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牧草种质资源
    来源:辈宠网

决定牧草各种遗传性状的基因资源,是用以筛选优良栽培草种和选育新品种的原始材料, 又叫牧草遗传资源(forage genetic resources)或牧草品种资源。在育种工作中,原始材料的选择是否准确,是决定育种成败的关键, 而能否准确选择育种原始材料又取决于所掌握种质资源的广度和深度。

牧草种质资源的分类 ①野生牧草种质资源。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土壤、气候条件多种多样,各地都有适应当地条件的野生牧草。如禾本科牧草有160余属1 000余种,豆科牧草有80余属600余种,莎草科牧草近30属500余种,还有杂类草如菊科、藜科、百合科、蔷薇科和蓼科等, 都是草食家畜重要的饲草来源。它们的饲用价值虽有不同,但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丰富的遗传性状,是宝贵的种质资源。②地方牧草品种资源。中国栽培牧草和饲料作物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 不同地区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类型,成为地方品种。地方品种可能是生理特性和形态上相对整齐一致的群体, 也可能是生理上和形态上都不同的许多类型组成的复杂群体。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对本地的生长条件和栽培利用方式有很强的适应性。经过整理和比较研究,可以从中选出较好的品种推广。在杂交育种中,地方品种可作为亲本之一,以吸取其对当地自然条件适应性强的优点。③外国和外地的牧草种质资源。从世界各国和本国其他地区收集的种和品种, 由于原产地自然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多样性, 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 并具有多种多样在生物学上和经济上宝贵的特征特性,产草量高,品质好,可以丰富本国及当地的种质资源。④人工创造的牧草种质资源。通过人工杂交所获得的杂交后代及中间材料, 通过辐射或化学诱变等手段所获得的变异材料, 虽然尚未成为一个品种,但具有某些特异的性状,都属于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

牧草种质资源的搜集与保存 世界上草地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一些国际组织,如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国际热带农业中心都非常重视并广泛开展牧草种质资源的考察、搜集、保存、评价和利用的研究。美国从独立时起就十分重视植物资源的搜集, 到20世纪80年代已从世界各地搜集植物遗传资源40余万份,其中牧草种质资源达2.5万余份。1958年建立了种质资源贮存库,即国家种子贮藏研究室,位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内,可长期保存所搜集的种质材料。新西兰科学工业研究部草原研究所建立了牧草种质资源中心, 保存牧草种质资源2. 5万多份。种质在低温(-5℃)、低湿(相对湿度30%)种质库内,可保存30年以上。澳大利亚已搜集和保存牧草种质3. 3万份。国际热带农业中心把热带牧草的研究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到1988年已搜集热带牧草种质资源1.8万份。国际遗传资源委员会是1974年成立的, 1983年决定把牧草种质资源的搜集和保存作为一项全球性的计划, 优先对热带和亚热带、地中海及沿岸地区进行考察和搜集, 现已搜集到2. 9万份牧草种质资源。目前全世界已有牧草种质保存库29个。中国牧草种质资源的研究起步较晚,1949年后各地方研究机构及中央农业研究单位都已开展牧草种质资源的搜集,但大多数分散而不系统。197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成立, 促使各方面对作物品种资源也包括牧草品种资源的重视, 把牧草种质资源的研究列为农业部和国家的重点研究项目。到1990年全国已搜集牧草种质资源6 000余份。

牧草种质资源的鉴定和筛选利用 为了更好地利用已搜集的牧草种质资源,必须深入进行鉴定和评价。首先要将种质材料在田间进行系统的观察记载。通过田间鉴定,掌握每份材料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特性,以及产草量及种子产量等经济性状。而对某些生态生理性状、对病虫的抗性、抗逆性(如抗寒、抗旱、耐盐碱、耐高温等)、抗倒伏性等则要在人工创造的标准条件下进行鉴定。还要进一步对营养品质、适口性、消化率、放牧和饲养效果等深入评价。

美国对牧草种质的鉴定研究工作由生理、生化、病理、昆虫、遗传、细胞学、分类学等科学工作者合作进行。对种质资源的深入研究可为筛选优良品种或杂交亲本提供科学依据。美国在苜蓿育种工作中由于掌握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并进行深入研究, 得到各种具有特异性状的种质, 因而能够不断培育出适应生产需要的抗寒、抗细菌性凋萎病、抗蚜虫、抗苜蓿象鼻虫、高固氮能力、耐多次刈割、丰产等优良性状的大量新品种。

国际热带农业中心对热带牧草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研究有一个严密的计划,其研究内容和程序包括: ①首先把已搜集到的热带牧草种质资源在强酸性和高含铝、低有效磷含量的土壤进行耐性鉴定,并对病虫害的抗性进行鉴定。②通过第一步筛选出来的生态型,再进行耐旱性、耐涝性、对火烧及放牧的耐受性鉴定以及对土壤营养的最低需要,营养价值,禾本科牧草与豆科牧草混播的配合力进行鉴定。③随后把最有希望的生态型,用相应改良的建植技术建立放牧场,并对放牧牛的增重进行测定。④最有前途的放牧场及牧草组合要经受长期的生产力和经济的评价。这些技术要能适应该地区占优势的农业生产体系的要求。⑤最后经过改良的技术还要从经济上进行评价。到1989年已对3 636份种质资源进行了鉴定和评价, 从中筛选出40余个优良牧草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推广利用。主要的种和品种有豆科的爪哇葛藤、尖叶距瓣豆 (品种Vichada)、大果距瓣豆、巴西距瓣豆、头状柱花草(品种Capica)和卵叶山蚂蝗等,禾本科的俯仰臂形草、网脉臂形草等。

中国对牧草种质资源的鉴定和筛选利用进行了多年的工作, 但在全国范围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鉴定和筛选利用的研究,是在1979年才开始的,并取得较大的进展。1986年以来, 已对3 000余份牧草种质进行了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农艺性状鉴定。开展了抗逆性(包括抗寒、抗旱、耐盐碱、耐热性)鉴定,对病虫害的抗性鉴定和细胞学鉴定。筛选出一批可供生产上推广利用的优良牧草种和品种,有多花木蓝、二色胡枝子、林肯无芒雀麦、锡盟无芒雀麦、奇台无芒雀麦、野大麦、蒙古冰草、华北驼绒藜、伊犁蒿等,都已获得全国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登记。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