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坏死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呼吸道传染病。以急性出血性纤维素性肺炎和慢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炎为主要特征,急性型死亡率极高,慢性型或亚临床感染则可导致增重减缓和药物治疗费用增加。
本病自1957年发现以来,已在世界各国广泛流行。该病在我国和其他多数养猪国家和地区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给集约化养猪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一、病 原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属巴氏杆菌科,放线杆菌属。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短小球杆菌,有荚膜,无芽孢,能产生毒素,兼性厌氧,在新鲜病料中呈两极染色。在含有V因子的培养基或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10%二氧化碳条件下生长良好。一般认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体外存活时间不长。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型划分依据细菌荚膜多糖及脂多糖对血清的反应,迄今已鉴定出2个生物型(Ⅰ、Ⅱ)和15个血清型,其中血清5型又分为A、B两个亚型。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15种血清型均具有致病力,1、5、9、11型毒力最强,常严重爆发,引起高死亡率和严重肺病变;其他血清型毒力、死亡率较低;3、6、l0型毒力最低。该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低,60 ℃15 min便失去活性,日光、干燥和常用的消毒剂在短时间内即可将其消灭。
二、流行病学
(一)易感动物
各种年龄猪均易感,多爆发于高密度饲养的断奶或育成猪群。
(二)传染源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三)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经呼吸道由气源感染。在急性爆发期,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可通过空气呈跳跃式传播。集约化猪场最易接触感染。
(四)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生于秋季和冬季,呈地方性流行。新疫区多急性爆发,发病率在10%以上,最急性型死亡率可高达80%~100%;老疫区则趋于稳定,多呈慢性感染。转群和混群饲养可增加该病感染风险,拥挤、气候骤变、湿度过高以及通风不良等能促使其发生和流行。目前最常见的是继发于PRV和PRRSV感染,极难控制,也常与气喘病混合发病。链球菌、副嗜血杆菌等也可增加猪对本病的易感性。
三、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1~2 d。
(一)最急性型
本型多见于断奶仔猪。猪群中一头或几头仔猪突然发病,体温41.5 ℃,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咳嗽、呼吸困难,常出现心脏衰竭,短期轻度腹泻和呕吐。中后期则张口呼吸,呈犬坐姿势。口、鼻、四肢皮肤发绀。一般发病1 d左右死亡,死前从口和鼻孔流出带泡沫血样渗出物,也有个别猪不见任何症状突然死亡。
(二)急性型
本型体温40.5~41 ℃,食欲减退,呼吸困难,咳嗽,心衰。皮肤发红与出现紫斑。可发生死亡或转为慢性型。病程视肺部损害程度和开始治疗的时间而定,一般3 d左右。
(三)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本型多数由急性型转化而来。临床可见病猪偶尔咳嗽,食欲减退,消瘦。在慢性感染猪群中,往往有许多亚临床感染病例。若继发或伴发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感染,慢性型病猪的症状可能被掩盖。
四、病理变化
该病的肉眼病变主要限于呼吸道,肺脏出现局灶性肺炎,病变部位与正常组织界限明显。
(一)最急性型
本型气管、支气管充满带血的泡沫样黏液,其他病变一般不明显。死亡稍慢的急性病例肺炎病变区颜色发暗,质地较硬,极少或没有纤维蛋白性胸膜炎。
(二)急性型
本型多见于纤维蛋白及纤维素性出血或纤维性坏死性气管肺炎,在气管和肺有不规则的充血。胸膜和肺浆膜表面覆盖弥漫性纤维素性渗出物,病程较长者可见肺与胸壁高度粘连,胸腔积液,胸水混浊,有时混有血液。肺脏弥漫性积血、出血、水肿和实变,切面呈颗粒状。气管和支气管内常有多量泡沫状带血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
(三)慢性型
本型肺浆膜和胸壁不均匀性增厚,部分或大部分粘连。肺部病变较局限,呈大小不等的外包结缔组织的结节样病灶。有时可见关节炎、心内膜炎、脑膜脑炎、不同部位的脓肿,特别是血清3型感染时比较多见。
五、诊 断
(一)临诊诊断
本病急性暴发时,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时肺脏炎症和胸膜炎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慢性病例剖检可见肺脏有界限明显的较硬的结节样病灶,同时有胸膜炎和心包炎病变。确诊则需要进行细菌学检查。
(二)实验室诊断
(1)病原诊断。取肺脏病变组织触片,革兰氏染色检查可见有大量革兰氏阴性球杆菌。取病猪的肺脏、心血、肝或分泌物接种于5%绵羊血琼脂平板,并用葡萄球菌垂直划线,在5%~10%的二氧化碳培养箱中进行溶血试验和卫星现象试验。可见葡萄球菌划线的周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形成针尖大小的菌落,菌落周边出现明显的β-型溶血环,即为阳性。
(2)血清学诊断。可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或免疫酶染色对细菌抗原进行鉴定。另外,可采用协同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和ELISA对肺组织提取物中血清型特异性抗原进行检测。
(3)分子生物学诊断。也可采用DNA探针或PCR技术检测细菌核酸。
(三)鉴别诊断
对于最急性型和急性型病例应注意与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气喘病、猪链球菌病相区别。亚急性和慢性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则应注意与猪气喘病、溶血性巴氏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相区别。
六、防 治
(一)预防措施
平时应防止引进带菌猪,在引进前应用血清学试验进行检疫,对感染猪场逐头猪进行血清学试验,清除血清学阳性带菌猪,选择和建立无该病健康猪场,并结合药物防治的方法来控制本病。
预防本病的疫苗很多,主要有灭活苗、弱毒苗以及亚单位苗。由于本菌血清型众多,而且血清型之间缺乏有效的交叉免疫保护,迄今尚未出现全球通用的有效疫苗。目前较理想的疫苗是APX毒素的亚单位苗或毒素失活的基因工程苗。免疫前必须进行一段时间的常规预防,用磺胺和磺胺增效剂等抗生素按一定含量拌饲5、7、10 d不等,以提高整群自身抗病能力。免疫时可选用自家苗或多价灭活苗。种公猪按每年6、12月各免疫1次;经产种母猪产后1个月免疫1次;幼猪1月龄首免,断奶7 d二免;作为种用的后备公、母猪配种前1月再免1次。免疫剂量和方法,均按3~5 mL/头耳后肌肉注射。免疫后要对免疫猪群进行观察,做好体温测定。对个别出现免疫反应的猪只应给予及时治疗和处理。
(二)治疗措施
早期用抗生素治疗有效,可减少死亡。氟甲砜霉素和恩诺沙星对本病有特效;也可以选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及头孢霉素等药物;一般肌肉或皮下注射,需大剂量并重复给药。若猪食欲正常,可采取注射与口服同时给药治疗。受威胁的未发病猪可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0.6 g/kg,作预防性给药。
自测训练
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和防治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