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蜂螨病又称亮热厉螨病 (Tropilaelaps clareae),是由亮热厉螨寄生于蜜蜂体表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危害幼蜂和蜂蛹,是典型的巢房内寄生虫病,也是西方蜜蜂最严重的病害之一。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小蜂螨于1960年在菲律宾的死蜂上采集到,1961年由Delfinado和Baker定名为Tropilaelaps clareae Delfinado et Baker。目前主要分布在中国、阿富汗和菲律宾、印度、缅甸等国家,日本和欧洲各国还没有报道。该病对西方蜜蜂 (Apis mellifera) 危害严重,对东方蜜蜂 (Apis cerana) 无明显的危害。
小蜂螨最初是在西方蜜蜂上发现的,后来Bharadwaj、Laigo和Morse (1968) 确认它在印度和菲律宾是寄生在大蜜蜂上,认为大蜜蜂 (Apis dorsata) 是其原寄主。在缅甸、马来西亚、爪哇、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东方蜜蜂群内也发现小蜂螨,印度有报道说它也寄生在小蜜蜂 (Apis florea)上。
我国于1959年首先在广东的西方蜜蜂群里发现,以后传播到全国,严重威胁我国养蜂生产。轻者造成大量残疾蜂,削弱群势,降低蜂蜜、蜂王浆的产量; 重者会使整个蜜蜂子脾上的幼虫和蜂蛹死亡、腐烂,直至全群覆灭。
【病原学】 小蜂螨属于寄螨目 (Parasitiformes),厉螨科 (Laelapidae),热厉螨属,中文学名为亮热厉螨。其生活方式与大蜂螨相似,但它是蜜蜂幼虫的专性寄生者。小蜂螨的生长发育分卵、幼虫、若螨和成螨4个不同的阶段。卵近圆形,乳白色,长0.50~0.66mm,宽0.40~0.54mm。幼虫体呈椭圆形,白色,具3对足,爬在巢房壁上,身体隆起处于静止状态,体长0.602mm,宽0.378 mm,第4对足包在卵膜内尚未显露。20~24 h伸出第4对足,进入前期若螨阶段。若螨乳白色,椭圆形,体表具细小刚毛,3对足,经过28 h伸出第4对足。长0.54 mm,宽0.38 mm,在34.8℃,经过46~58 h进行第1次蜕皮形成后期若螨。后期若螨体呈卵圆形,长0.70~1.03 mm,宽0.49~0.68mm,4对足的末端有肉状突起,经过44~53 h进行第2次蜕皮变为成螨。成螨雌性个体卵圆形,前端较尖,后端较钝圆,浅棕黄色; 长0.98~1.05 mm,宽0.54~0.59 mm,体背面为一整块角质板覆盖,表面密布细小刚毛,腹面胸板呈“>—<”形,生殖板长柱形,其前端与胸板镶嵌,后端紧接肛板,肛板梯形,前狭后宽,肛孔开口近后端; 足4对,足末端有爪垫; 口器为一棘状小管,行动敏捷。雄性小蜂螨浅棕色,长0.98mm,宽0.58mm,背面与雌性相同,腹面胸板与生殖板合并成生殖腹板,并不与肛板相连,肛板梨形。螯肢可动趾特化成输精突。雄性比雌性少,但同样在巢脾上爬行。
小蜂螨的整个生活过程,都寄生于蜂房子脾上,靠吸取蜜蜂幼虫的体液为生。多寄生在蜜蜂幼虫和蜂蛹的体外,其整个繁殖过程是在蜜蜂封盖巢房内完成的。一只小蜂螨能产卵1~6粒,多数产卵3粒。卵期短,卵产下后15min即孵化为幼虫,经20~24 h伸出第4对足,进入前期若螨。前期若螨2~2.5天,后期若螨3天,整个发育历期5~5.5天,中间经过2次蜕皮变为成螨。新生的成螨随工蜂羽化出房,或从死亡幼蜂巢房盖的穿孔处爬出,重新潜入新的蜜蜂幼虫房内寄生,而蜂体上很少寄生。试验证实,成螨寿命在蜜蜂繁殖期为9~10天,最长的19天,但若蜂群断子、小蜂螨脱离开蜜蜂幼虫和蛹,最多生活3天。对有小蜂螨危害的蜂群采取人为断子一段时间 (21天),切断其食物来源,是控制小蜂螨发生和繁殖的新途径。
【流行病学】
1.易感蜂 主要是蜜蜂幼虫和蛹体,很少寄生于成蜂。
2.传染源 有小蜂螨寄生的蜂群是传染源。
3.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转地放蜂、迷巢蜂、盗蜂、合并或调换子脾等途径传播。蜂群间的盗蜂和迷巢蜂是传播蜂螨的主要媒介,养蜂人员随意掉换子脾或调整蜂群,也可引起蜂螨的机械传播。
4.流行形式及因素 小蜂螨在我国南方一年四季都可见到。在北方,如北京地区,一般在4~6月开始在蜂群里发现; 到7~8月以后,在蜂群中普遍发现,发展速度很快,寄生率成直线上升; 9~10月达到全年的最高峰; 11月中旬以后,气温降低,外界无蜜粉源,蜂王停止产卵,蜂群里没有蜜蜂幼虫和封盖子脾,小蜂螨缺少生存条件,也就不见其踪迹。
【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 主要使蜜蜂幼虫和蛹严重受害。可见幼蜂死在巢房内,腐烂变黑,轻者出现“花子脾”、重者蜜蜂幼虫和蛹大批死亡。蛹不能羽化,或羽化后的幼蜂发育不良,翅膀残缺不全,不能飞翔而在巢门前或地上乱爬; 严重时蜂群内无健康幼虫,群势陡然下降,甚至全群覆没。
【诊断】 小蜂螨多在蜜蜂子脾上活动,体小,爬行敏捷,子脾上满布蜜蜂串,不容易发现。可根据其习性进行下列检查:
1.封盖巢房检查法 先从蜂群中提出子脾,抖落蜜蜂,然后将子脾脾面朝向阳光,小蜂螨具趋光习性,这时便可观察到爬行的小蜂螨。此外,可使用眼科镊子逐个揭开蜜蜂封盖巢房,仔细检查房内有无小蜂螨的卵、幼虫、若螨和成螨,计算其寄生率和寄生密度。
2.熏蒸检查法 用一内放乙醚浸渍棉球的玻璃杯从中间巢脾上扣取50~100只蜜蜂,熏蒸3~5min,待蜜蜂昏迷后轻轻振摇几下,再将其送回原群内,如有蜂螨则粘在玻璃杯壁上或掉在地上。
【防控措施】
(1) 参照大蜂螨的防疫措施。
(2) 在药剂防治上,升华硫对防治小蜂螨具有良好的效果。用法是将封盖子脾提出,抖去蜜蜂,将升华硫粉末撒在封盖子脾表面或者将升华硫粉末撒在巢脾之间的蜂路上,每条蜂路用药0.3g,每群用量3~4g。
(3)根据小蜂螨的生物学特性,也可采用断子防治法,切断其食物来源,控制小蜂螨发生和繁殖。具体做法是采用一个与隔王板大小一样的隔离板置于继箱与巢箱之间,将蜂王留在一区继续产卵繁殖,将子脾全部调到另一区,造成王区内绝无大幼虫2~3天,待无王区子脾全部出房后造成该区绝对断子2~3天,使螨全部自然死亡,以达到彻底防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