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鹿的生物学特性和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采用的综合措施。
公鹿的饲养管理 生茸期的公鹿膘情最好, 体重最大,性情温顺,行动谨慎并注意保护其鹿茸。北方饲养的梅花鹿4月初起脱角帽生茸,5~6月份是成年鹿的生茸旺期,6~7月份是3、4岁鹿的生茸旺期,8月中旬是生茸后期。马鹿由3月中旬脱角帽生茸。鹿茸生长快,日增重大。南方省区生茸期提前。本期随白昼的延长,激发了鹿茸的生长,同时脱换冬毛,因此,除应给予全年中精料和蛋白质最高给量外, 还要注意到饲料的营养全面性、多样性和适口性,使公鹿保持旺盛的食欲。管理上除应做好脱角帽和收茸记录工作外。公鹿锯完头茬茸后应按“锯”别(见鹿茸、收茸)重新组群,并逐步削减精料。本期应设值班人员加强舍内看管工作,对个别有咬茸、扒架恶癖的鹿,应及时制止或酌情拨出;清除舍内尖刺物,平整地面,以防损坏鹿茸;保持环境安静,防止鹿惊慌炸群碰伤鹿茸。期内应结束二茬茸的收取工作。
鹿是季节性发情动物, 一般集中于9~11月份内发情配种。此时公鹿性冲动十分强烈,食欲急剧下降或废食,除有激烈的争偶角斗外,对人有攻击行为,加之繁重的配种任务,能量消耗甚大。经过配种期的公鹿,体重一般下降15%~20%。本期的饲养要点是设法使公鹿多进食, 故饲料调配多样化, 供给适口性好的饲料。管理上,配种期前要全面检修圈舍,防止跑鹿和串圈。对种公鹿,特别对非配种公鹿群更要加强看管,以防止因公鹿间的激烈角斗和相互爬跨出现直肠穿孔等伤害事故。晨昏应加强哄动鹿群, 以及早发现发情母鹿,适时配种,并做好配种记录。对群公群母配种群的种公鹿要事先选好“王鹿”和制定保“王”措施。对顶撞和伤害母鹿的公鹿要及时制止或酌情拨出。对性欲差或无性欲的公鹿要及早更换。饮水槽应配置槽盖,以防止公鹿角斗和配种后立即饮水。饲养管理人员必须持鞭进舍, 以确保人身安全。
配种恢复期和生茸期前, 时值严寒的冬季和初春。公鹿经配种期后,体态明显消瘦,又要消耗大量热能用以御寒,此时体重在全年降至最低。本期内性活动逐渐低落,食欲和消化机能渐次恢复和提高,是翌年生茸期的营养贮备阶段。应使其尽快恢复体重,确保安全越冬过春。为此,要加大运动量,逐步提高日粮给量和热能饲料比例。在配种恢复期要逐渐增加禾本科籽实;在生茸期前要逐渐增加豆科籽实及其饼类。冬季昼短夜长,鹿采食大量粗纤维后需要较长的反刍时间,夜间补加一次精料和粗料能达到提高采食和增加运动量的目的。严寒地区宜供温水。在舍饲条件下要注意防潮、保温和采光。褥草厚度以10~15厘米为宜,及时清除粪便、尿冰和运动场的积雪。越冬初期,公鹿仍有性欲,看管不可放松。
母鹿的饲养管理 8月下旬仔鹿离乳一周后, 母鹿进入配种期前的准备期。需要有充足的营养供给。营养良好的母鹿群, 会提前集中发情, 从而加快配种进度,提高受胎率和双羔率。这时应把母鹿分成育种核心群、繁殖群、初配群和后备群,分别进行饲养管理。观察母鹿发情配种情况, 对体弱的母鹿宜单独组群饲养管理。配种期后,据母鹿配种日期早晚,重新组群,以便于产仔期的管理。在妊娠期间应始终保持较高的饲养水平,临产前0. 5~1个月适当限制饲养,以防因母鹿过肥出现难产。冬季最好饮温水。妊娠母鹿群一般以30头为限。舍内应保持干燥清洁、采光良好、褥草厚度不低于10厘米。及时清除降雪。每天除应进行调教驯化外,还应有1小时以上的驱赶运动。鹿虽经较长时期的驯化,但仍处于半野生状态。特别是产仔母鹿的野性表现更为明显, 易于惊慌和骚动, 尤其是母鹿产仔后,有强的攻击行为。无论在小圈或大群内产仔,均应加强看管,以防母鹿扒伤仔鹿。舍内要确保安静。母鹿分娩原则上应任其自然分娩, 强行助产常出现母鹿遗弃仔鹿的现象。母鹿产前20天乳房开始膨胀。梅花鹿、驯鹿一昼夜分泌乳汁700~1 000毫升,马鹿泌乳量更高。鹿乳浓度大,干物质占25%以上,乳脂率在10%以上。哺乳期从5月上旬至8月下旬, 一般哺乳期为80~110天。因此,对产仔母鹿必须提供充足而优质的日粮, 日粮中蛋白质饲料应不低于30%~35%。对个别母性不强、不给仔鹿哺乳的鹿应加强看管,力求使仔鹿尽早吃到初乳。对分娩后的母鹿和仔鹿,可根据分娩日期和仔鹿性别组群, 每群母仔鹿以40~60头为宜。母鹿分娩20天后可合群放牧,归牧时各回原群。离乳分群时,原则上是拨出母鹿,把仔鹿留在原舍,仔鹿调换圈舍时,宜用温顺的母鹿引导前行,切忌强制驱赶。
幼鹿的饲养管理 仔鹿出生后,在母鹿的舔舐下,一般经10~15分钟即可站立,寻找母鹿乳头并吸吮初乳。仔鹿第一次吮乳时间的早晚,是验证其生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使仔鹿尽早吃到初乳,这是提高仔鹿成活率的关键。对丧母或吃不到母乳的仔鹿,可找产期相近的母鹿代养, 也可利用乳山羊代养或采用人工哺乳方式喂养。仔鹿生后第三天进行刻耳和登记。由于碘酊的异味或因仔鹿刻耳时流血过多, 有的母鹿会遗弃甚至攻击仔鹿,养护人员应特别注意看管,多数母鹿不久即能恢复正常护养。遇阴雨天气时,在低温高湿条件下,仔鹿体热散失极快,易导致衰弱死亡。在舍内高燥处设置仔鹿保护栏,供仔鹿安睡、休息和补饲用,对提高仔鹿成活率有重要作用。栏内褥草要保持干燥。定时哄出仔鹿促使其运动、吮乳和采食饲料。仔鹿从7日龄开始就可补给幼嫩的青草或嫩树叶,10日龄起补给配合饲料,旨在诱其开食。仔鹿由采食粗饲料起分解纤维素的能力迅速增强,生后60天左右,基本达到成年鹿分解纤维素的水平。仔鹿于第二年初转群为育成鹿。日粮中蛋白质水平维持在23%左右, 并可大量利用粗饲料,力求增大饲料容积。除正常饲养管理外,应尽早按性别分群。6月中旬前后,当育成鹿生长的初角茸长达5~10厘米时,可采取“锯顶平茬”措施,即将茸尖锯掉,这样既可促使角基加粗, 有利于提高以后年份的鹿茸产量, 又有利于当年收取一部分有分枝的初角再生茸和提高产量。有条件的地方,在青草期可加强放牧。舍饲期应加强驱赶运动。配种期间,特别在阴雨、降雪或气候突然变暖的日子,应防止育成公鹿间因相互爬跨,造成直肠穿孔乃至死亡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