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二、猪肺疫
    来源:辈宠网

猪肺疫又名猪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革兰阴性菌)所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急性病例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过程为主要特征;慢性病例常表现为皮下结缔组织、关节及各脏器的化脓性病灶,并多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为主要特征。

病原菌存在于病猪全身组织和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里。只有少数慢性病猪巴氏杆菌仅存在于肺脏的小病灶里,部分健康猪的上呼吸道中也有巴氏杆菌。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对物理和化学因素抵抗力较低。普通消毒药常用浓度对本菌均有良好的消毒效果,但克辽林则很差。冬季,排泄到外界的细菌可存活2~3周。60 ℃ 30分钟可死亡,100 ℃立即死亡。或直射阳光10分钟可杀死。

(一)流行病学

多杀性巴氏杆菌虽对多种动物均有致病性,但一般情况下,在不同畜禽间不易互相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存在于健康和发病动物的呼吸道,所以在发生猪肺疫时常常查不到传染源。当猪群处于饲养管理不当的情况下,由于寒冷、闷热、气候剧变、冷热交替、潮湿、拥挤、通风不良、营养缺乏、更换饲料、运输、寄生虫及其他疾病等诱因的作用,使猪抵抗力降低,此时病菌乘机侵入体内,发生内源性感染。发生感染后,患病动物经排泄物、飞沫、分泌物向外排菌,经口、鼻接触和飞沫传染给其他猪,在呼吸道沿黏膜表面增殖,而后引起发病。本菌在各种动物中带菌率都很高,屠宰猪的扁桃体带菌率为63%。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秋末和春初气候骤变时发病较多,在南方多发生在潮湿闷热多雨季节,中小猪发生的多,成年猪患病较少。特别是圈舍寒冷潮湿、卫生条件差、饲喂不当、猪只比较消瘦等都是发生本病的诱因。

本病分布广泛,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其发生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多呈散发性,有时可呈地方流行性。多发生于3~10周龄的仔猪。发病率为40%以上,死亡率为5%左右。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为1~14天,临床上一般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

1.最急性型:俗称“锁喉风”,常突然发病,无明显症状死亡。病程稍长的可表现为体温明显升高至40.5~42.2 ℃,食欲废绝,全身衰弱,横卧或呈犬坐式;或伸颈呼吸,有时有喘鸣声,呼吸极度困难,黏膜发红,心跳加快。喉头红肿、发热,严重的向上可至耳根,向后可达胸前。耳根、腹侧、四肢内侧出现红斑。口鼻流沫,迅速恶化、死亡。病程为数小时至4天。

2.急性型:是猪肺疫主要的常见的病型。除具败血症的症状外,还表现为胸膜肺炎。体温升高至40.5~41.6 ℃。最初发生痉挛性干咳,呼吸困难,流黏稠鼻液,有时混有血液;后为湿咳,胸部疼痛。病势加重,张口呼吸,呈犬坐式,可视黏膜发绀,脓性结膜炎,初便秘后腹泻。最后心脏衰竭,多因窒息、休克而死。病程为5~8天,不死的则转为慢性。

3.慢性型:多见于流行后期,主要表现为慢性肺炎和慢性胃肠炎症状,持续性咳嗽与呼吸困难,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不佳,下痢,消瘦,持续性咳嗽和呼吸困难,鼻有脓性分泌物,慢性关节炎,如不及时治疗,多拖延2周以上衰竭死亡。病死率为60%~70%。

(三)病理变化

1.最急性型:全身黏膜、浆膜、皮下组织有大量出血点,以咽喉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的出血性浆液浸润和喉头气管内充满白色或淡黄色胶冻样分泌物为特征性病变。可见到大量胶冻样淡黄色纤维素性浆液。水肿自颈部延至前肢。全身淋巴结出血,切面红色。心包膜有小出血点,肺急性水肿。脾有出血,但不肿大。

2.急性型:除有出血性病变外,以胸腔内的病变为主。表现为化脓性支气管肺炎、纤维素性胸膜炎、心包炎及化脓性关节炎。肺水肿有不同程度的肝变,肺胸膜表面可见红褐色至灰红色斑点状病变区,胸腔积液,大多数病例在膈叶有小指头到乒乓球大小的局灶性化脓灶、出血灶;严重的胸膜常有纤维素性附着物,甚至与肺粘连。一般情况下,淋巴结只是轻度肿胀,但在胸腔内充满脓样液体时淋巴结肿大。气管、支气管内有大量泡沫样黏液,黏膜发炎。

3.慢性型:慢性型肺病变区扩大,并有黄色或灰色坏死灶,外面有结缔组织包囊,内含干酪样物质,有的形成空洞,与支气管相通。心包与胸腔积液,胸腔内有纤维素性沉着,粘连,有时在肋间肌、支气管周围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以及扁桃体和皮下组织内有坏死灶。

4.显微病变:肺泡腔、细支气管、支气管腔内有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伴有黏膜上皮纤维素性变化,脱落。脑膜出血,心肌出血。肺呈大叶性肺炎,间质水肿出血,粘连性纤维素性胸膜炎。如有继发感染,则会引起肺脓肿和化脓性关节炎等。

(四)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剖检变化,尤其是最急性型病例中的“锁喉风”,结合对病猪的治疗效果,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必须依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动物抗感染试验。

1.镜检:败血症病例可从心、肺、脾或体腔渗出物中取样,其他病例可从病变部位渗出物、脓汁中取样。涂片镜检,见到两极着色的卵圆形短杆菌,接种培养基可分离到该菌。

2.分离培养:病料接种鲜血培养基,观察培养物特性并鉴定。

由于目前缺乏常规应用的血清学方法,在鉴别诊断时应注意与流感、蠕虫感染、放线嗜血杆菌引起的胸膜肺炎和猪支原体肺炎(气喘病)、猪瘟等区别开来。

(五)综合防治措施

1.预防:搞好卫生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猪的抵抗力。国内外市售的疫苗,对本病的预防有很好的效果。活疫苗在断奶后15天以上注射1次,种猪每年注射2次。但由于每种疫苗都只有一个血清型。因此在有其他血清型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侵入时,可向专门的实验室咨询帮助,在以后的猪群中用自家苗来预防。

2.治疗: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有些菌株,对许多常用的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因此,在做病原分离后或同时可做多种药物的体外敏感试验。对猪肺疫的治疗可用土霉素、磺胺、四环素、链霉素、泰乐菌素、硫黏菌素、氨苄青霉素、喹诺酮类药物。

注射用药剂量为:氨苄青霉素6.6毫克/千克体重,泰乐菌素17.6毫克/千克体重,氟哌酸0.15毫克/千克体重。

采用药物拌料和饮水的群体投药与个别猪的治疗措施,控制疾病方面是很重要的。治疗药物拌料剂量:磺胺药500~1 000克/1 000千克饲料,金霉素或土霉素440克/1 000千克饲料;饮水给药,土霉素、氟哌酸按说明书使用。作为治疗用药物至少应连续使用5~7天,直至临床症状消失。

根据药敏结果可调整治疗用量,从而达到合理用药。一般而言,多杀性巴氏杆菌对氨苄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喹诺酮类、增效磺胺、氯霉素类敏感。

除了治疗以外,良好的管理措施,如通风、干燥、保暖、清洁水源、营养均衡、无寄生虫感染和继发感染都有增强本病的治疗效果和减少经济损失的作用。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