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雏舍应有足够的取暖设备和良好的保温条件。1日龄的雏鸡所处的温度应该达到32℃,应控制在31~33℃(取决于空气温度、通风情况)。雏鸡所处的温度达不到这一要求,将会明显增加死淘率,并影响以后的发育和鸡群的健康。因此应准备育雏围栏及保温伞,或者采取局部育雏,并随日龄的增加逐渐扩栏的方法,以保证雏鸡在适合的温度条件下快速生长发育。确保1周龄的雏鸡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克,1周内的体重决定以后产蛋生产性能的高低。
雏鸡也需要一定的通风条件,这个通风的作用只是为雏鸡提供新鲜空气,新鲜的空气对雏鸡的健康有重要的意义。在保证温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定时换气,换气的方式可以采用机械通风,也可以自然通风。使用机械通风应注意风速不要太高,但应增加通风供氧的次数,这对鸡群的健康有重要意义。
雏鸡到达前,应使鸡舍内的温度升至要求的温度。在寒冷地区或季节提前一天就要开始预温鸡舍,这样做是为了让舍内墙壁达到预期的温度,而不只是舍内空气温度达到标准,以保证在雏鸡到达时鸡舍内温度就已达到理想的温度。同时对鸡舍墙壁洒水,以确保舍内墙壁的湿度,这是提高湿度的一个好方法。应将清洗消毒好的饮水器、饲喂器及所有用具事先准备充分,并提前做好鸡舍及设备的维修工作。进鸡后,过多的噪声及物品、人员的频繁进出,会对鸡群的健康造成威胁。
雏鸡到达之前3~4小时,应将饮水器充水并放在舍内预温,我们建议第一次的饮水中应加入5%~10%浓度的葡萄糖,并在第1周的饮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保证雏鸡经长途运输到达鸡场后能健康生长。 首次加水一定要加入开食药品,防止脐炎和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鸡舍内的饮水器和料盘应分布均匀,使鸡很容易在其附近就找到水和饲料,按高密度育雏的方法进行即可。
应将饮水器放到木块或砖块上,以免饮水器放置过低造成过多垫料带入水盘,并弄湿垫料。同时要注意高密度开食时,饮水器之间距离不得超过1米,这样才能保证雏鸡入舍时,达到低头吃料、抬头饮水的效果。
雏鸡到达后,应将雏鸡迅速从运输车上移至舍内,并快速清点盒数,确认实际盒数与通知的起运盒数是否相同。
放到鸡舍内的雏鸡,要注意鸡盒的叠放高度不能超过两盒,此时鸡舍内温度较高,鸡盒内鸡的密度很大,极易造成雏鸡热死在盒内。发现温度太高,或雏鸡有张嘴喘气的现象时,应立即开窗或开启风扇通风。雏鸡入舍后立即打开雏鸡盒盖子,让雏鸡自由活动。
将雏鸡尽快从鸡盒内拿出放在栏内并清点数量。进雏数量较多但人员有限时,此时最好不要逐只助饮,以免雏鸡在鸡盒内滞留时间过长,造成意外伤害。但若人员充足,每只助饮是良好的选择。
雏鸡全部放完后,应选择一定比例的雏鸡,把雏鸡的嘴浸入饮水器中引导饮水,使雏鸡尽快认识饮水器并学会饮水,以免脱水。个别雏鸡学会饮水后,其他的雏鸡会很快模仿学会饮水,因而柴鸡规范化饲养中100%雏鸡引导饮水不是必需的。可以采取助饮的方法,但要确保舍内不能高温,同时要确保1小时内全部雏鸡助饮完为好。
