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育雏期饲养管理中关键性技术措施
1.做好接雏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鸡舍的消毒,环境控制,饮水器、料桶的准备等。可以参考前面相关内容。
2.做好疫病防治 要做好鸡白痢、球虫病、新城疫、马立克病、传染性法氏囊炎和呼吸道病的防治和免疫接种工作。雏鸡阶段免疫接种比较频繁,但是仍要尽可能采用个体接种方法,设法避免漏免,而群体免疫容易出现问题,如饮水免疫中饮水量不均匀,疫苗受其他因素影响大等。
3.提供充足有效的饲养空间与设备 保证每只鸡摄入足够的饲料和饮水,使其生长均匀整齐。
4.搞好育雏期环境控制 育雏期环境因素的合理控制是提高雏鸡成活率的有效保证,主要是温度、湿度、密度、光照、通风等,一定要控制在雏鸡最适需求范围内。详细内容参见前述优质肉仔鸡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5.营养均衡 提供营养均衡、合理,能满足雏鸡营养需要的全价配合饲料。
6.正确断喙 断喙的目的是减少饲料浪费和啄癖。雏鸡对断喙的应激程度随鸡龄而增加。因此,一般在7~14日龄进行。正确的断喙,有利于鸡群生长均匀,也避免修喙的麻烦。
7.适当提高早期生长速度 早期体重增加较快说明雏鸡的非生殖系统 (消化、循环、呼吸系统等) 发育良好,生命活动的基础部分发育比较充分,为以后的健康、限饲、高产提供良好的生理条件。雏鸡5周龄体重与成年期的生产性能呈明显正相关,生产实践也证明提高早期生长速度是可行的。
8.根据增重情况决定育成料的更换时间 不宜机械地按日龄更换饲料,6周龄体重未达到标准的,可将育雏料喂到8周龄或10周龄。
9. 合理分群
(1) 公、母鸡分群: 进雏时就要将配套种公雏单独隔离饲养,最好进行断趾以做标记,避免与母雏中鉴别错误的公雏混淆。5~6周龄时,及时将鉴别错误的异性鸡和不符合本品种要求的鸡挑出来单独饲养,育肥后销售。6~7周龄时对种公鸡进行首次选择,把不合格的公鸡挑出,育肥后销售。
(2) 强弱分群: 根据体重、强弱进行分群饲养,分开管理,这是提高鸡群整齐度的重要措施。
10.做好记录 这是整个饲养期内都必须做好的工作。记录内容有: 进雏数量、死淘数量、喂料量、产蛋数量、合格蛋数量、称重数据、免疫、用药、天气、受精等有关内容。
(二) 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1. 光照
(1) 光照时间控制: 育成前期 (12周龄前) 可以采用较长时间的光照,每天照明时间控制在14小时左右,育成后期(13~20周龄) 每天照明时间逐渐缩短。育成后期采用较短光照(每天光照时间不超过12小时) 或光照时间由长变短则可以抑制生殖器官发育,防止早熟。
(2) 光照强度控制: 育成期光照强度不宜大,采用灯泡照明时以饲养人员能够看清鸡群状态、饲料和粪便情况就可以。光线太强会使啄癖增多。
2.体重监测与调群 体重达标是充分发挥遗传潜力,提高生产性能的先决条件,是为高产贮备营养,尤其是育成后期鸡群的整齐度对初产蛋重、产蛋率上升速度、产蛋高峰持续时间、产蛋期成活率有重要影响。体重偏小的个体,开产晚,产蛋期采食量较少,缺乏足够的营养用于产蛋,导致产蛋率下降,产蛋高峰持续时间短,高峰过后死淘率高; 体重过大也多是低产鸡,而且难产和啄肛现象又多发于此类鸡群。
育成期至少每2周要称重1次,称重时间要固定,并做到随机抽样,抽样比例为公鸡10%,母鸡3%~5%,逐只称重并做个体记录。然后计算平均重、标准差和均匀度。
称重后要及时按体重大小调整鸡群,让每个群内的个体大小、强弱相似,对体重偏大的要减少喂料量以减缓其生长速度,对体重小的要增加喂料量以使其增重速度适当加快,使全群内个体差异逐渐缩小并在后期达到一致,符合标准要求。以平均体重±10%为限,均匀度应达到85%以上。
3.合理限制饲养 优质肉种鸡在育成期 (尤其是后期) 体重容易偏大、体内脂肪容易较多沉积,如果不控制喂饲则会出现体重超标、腹部脂肪沉积过多的问题。
(1) 目的和作用: 控制生长速度,使体重符合标准; 控制性成熟,使之适时开产,开产日龄整齐,初产蛋重、大,产蛋率上升快,高峰持续时间长,种蛋合格率高,年产蛋量高; 降低脂肪含量,减少产蛋期死淘率; 节省饲料,降低成本。
(2) 限饲方法: 一般采用每天限饲方法。中等体型的优质肉种鸡育成前期每只鸡每天的喂饲量为50~70克,后期控制为80克。小体型或大体型的优质肉种鸡则适当减少或增加日喂饲量。每天的饲料一次性喂给,保证每只鸡都能吃到足够的饲料份额。
(3) 限制饲养应注意的事项: 限饲前要按体重大小分群;根据体重情况、营养水平及鸡舍温度高低制订喂料量; 在称重基础上调整鸡群; 育成前期的体重可稍高于标准体重,使体格发育充分,原因是14周龄前是骨骼发育成熟时期,对产蛋期有重要影响; 后期应符合标准体重; 鸡群密度要适中,要有充足的料位和饮水位置,要快速上料,使鸡尽快吃到饲料,保持良好的均匀度; 在转群、免疫接种、发病用药等应激时期,不仅要暂停限饲,还要适当增加喂料量,待恢复正常后继续限饲。
4.育成期种公鸡的饲养管理 体重控制是饲养种公鸡的关键。要定期按大、中、小分群,调整喂料量,分别管理,达到均匀一致,符合本品种标准要求。
6~7周龄进行第一次选留,剔除病、弱、残、发育不良者,按母鸡总数的7%~8%选留后备公鸡。20周龄进行第二次选留。此次选留既要考虑公鸡的毛色、体型符合标准要求,又要选择体质健壮,冠鲜红,雄性特征明显,性刺激反射敏感的公鸡。如进行采精调教,抓住两翅时,尾根即上翘,在腰部按摩几次后,泄殖腔即外翻并有一些精液排出。选择工作可持续3~4天,每天按摩1次,经3~4天调教仍无精液排出或精液过少、过稀及采精困难的公鸡,一律淘汰。种公鸡选择按母鸡数量的4%~5%留足。
18~20周龄尽可能使公鸡的生殖系统发育良好,它关系到以后的种蛋受精率。每周要监控公鸡体重,使其符合标准。这一阶段如果体重过轻,则影响生殖系统发育,但若日增重过速,则公鸡将会有蛮横好斗的倾向。
光照制度可随母鸡的标准执行。
种公鸡与种母鸡可以同舍异笼饲养,便于人工授精,也可单舍饲养。种公鸡要放入特制种公鸡笼内饲养,每个单笼一只。种公鸡的其他饲养管理要求可参照母鸡的规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