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对草原资源进行收获、享用、开发和加工的活动,使其为人类自身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服务。
意义 草原利用是草原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草原改良为了利用,而利用的同时也作用于改良。人类的生产劳动,把草原牧草转化为畜产品,是 一切草原工作的基本矛盾。人类不仅通过草原利用来生产畜产品,还通过草原利用来改良草原本身。因此,不管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草原利用,都已成为改造草原的强有力的手段。任何草原改良措施,必须通过合理利用这个内因,才能发挥更好的效益。
利用历史与现状 人类对草原的利用大约已有7 000~10000年的历史。从原始狩猎时期起,对草原的干预程度越来越大,逐渐有了更多的目的性。后来通过驯养家畜,进行放牧,开始和推进了草原的利用。在草原发展的最初阶段即原始游牧时期, 人们在广阔草原上驱赶畜群采食牧草,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每到一处,通过牲畜采食和践踏,消耗牧草,也排泄粪尿将一部分养分还给草地。牲畜采食牧草,使植物产品转化为动物产品,这是草原利用的开始。牲畜排泄粪尿于草地,起保护草地,维持草原生产的作用,以便再次利用(这是从不自觉的到有组织的劳动),经历了长期历史的过程,这也是草原改良的开始。现代草原利用,仍然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和补充,打草、贮草,冬季补饲、舍饲、笼饲及各种饲草饲料加工调制技术的应用等,都是游牧啃食基础上的发展。机械割草则属于利用一类,是啃食的发展。建立草地围栏实行划区轮牧是将草原利用与改良结合起来的综合措施。草原利用是生产畜产品的直接手段, 而草原改良也直接为生产畜产品服务,供给动物生产能源和物质代谢的原料。全世界有可利用的草原面积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24%。大多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带或高寒山区,大部分地区土壤有机物质含量低,生态系统脆弱。由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增加,各国草原日益超载过牧,严重表现为草原退化与牲畜退化,草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引起了国际科学界广泛注意。由于不合理利用造成草原退化,中国北方天然草原退化面积已达5 100万公顷。美国西部20世纪30年代曾发生过数次“黑风暴”灾害,使近一百年来灌木荒漠面积增加了240万公顷。
利用原则 草原利用的基本原则是: ①将草原初级生产与次级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草原和农田 一样,是一种生产资料, 通过人的劳动干预将部分植物产品进一步转化成各类动物产品(如肉、奶、毛和皮等)。植物生产影响和作用于动物生产, 动物生产又影响和反作用于植物生产。草原的合理利用,就是在正确处理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这个基本矛盾的基础上, 一方面把植物生产的有机质有效地转化为畜产品; 同时又通过动物生产的活动,不断地提高植物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二者的完美结合,就可以使草原资源永不衰竭,持续高产。②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草原也是一种可更新的土地资源,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草原生态系统基本是自我维持的,能流规模相对地保持着稳定。但作为生产资料的草原,今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自然体”,它在很大程度上受着人为的控制, 如果人们为了追求高额产量而无限制地利用草原,使草原生态系统长期损耗大量营养物质而得不到补充,输入与输出失调,导致能流规模降低,这 一过程持续下去,必将使整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因此,合理利用草原,保持草原生态平衡是一个关键,也是持续获得经济效益的前提。③根据生态学法则,坚持经济适合度与生态适合度的统一。任何生态系统的生物物质和环境物质在数量上都是有限的,它们的运行和对它的利用也都有一定限度。与此相同,对草原资源的开发也要有一个合理的阈限(threshold)。不到这个阈限,利用不充分;达到这个阈限利用效率最高;超过了这个阈限,就超越了生态系统的负载能力。草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包括重牧、滥垦、砍伐、焚烧和采掘等过牧、乱采、滥掘及其他掠夺式经营。违反了开发利用各类生物资源必须遵循的生态法则,都能引起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失调。严重的则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崩溃。经营良好的草地农业生产过程,应是经济适合度与生态适合度的辩证统一。只有符合经济上和生态上两个适合度的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方案才是最合理、最有效的方案。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可以组建出草地资源系统最优控制模型。首先通过系统分析确定可控变量及其他变量的特征, 确定目标函数;其次要组建系统的动态和数学模型;最后进行线性和非线性的规划,并在计算机上对这些数据进行运算、模拟或预测,然后提出决策方案。④当前利用与长远利益相结合。从草地上暂时获取比最大持续产量更高的产量是完全可能的。但这样做不可避免地会损害资源的更新能力,产量迟早要下降,甚至导致长期拿不到任何产品。例如有些地方不顾草地的生产能力和季节差异,盲目追求牲畜存栏数,载畜量过高,长期过度利用草地,使植被退化,土壤沙化、盐碱化,破坏生态平衡。利用的方式从农业开发的角度看, 草原对人类经济的贡献主要是通过家畜转化植物中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含氮物质,提供大量优质动物蛋白,同时还提供机械动力和动物脂肪,草原的主要功能是作为畜牧业生产基地,一方面为家畜提供饲料, 另一方面通过畜牧生产为人类提供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很高的畜产品。
草原利用的基本形式 ①放牧草地。全世界约有3/4或更多的草原被用于放牧, 草原牧草在一年生长季的大部分时间里提供高质量饲草, 并使家畜对其他饲料的需要减少到最低限度, 有些天然草原的生长牧草,常常被保留为 “补充缓冲草地”,以弥补非生长季中因牧草不足,导致体重下降,甚至死亡(见春乏)。但多数动物当生长季来临时,即可通过青草放牧,重新增膘。②干草。制备干草是保存优质牧草为冷季补饲的最普通的方式。③青贮、半干贮草。在气候条件限制不能制作优质干草的地方, 青贮或半干贮牧草作为一种牧草贮存方式特别重要。与玉米青贮料相比,牧草青贮料含总能量低但粗蛋白质含量较高, 如采用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合青贮, 其营养价值比富含蛋白质的单一豆科牧草更高(见青贮饲料)。④青饲。草原牧草刈割青饲, 可充分利用那些不适合放牧而适合于机器收割的牧草种类,提高单位面积草地的净饲料报酬,也提高企业单位的净利润率等。尽管如此,青饲由于地形、土壤水分、机械成本、劳力与围篱,以及经营者在管理方面的技巧等因素, 限制了它的推广使用。
利用发展趋势 草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 对人类的贡献已不限于为畜牧业生产提供饲草饲料来源和基地。它还包括提供一定的林产、水产、旅游、娱乐、生态环境保护和新资源(包括新能源)的开发等。总的趋势是草原综合利用的面在扩大, 草原生态作用越来越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