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14.鸭瘟
    来源:辈宠网

【诊断要点】鸭瘟(duck plague)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死亡率的急性、败血性、热性传染病。自然情况下,任何年龄、性别及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夏之交和秋季流行最为严重。在不同鸭品种中,以番鸭、麻鸭和绵鸭最易感,北京鸭次之,30日龄以内雏鸭有发生但较少。发病多见于大鸭,尤其是产蛋的母鸭。健鸭感染后,病初体温升高至43℃以上,可稽留3~4天,体温升高后,喜饮水,食欲减少或废绝。其典型症状是神经麻痹,导致两翅下垂、两腿无力、行走困难、卧地不起。流泪、眼睑水肿,分泌脓性渗出物而使眼睑粘着,严重时眼睑黏膜有小出血点或溃疡。部分病鸭头颈部水肿,故又称“大头瘟”。病鸭鼻腔流出浆液或黏稠分泌物,呼吸困难,叫声嘶哑,伴有湿性啰音;严重下痢,排绿色或灰色稀便,肛门周围羽毛被污染,常附有稀粪结块,泄殖腔充血、水肿外翻,甚至有黄绿痂膜。剖检病死鸭,可以看到一般败血病的病理变化,皮肤、黏膜和浆膜出血,头颈皮下胶冻样浸润,口腔黏膜特别是舌根、咽部和上腭黏膜表面有淡黄色的假膜覆盖,刮落后露出鲜红色出血性溃疡。最典型的是食道黏膜纵行固膜条斑,呈灰白色的假膜和溃疡。肠黏膜出血、充血,以十二指肠和直肠最为严重;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和坏死,结痂;产蛋鸭卵泡增大、充血和出血;肝不肿大,但有小点出血和坏死;胆囊肿大,充满浓稠墨绿色胆汁;有些病例脾有坏死点,肾肿大且有小点出血。

【防治原则】免疫接种,加强管理,隔离消毒,对症治疗。

【误区实例】

(1)某养鸭户养蛋鸭1 000只,258日龄时开始发病。发病初期鸭群无任何临床症状,就有个别鸭子出现死亡,产蛋率开始下降。养殖户也没找兽医部门诊断,认为是鸭霍乱,就用磺胺二甲嘧啶按0.1%拌料进行治疗,并且每只鸭注射青链霉素各10万单位。治疗两天后仍不见好转,产蛋量下降30%左右,还有伤亡。

(2)某养殖户养殖樱桃谷商品肉鸭3 000只。15日龄开始发病,病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温升高。16日龄时,有些鸭就食欲废绝,饮欲增加,两腿发软,步态蹒跚,常常卧地。病鸭眼周湿润、流泪,有的附有脓性分泌物,两眼黏合。病鸭呼吸困难,常有湿性啰音,鼻孔内常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流出。部分鸭头颈部肿胀,腹泻,排绿色稀便,有时呈灰白色,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严重时肛门松弛外翻,黏膜表面附有黄绿色假膜,不易剥离。自15日龄发病,先后用环丙沙星、氨苄青霉素并配有金刚烷胺进行饮水治疗。结果5天后3 000只鸭所剩无几,被迫淘汰。

【纠误分析】

(1)临床常见鸭瘟与禽霍乱非常相似,两种病原对成年鸭都非常易感,死亡率也都很高。但是禽霍乱的病原体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多种家禽的共同病原菌,所以在流行时其他家禽也能感染发病;鸭瘟其他家禽一般不会感染。禽霍乱发病比较急,病程短,流行期长;鸭瘟相对的发病要缓慢,流行期比较长。鸭瘟所特有的流泪或眼睑粘连,两脚发软,不能站立,口腔后部黏膜出现假膜和溃疡。部分病鸭的头和颈部肿大,以及颈部皮下水肿、出血等症状。鸭瘟的食管和泄殖腔黏膜处经常有坏死性病灶,这是霍乱所没有的。鸭霍乱肺脏通常都有严重病变,表现弥漫性充血、出血和水肿,病程稍长的会出现纤维素性肺炎变化;鸭瘟的肺脏变化一般并不显著。因此,在实例1中一开始诊断为鸭霍乱是错误的,应注意两病的鉴别诊断。

(2)另外,用磺胺二甲嘧啶按0.1%拌料,并且每只鸭注射青链霉素各10万单位,治疗鸭霍乱的方案也不妥。这是因为磺胺二甲嘧啶不是治疗霍乱的理想药物,该药还有许多毒副作用,对病鸭逐只注射会严重影响产蛋率。在用磺胺类治疗疾病时,首次量加倍,以后再用维持量进行治疗,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服用一些磺胺类药物时,要加一些碳酸氢钠来碱化尿液,以提高乙酰磺胺的溶解度,避免结晶而引起肾脏的危害。

(3)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病毒病,多发生于40日龄以上的大鸭,30日龄以前的幼鸭很少发生。近年来,有些肉用仔鸭也有发生,特别是在饲养肉仔鸭比较集中和饲养时间比较长的养殖小区常有发生。发病后轮换使用各种抗生素治疗不会有好的效果,选用抗流感的窄谱抗病毒药金刚烷胺治疗也不妥。

【推荐用药】

(1)早期治疗: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没有特效药进行治疗。一旦发生本病,可用抗鸭瘟高免血清早期治疗,每只鸭肌肉注射0.5毫升,有一定疗效;聚肌胞(一种内源性干扰素)早期治疗,每只成鸭肌肉注射1毫升,3日1次,连用2~3次,可收到一定疗效;抗鸭瘟高免血清早期治疗,每只肌肉注射0.5毫升;聚肌胞(一种内源性干扰素),每只成鸭肌肉注射1毫升,每3日1次,连用2~3次,均可收到一定疗效。

(2)同时用中药治疗:用胆草、木香、黄连、黄柏、橘皮、茵陈、大黄、枳壳、甘草、木香等,煮沸10分钟去渣,收取药液、浸泡饲料后喂病鸭。

(3)疫苗预防与免疫:有鸭瘟鸭胚化弱毒疫苗和鸡胚化弱毒疫苗。目前多使用鸡胚化鸭瘟弱毒疫苗,对雏鸭的免疫期为6个月,成鸭的免疫期可达1年。雏鸭在15~20日龄首免,肌肉注射0.2毫升/只,4~5个月后再接种一次即可。种鸭每年注射2次。3个月以上的鸭,肌肉注射1.0毫升/只,免疫期可达1年。一般疫苗注射后3~4天产生免疫力。鸭群一旦发生鸭瘟,可立即用弱毒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越早越好,一般每只鸭注射2~3羽份即可。但要注意,紧急接种时要一鸭一针头,以免通过针头造成人为传播。

【注意事项】该病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应采取严格的检疫。对于种蛋和鸭苗要从无疫区购进,新购进的鸭子必须先隔离观察,认为确实无疫病时方可混群饲养。要经常保持鸭舍、运动场和设备用具的清洁卫生,可防止将病毒引入健康易感鸭群。鸭群中一旦发现鸭瘟,应及时上报疫情,划定疫区范围,并迅速进行严格的封锁、隔离、焚尸、死鸭深埋、消毒等工作。对发病鸭群要及时隔离,停止放牧,分成小群饲养。发病鸭群的鸭舍,每天要做好粪便的清理和鸭舍的消毒工作,可用10%~20%的石灰乳或5%的漂白粉消毒,也可以用百毒杀、威岛(二氯异氰脲酸钠)等进行消毒,并用疫苗对全群鸭子进行紧急注射。这样既可缩短疫病流行时间,又可大大地减少鸭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控制和消灭鸭瘟流行的一个强有力的措施。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