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霉菌病是多种禽类都可感染的一种常见真菌病。临床上主要发生于雏禽,其特点是呼吸困难和呼吸系统有粟粒大小甚至更大的结节。雏禽常呈急性群发,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成年禽多为散发。本病在我国南方发生较多,北方多见于地面育雏的鸭群。
(一)流行特点
本病在世界各地广泛发生,尤其是在气候温暖与潮湿地带,因此时霉菌孳生迅速,饲料、垫料和用具常受到霉菌孢子的污染。北方多雨时节舍内温度较高并且垫料潮湿、饲料霉变、雏禽过度拥挤等都能引发疾病。当动物抵抗力降低时,更易发生感染。受曲霉菌侵害的禽类有鸡、火鸡、鸭、鹅、鸽、鹌鹑、孔雀、鸵鸟等。各种年龄的禽类均可感染,但以雏禽发病多见,且常为暴发;成年禽则为散发。
本病主要经过呼吸道传播,常通过吸入含有孢子的空气或接触被曲霉菌污染的垫草及饲料而发生感染,也可被污染的孵化器传播。雏禽孵出后1日龄即可患病,出现呼吸道症状。本病潜伏期为3~10天。
主要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是被曲霉菌污染的垫料和饲料。本病也可经被污染的孵化器传播。
(二)临床症状
急性型病例发生很急,几天内引起全群发病。病初体温无变化,但精神沉郁,缩颈嗜睡,不喜行动,不愿嬉水,常蹲在一边不动。与此同时,食欲减少,不久食欲完全废绝,好饮水,两眼常有透明泪水流出,鼻孔有浆液鼻涕,有时咳嗽,有时摆尾,粪便稀薄初带白色,其后很快变为铜绿色粪汁。病情严重时,完全废食,羽毛失去光泽,体重急剧下降,并发展为下列典型的症状:
1.头部水肿:病禽头、眼睑和上颈部均发生明显水肿。
2.两眼病变:多发生于一侧,先流泪,后下眼睑黏着闭锁,眼结膜囊内有灰白色或黄色干酪状物阻塞,角膜混浊,逐渐失明。
3.口腔内有白喉样膜状物:于口角、咽喉、口盖等处均可见附有较厚的灰白色或黄色伪膜状物,剥离后常见有出血烂斑。
4.呼吸道症状:病禽常发生咳嗽,单咳一声或连咳数声不止。当呼吸困难时,病禽将头向上伸直,把口张开,用力吸气,并发出“咯咯”叫声和粗大喘鸣声。
5.跛行:此为慢性病型主要病症之一,约占10%,以左脚发病较多,有时也发生于两脚。
(三)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在呼吸道,大部分病例都在鼻黏膜上覆盖有浓厚的污灰色坏死伪膜,或黄色伪膜将鼻道完全阻塞,伪膜剥离后鼻道黏膜呈弥散性出血,喉头出血,也有坏死伪膜附着。全气管的病变也很特殊,气管上2/3部位黏膜严重出血,并有3~4个圆形灰白色或稍带黄色膜状物生长其上,难以剥离。部分病例气管中部或下部严重出血,并有数个同样的灰白色圆形膜样物生长。此外,还有少数病例的全部气管均发生此种病变,或在气管外侧生长灰白色圆形膜状物和圆形结节。
典型病例在肺部可见米粒至黄豆大小的结节,颜色为黄白色或灰白色,结节富有弹性,硬度呈软骨样,有一定的层次,中心组织呈干酪样坏死。霉菌团集结常发生于体腔内气囊中和胸膜腔浆膜上,或胃和肠管浆膜上,常为灰白色或浅蓝色、稍带黄色的纽扣状的霉菌群落,大者如蚕豆大,小者也有黄豆或高粱粒大,并有相当厚度,质硬如橡胶状,与周围组织密连生长,很难分离。
其他脏器的病变也很严重。心外膜带有出血,严重者整个心外膜都呈暗红色出血。食道和膨大部常发现有麸皮状膜附着于黏膜口,但容易剥离。腺胃黏膜常有出血烂斑,或与肌胃交界处发生大小不同的出血溃疡。小肠、直肠黏膜出血。脾出血病例也很多。肝质脆弱,呈古铜色,有中等程度脓肿,并有暗红色出血斑点。胆囊肿大,充满深绿色胆汁。肾无变化。
