导致未成熟的肠腺上皮细胞 (非杯状细胞)呈畸形排列、分枝状肠腺代替正常的黏膜结构,有时还充满坏死的细胞碎片和嗜中性细胞。

【诊断】 根据临诊症状及剖检病变可作初步诊断。对病变肠段进行组织学检查,见到肠黏膜不成熟的细胞明显增生有助于诊断。切片应用镀银染色法,可显示在增生性肠腺瘤细胞的胞浆顶端有大量的弧状菌体。

在尸体剖检时,采用改进的抗酸染色法 (Ziehl—Neelsen) 和姬姆萨染色法对黏膜涂片进行检查以证实胞内细菌的存在是最为简便的技术。

病原分离: 在出现症状时进行,通常用棉拭子从肛门采样或采集新鲜粪便,接种适宜的细胞培养物。但细菌分离困难,很少用于常规诊断。

目前不少实验室应用PCR、免疫荧光试验及ELISA等技术进行诊断。PCR是一种敏感的诊断方法,一般设计引物扩增本菌16rRNA中的特异性片段可进行本病的检疫和诊断。在进行粪便PCR检验时,可同时用免疫荧光试验进行血清学检验,通常感染后14~21天血清中出现抗体阳性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该病的潜伏期较长,病猪感染2周后才能排菌,而有细菌排出时才能检出。所以,早期感染采样检查时可能出现假阴性。对此,可通过间歇性采样检查等方法提高检出率。

【防控措施】 该病是集约化猪场中的一种常见病,往往在引进新猪后1~4周发生。因此,该病的防控措施应以加强检疫和对易感猪群进行药物预防为主。

加强检疫,避免从猪增生性肠炎阳性猪场引进种猪; 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外界环境不良因素的应激,提高猪体的抵抗力; 加强种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全进全出饲养制度,坚持严格的消毒制度,对猪场环境和猪舍定期使用碘类和季胺盐类消毒剂彻底消毒; 流行期间、调运前、新购入猪时,应在饲料中添加药物进行预防。

在疫区,对发病猪应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四环素、红霉素、青霉素、硫酸黏杆菌素、威里霉素 (Virginiamycin) 和泰妙菌素等。各猪场应根据本场的发病情况,采用间断性的给药方法可有效控制本病。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