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卫分病证
此是因为感风热或疫疠之气所致,是温热病在表的阶段,属于表热证。常见于温热病初期。
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咳嗽,口渴,尿液短赤,口色偏红,舌苔薄黄,脉象浮数。
病机:温热阳邪,犯于肌表,卫为邪郁,不得发散,故发热重,恶寒轻;邪郁肌表,卫受其害,肺失宣降,故咳嗽;热伤津液,故见口津干燥,口渴,尿液短赤;温邪在表,故见口色微红,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宜辛凉解表,宣肺止咳。
方例:热重者当用银翘散;热轻咳重者当用桑菊饮。
(二)气分病证
此是温热之邪从卫分传来,或温热之邪直入气分而引起。温热之邪已内入脏腑,属于里热证。由于邪犯气分所在脏腑不同,因此所表现的症候也有所不同,一般多见温热在肺、热入阳明、热结肠道三种类型。
1. 温热在肺
温热在肺是热邪侵袭肌表,表热未解内传于肺所出现的病证。多见于温热病的化热阶段。
主证:高热,渴饮,出汗,目赤多眵,咳嗽,气喘,或鼻流黄稠鼻液,粪干,尿液短赤,口色红燥,舌苔黄干,脉象洪数。
病机:因温热壅于肺,导致肺失清肃,气机不利,故见咳嗽、气喘;肺热迫津外溢,蒸灼成痰,故出汗、鼻流黄涕。高热,目赤多眵,粪干,尿液短赤,口色红燥,舌苔黄干,脉象洪数,均为阳热亢盛而出现的一系列热象。
治则: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方例:当用麻杏石甘汤(见解表剂)加味,或白虎汤合银翘散加减。
2. 热入阳明
热入阳明是热邪入胃,胃肠之热壅盛所出现的病证。常见于温热病的高热阶段。
主证:高热,大渴,大汗,口臭,尿液短赤,口色红燥,苔黄干厚,脉象洪数。
病机:热邪犯胃,里热壅盛,故见高热;内热蒸腾,腠理升泄,故有大汗;热盛伤津,故见大渴、便秘、尿液短赤;热积于胃,胃内浊气郁滞,上逆而有口臭。舌红苔黄,脉象洪数均为里热壅盛的象征。
治则:清热解毒,降火生津。
方例:用白虎汤加味。
3. 热结肠道
热结肠道是热邪自胃传入大肠,肠热炽盛所出现的病证。常见于温热病的燥热阶段。
主证:持续发热,结粪积聚,粪球干硬而小,外覆黏膜,或稀粪旁流,腹痛,尿短赤,口津干燥,口色深红,舌苔黄厚,脉沉有力。
病机:阳明燥结炽盛,故见发热;燥热与肠内糟粕相结,故见便干或粪结而小;外覆黏膜腑气不通,则腹痛不安;肠内燥结迫津下趋,故见稀粪旁流;热盛伤津,故见口津干燥,尿短赤,均系热象。
治则:滋阴增液,通便泄热。
方例:增液承气汤(玄生、生地、麦冬、大黄、芒硝,《温病条辨》)。
(三)营分病证
营分病证是温热入血的轻浅阶段,它介于气分和血分之间,病位在心和心包络。其表现以高热、神昏、舌质红绛、斑疹隐隐为特征。
营分病证的形成有三个方面:一是由卫分不经气分而直入营分,称之为“逆传心包”;二是由气分传入营分;三是温热之邪直入营分。营分病证有气营同病和热入心包两种类型。
1. 气营同病
气营同病是温热病邪初入营分,而气分证未解所出现的病证。可见于脑黄和急性温热病的病程中。
主证:持续发热,每至黄昏升高,烦躁不安,日轻夜重,呼吸急促,唇干舌燥,口渴,粪干,尿液短赤,舌有出血点,皮肤可见红斑隐隐。口色红绛,舌苔黄而干,脉象细数。
病机:邪热入营,营阴受损,发热夜甚,为营分受邪的特征。但因气分之邪未罢,故仍见呼吸急促,口干,粪燥,尿液短少,舌有干黄苔。营分有热,热势蒸腾,故口色红绛。营气通于心,心神被扰,故烦躁不安。若热窜血脉,血热妄行,则见黏膜或舌有出血点,在猪可见皮肤红斑。脉象细数为热盛伤阴之征。
治则: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方例:用清营汤加减。
2.热入心包
热入心包是为温邪内陷营血阶段的病证,乃气营同病的进一步发展,病情转重,可见于脑黄和急性温热病后期。
主证:持续发热,神志昏迷,四肢抽搐,痉挛;黏膜或舌有出血点,在猪皮肤出现斑疹,或有便血、鼻出血;耳鼻、四肢发凉;舌光无苔,舌绛,脉象细数。
病机:热邪内陷心包,心神被扰,神明无以自主,故见神志昏迷;肝阳上亢则阴虚,以致肝风内动,出现四肢抽搐、痉挛;热邪阻滞心包,阳气不能外达,致使耳鼻俱凉;热邪窜扰血脉,故见黏膜、舌出血、皮肤斑疹;营阴大损,畜体亏虚,故舌光无苔,色绛,脉象细数。
治则:清营泄热,化斑止血,但预后慎重。
方药:清热熄风汤(生地黄、钩藤、菊花、白芍、栀子、黄芩、连翘、全蝎、地龙、板蓝根、贝母、蝉蜕)加减,或用清宫汤(元参、犀角、麦冬、莲子、连翘、竹叶心)。
(四)血分病证
血分病证是由气分直入血分,或由营分而传来,是温热入血的深重阶段,病情已到衰竭危险时期。病位主要在肝、肾。舌质深绛,高热,神昏,便血,尿血,黏膜及皮肤呈现出血斑点。项脊强直,阵阵抽搐,脉细数为本病证的特征。一般多见血热妄行、气血两燔、肝热动风和血热伤阴四种类型。
1. 血热妄行
主证:身热,神昏,黏膜、皮肤发斑,尿血,口色深绛,脉数。
病机:热扰心神,故高热神昏。热入血分,热炽盛,热伤脉络,故见皮肤、黏膜发斑,尿血、便血。血中热邪亢炽,故见口色深绛,脉数。
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散淤。
方例:当用犀角地黄汤(见清热方)。
2. 气血两燔
主证:身大热,口渴喜饮,舌质红绛,苔焦,衄血,便血,发斑,脉浮大而数或沉数。
病机:热毒亢盛,灼炽气分,故见身大热;高热耗损津液,故见口燥苔焦、口渴喜饮;热盛入血,迫血妄行,故见发斑、衄血、便血。
治则:清气,凉血解毒。
方例:当用清瘟败毒饮。
3. 肝热动风
主证:高热,项脊强直,阵阵抽搐,口色深绛,脉弦数。
病机:热极生风,风火相扇,筋脉失养,以致筋脉拘急,故见脊项强直,痉挛抽搐。脉弦数为肝热之亢盛象。
治则:清热,平肝熄风。
方例:当用羚羊钩藤汤(羚羊片、霜桑叶、川贝、鲜生地、钩藤、菊花、茯神、生白芍、甘草、竹茹,《通俗伤寒论》)。
4.血热伤阴
主证:低热不退,精神倦怠喜卧,口干舌燥,舌红无苔,尿赤,粪干,脉细数无力。
病机:血分久热不退,耗血伤津,故见口干舌燥、舌红、尿赤、粪干;血虚不能濡养筋脉,故精神倦怠喜卧。脉细数无力,苔少为阴精亏耗的虚象。
治则:清热养阴。
方例:当用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温病条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