雏鸡开食时,为避免雏鸡暂时营养性腹泻和有助于排除胎粪,可以喂给每只鸡1~2克小米或碎大米(够1小时采食完即可)。采食完4小时后再喂给饲料,可明显减少“糊屁股”的现象,但这一点不是必需的,几天后这种现象可自然消失。同时还有一种更好的办法:第1天的料量按每只鸡10克去准备,用12%的微生态制剂拌料则可以预防上述现象。同时,雏鸡在吃料前消化系统应是很洁净的,这时用微生态制剂,使有益菌群首先占据消化系统,这样也可以抑制有害菌群繁殖过快,所以使用微生态制剂是明智的选择。
无论采用何种育雏方式,都必须满足鸡对水、温度、湿度、光照、空气、饲料营养、环境等基本要求。雏鸡能否及时饮到水是很关键的。由于初生雏从较高温度的孵化器出来,又在出雏室内停留,其体内丧失水分较多,故适时饮水可补充雏鸡生理上所需水分,有助于促进雏鸡的食欲,帮助饲料消化与吸收,促进粪的排出。初生雏体内含有75%~76%的水分,水在鸡的消化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体温的调节、呼吸、散热等都离不开水。鸡体产生的废物如尿酸等的排出也需要水的携带。生长发育的雏鸡,如果得不到充足的饮用水,则增重缓慢,生长发育受阻。初生雏初次饮水称为开水,现在管理要求柴鸡饲养管理中开水与开食要同时进行,一旦开始饮水之后就不应再断水。
雏鸡出壳后不久即可饮水,雏鸡入舍后即可让其饮5%~8%的糖水。研究表明,雏鸡饮糖水15小时,头7天的死亡率可降低一半。雏鸡经历长途运输,再加上种雏在孵化场内免疫和断指剪冠等一系列操作,饮糖水效果会更加明显。在15小时内要饮用温开水,饮水时可把预防性药物按规定用量溶于饮水中,可有效地控制某些疾病的发生。15小时后饮凉水,水温应和室温一致。鸡的饮用水,必须清洁干净,饮水器必须充足,并均匀分布在室内,饮水器距地面的高度应随鸡日龄增长而调整,饮水器的边高应与鸡背高度水平相同,这样可以减少水的外溢。雏鸡的需水量与体重、环境温度成正比。环境温度越高,生长越快,其需水量越多。雏鸡饮水量的突然下降,往往是发生问题的最初信号,要密切注意。通常雏鸡饮水量是采食量的2~2.4倍。
开食与饮水是生产上比较关键的两大问题。开食的早晚直接影响初生雏的食欲、消化,鸡只的健康和今后的生长发育。一般初生雏的消化器官在孵出后36小时才发育完全。雏鸡的消化器官容积小,消化能力差,越早开食越有利于消化器官的发育,并对以后的生长发育有利。由于雏鸡生长速度快,新陈代谢旺盛,过晚开食会消耗雏鸡的体力,使之变得虚弱,影响以后的生长和成活。一般开食多在出壳后,越早开食越好。
早开食有利于雏鸡的健康。早点开食,是为了让雏鸡尽快吃饱,有利于放慢蛋黄的吸收,使雏鸡在6日龄左右才完全吸收完蛋黄。饥饿会使雏鸡过分消耗体内蛋黄的营养,使腹腔内的蛋黄过早枯竭,蛋黄中携带的母源抗体也随之消退干净。尽早开食可以使雏鸡从饲料中获得营养,进而使母源抗体延期释放,这样雏鸡对疾病的抵抗力就会增加,这也是雏鸡前10天防病的根本。因为这时的雏鸡对疾病的抵抗力只能来自从母体中带来的蛋黄中的母源抗体。所以母源抗体的慢慢释放就成关键了,要想使母源抗体慢慢释放,就得让雏鸡体内蛋黄慢慢吸收,这使得雏鸡开食的好坏显得更为重要。
尽早开食是指雏鸡入舍后,在光照刺激情况下,雏鸡开始正常活动,需要消耗营养维持这些活动,这与雏鸡在出雏盒内不一样,雏鸡在雏鸡盒内是在黑暗情况下,雏鸡的许多活动都是减慢的。所以入舍后就要尽快让雏鸡喝上水、吃上料,以保证雏鸡的营养供应。作为公司管理人员,每批接雏前要制订出一份详细的育雏管理方案,在生产中严格按管理方案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