(四)诊断
本病一般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1.压片镜检:取霉菌结节(病肺或气囊)放在载玻片上,加生理盐水或15%~20%氢氧化钠溶液少许,用针划破病料,加盖玻片轻压,使之透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短的分支状有横隔菌丝,呈烧瓶状,顶囊上部的小梗产生球形或类球形分生孢子,孢子呈绿、灰或蓝绿色,可作出初步诊断。
2.接种培养:取病料(肺和气囊上结节少许)接种到沙堡劳琼脂培养基或马铃薯培养基上,在37~40 ℃培养箱内做霉菌分离培养,24小时后观察菌落形态、颜色和结构,再经过镜检后即可作出确诊。
3.鉴别诊断:注意与禽结核、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鉴别。禽结核除侵害呼吸系统外,还侵害肝脏和淋巴器官,而曲霉菌一般只侵害呼吸系统。禽结核的结节多为不规则形,而曲霉结节呈规则的圆形,且具有特征性同心圆,还可以通过结核菌素试验进行鉴别。患病年龄也有明显的差异。传染性支气管炎是接触性传染病,很快传播于全群,不形成特征性的肉芽肿结节,分离病原和鉴定实验是可靠的鉴别方法。
(五)防治
1.预防:不使用发霉的饲料和垫料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垫料要保持干燥,经常翻晒,妥善保存,尤其是阴雨季节,防止霉菌生长繁殖;如已发霉,则应丢弃。防止饲料发霉主要是保证其含水量低、不受潮、不发热并适当的通风,但这些条件在饲料的储存过程则很难做到。因此,必须在饲料中添加防霉剂,以抑制霉菌生长。
育雏室应保持干燥、清洁,雏禽进入之前应彻底清扫,然后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或用0.4%过氧乙酸、5%石炭酸喷雾后密闭数小时。应对孵化室、孵化器做好严格的清洁、消毒工作。种蛋消毒前进行挑选,剔除所有的破损蛋。取出的破损蛋不要随意丢在地上或一般的容器内,应将其丢入盛有消毒液的桶内,使霉菌孢子不能飞扬散播。打开所有进出口通风管道,进行彻底清洗刷擦和严格消毒;应尽量彻底清除孵化室内各处的灰尘、污物;雏禽盒要清洗晒干,进入孵化室的任何用具均要清洗和消毒;进入孵化室的种蛋应经过清洗,并用福尔马林熏蒸20分钟;孵化室内应定期检查清洁度,特别是消毒后应检测其消毒效果。
若已发生本病,应尽快找出原因并加以排除,如迅速更换饲料或垫料,做好周围环境、禽舍及用具等的清洗、消毒工作。
2.治疗:
(1)硫酸铜:1∶3 000的溶液浓度作饮水用,连用3~4天;个别病禽可用胶管投服,成年禽每只用3~5毫升,连用3~5天,有一定的疗效。
(2)碘制剂:每升饮水中加入碘化钾5~10克,连用3天,有预防作用。
(3)制霉菌素:在常患病的禽场,进入阴冷潮湿的季节时,应按每100只用50万单位,拌在料中喂给,每天2次,连用2~4天,可收到良好的预防效果。治疗剂量可以加倍,病重时,可直接灌服。
(4)利高菌素:日剂量按每千克水30毫克,饮用2~3天,效果明显。
(5)金霉素:2%金霉素注射液,每天注射3次,每次2毫升,连续3天,有较好疗效。
(6)中药:鱼腥草、水灯芯、金银花、薄荷叶、枇杷叶、桑皮、甘草等各90克,并配明矾30克,煎水拌在饲料中,给100只鸭连续服用,至治愈为止,其效果也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