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五节 鸡产蛋下降综合征
    来源:辈宠网

鸡产蛋下降综合征又称为 “减蛋综合征-76”,是由减蛋综合征病毒引起鸡的一种以产蛋下降为主的传染病,主要临诊特征是鸡群产蛋量急剧下降,蛋壳颜色变浅,软壳蛋、无壳蛋、粗壳蛋数量增加。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对养鸡业危害极大,已成为蛋鸡和种鸡的主要传染病之一。OIE将本病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把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本病最早报道于1976年的荷兰,可能是因为鸡群接种了被减蛋综合征病毒污染了的马立克病疫苗所致,该疫苗用鸭胚成纤维细胞制备。随后在欧洲、美洲、澳大利亚及亚洲等许多地区均有发生。我国在1991年分离到病毒,证实有本病存在。目前,本病在我国流行范围广泛,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病原学】 减蛋综合征病毒 (Eggs drop syndrome’76 virus,EDSV) 属于腺病毒科 (Ad-enoviridae)、禽类腺病毒属 (Aviadenovirus),禽腺病毒Ⅲ群 (Avian adenovirus GroupⅢ)。它与鸡的其他11个和火鸡的2个原型腺病毒在血清中和及血凝抑制试验中无相关性。有研究表明它实际上是一株鸭腺病毒,后来可能通过污染的疫苗而引入到鸡群中,并逐渐适应了鸡群。该病毒核酸型为双链DNA,病毒粒子为球形,无囊膜,直径76~80 nm,表面有纤突,纤突上有与细胞结合的位点和血凝素,能凝集鸡、鸭、鹅、火鸡和鸽红细胞。

EDSV有3种基因型,第一种引起经典的EDS,许多国家均有发生; 第二种仅发生于英国的鸭; 第三种发生于澳大利亚的鸡。目前已知EDSV只有一个血清型,国际标准株为荷兰的127株 (EDS76-127)。本病毒只对产蛋鸡有致病性,影响产蛋,存在于鸡的输卵管伞、蛋壳分泌腺、输卵管狭窄部及鼻黏膜等上皮细胞中,在细胞核内复制,并可随卵子的形成而进入蛋中。

由于EDSV来源特殊,所以尽管它可以引起鸡发病,但却在10~12日龄鸭胚或鹅胚中生长良好,鸭胚培养是目前实验室分离和扩增病毒最常用的方法。也可在多种鸭源细胞、鹅源细胞及鸡胚肝细胞中生长,但在鸡胚、鸡胚肾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及火鸡源细胞上生长不良,不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生长。对分离株的鉴定,最常用最简便的方法是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另外也可用琼脂扩散试验、荧光抗体检测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

由于EDSV在鸡、鸭、鹅等家禽体内长期存活,不同毒株对家禽的致病力差异较大,选择某些对鸡无致病性的毒株,可作为理想的禽腺病毒载体,用于基因治疗和基因重组工程疫苗的研究。

EDS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比较强,对乙醚、氯仿不敏感,对pH适应范围广 (pH 3~10)。对热有一定耐受性,56℃3h可存活,但70℃很快被灭活。0.3%福尔马林48 h可使病毒完全灭活,强碱对其也有较好的消毒效果。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鸡、鸭、鹅均可感染本病毒,鸭、鹅为其天然宿主,但一般感染后不发病,可以成为病毒的长久宿主,但也有鸭发病的报道。本病只在产蛋鸡中出现,其发生与鸡品种、年龄和性别有一定关系,一般褐壳蛋鸡最易感,26~32周龄的产蛋鸡感染后症状最明显,而幼龄鸡和35周龄以上的鸡感染后无症状。多种野禽和鸟类体内也能测到抗EDSV的抗体,证明本病毒在各种禽类和鸟类中感染普遍。

2.传染源 病鸡、带毒鸡、鸭和鹅是本病的传染源。

3.传播途径 EDSV既可经卵垂直传播,又可通过水平方式传播,其中垂直传播是主要方式。水平传播是通过带毒的粪便和破壳、无壳蛋污染饲料、饮水、用具、环境等再经消化道传播。健康鸡直接啄食带毒的鸡蛋也可感染。另有报道认为,EDS76的零星暴发是通过鸡与感染的野生或家养水禽直接接触而引起的。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当病毒侵入鸡体后,在性成熟前对鸡不表现致病性,在产蛋初期由于应激反应,致使病毒活化而使产蛋鸡发病。

【临诊症状】 突出的症状就是产蛋变化,表现产蛋率突然下降,或停止上升,一般比正常要低20%左右,个别鸡群可下降50%。发病后2~3周产蛋率降至最低点,并持续3~10周,以后逐渐恢复。但大多很难恢复到正常水平,且发病周龄越晚,恢复的可能性越小。在产蛋下降的同时,可见蛋壳颜色变浅或带有色素斑点,蛋壳变薄,出现破壳蛋、软壳蛋、无壳蛋和小型蛋,还有畸形蛋及砂粒壳蛋等,不合格蛋可达10%~15%,甚至更高。蛋清的pH由正常的8.5~8.8降为7.2~8.0,且往往仅在蛋黄周围形成浓稠浑浊区,其余则呈水样,透明,无黏稠性。种鸡群发生EDS76时,种蛋的孵化率降低,弱雏数增加。若开产前感染,则开产期可推后5~8周。

【病理变化】 本病一般不发生死亡,故无肉眼病变,剖检时个别鸡可见卵巢萎缩,子宫及输卵管有卡他性炎症,有时有出血。组织学变化主要是输卵管腺体水肿,单核细胞浸润,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受感染细胞有核内包涵体。

【诊断】 根据流行特征和产蛋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依靠实验室检查。

病料样品采集: 发病鸡产的软壳蛋或薄壳蛋,也可取可疑病鸡的输卵管、泄殖腔内容物或粪便; 血清学检测采集发病鸡的血清。

病原分离和鉴定: 病毒的分离最好取发病15天以内的软壳蛋或薄壳蛋,也可取可疑病鸡的输卵管、泄殖腔内容物或粪便,经常规无菌处理后接种10~12日龄鸭胚尿囊腔,还可用鸭源和鹅源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收集鸭胚尿囊液或细胞培养液进行血凝试验并应用特异性的抗血清做血凝抑制试验进行鉴定。

血清学试验: 在血清学检验中,HI试验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鸡群感染后21天HI抗体可达高峰。对非免疫鸡群,当血清HI抗体滴度在1:8以上时,可证明鸡群已感染。此外还可用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抗体技术及琼脂扩散试验等方法测定抗体以辅助确诊。

【防控措施】 应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对该病尚无成功的治疗方法,发病后应加强环境消毒和带鸡消毒。

1. 防止病毒传入 从非疫区鸡群中引种,引进的种鸡应严格隔离饲养,产蛋后经HI试验监测,确认HI抗体阴性,方可留作种用。严格执行兽医卫生措施,加强鸡场和孵化厅消毒工作,饮水经氯处理,切断各种传播途径。另外应注意不要在同一场内同时饲养鸡和鸭,防止鸡与其他禽类尤其是水禽接触。

2.免疫接种 控制本病主要是通过对种鸡群和产蛋鸡群实行免疫接种。一般在开产前3~4周用EDS76油乳剂灭活苗免疫,每只鸡皮下或肌肉注射0.5 ml,免疫后在整个产蛋期内可获得较好的保护,这些抗体也可以通过卵黄囊传递给雏鸡。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