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一)禽流感
    来源:辈宠网

禽流感AIV也称欧洲鸡瘟或真性鸡瘟,由A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878年,该病首次发生于意大利,以后在欧洲、美洲相继发生。我国一直没有本病发生,自1991年在广东分离到该病毒,以后疫情有扩大的趋势。因此认识本病发生和流行特点,有利于做好本病的防范,对阻止该病的蔓延有重要意义。

1.禽流感流行特点:

(1)血清型多。禽流感病毒A型是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该病毒表面抗原分为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容易变异,是特异性抗原。现已知HA抗原有14种(H1~H14),NA抗原有9种(N1~N9),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构成若干血清亚型,亚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因此消灭这种病有一定的难度。

(2)毒株间毒力的差异。禽流感病毒在各地分离到的毒株血清亚型不同,毒力也有很大差异。根据欧共体标准,以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1.2判定为高致病性,ICPI<1.2为低致病性,0.5以下为无致病性。一般认为H7、H5一些毒株为高致病性,我国已分离禽流感病毒株的血清亚型有H9N3、H5N1、N9N2、H7N1,H4N6,ICPI为0.48~1.48,这说明了我国各地分离的病原中,高、低、无致病性毒株均存在。高致病性传播快,可引起高死亡率。

(3)本病以空气传播为主,随着病鸡的流动,排毒污染空气通过呼吸道而感染。因此传播很迅速,一旦感染上全群鸡可引起暴发,甚至波及到邻近的鸡场和乡村养鸡户。

(4)感染禽类多。禽流感病毒可感染多种禽类,家禽、野禽、水禽和野生水禽、迁徙鸟等这些禽类均可分离到禽流感病毒。从鸡和鸭(相邻)群可分离到同一血清亚型的禽流感毒株,同一个场传到相邻场同种和异种禽群。根据这一特点,迁徙鸟也是传播本病的途径之一。

(5)我国禽流感的疫情有扩大的趋势。1991年在我国广东发现本病之后,由于检疫、隔离、病死鸡处理不严格而使本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加上禽类流通领域中没有严把检疫关,在某种程度上经家禽和禽产品流通领域而传播此病,因此近年流行的省份比较多,所造成经济损失也较大。

(6)症状和病变的差异。根据我国今年一些省份禽流感流行情况,各地血清亚型致病性高低的差异,在临床症状和病变上也有差异,绝大多数鸡感染后表现为慢性感染,死亡淘汰率增加不明显。在感染初期病鸡精神不好,少吃食或不吃食,拉稀、粪便恶臭,眼睑水肿,有的鸡冠和肉髯水肿。剖检可见气管黏膜和气管环出血,腺胃黏膜和乳头出血,肌胃黏膜也有出血,也可能表现出更高的致死率,死亡率上升很快,会出现明显典型的病理变化,以实质脏器出血坏死为主,以脾脏出血坏死为主要症状。

2.禽流感鉴别诊断:见表7.9。

表7.9 禽流感和新城疫的鉴别诊断

项目 新城疫 禽流感
病原  副黏病毒  正黏病毒
发病季节  一年四季,秋冬季多发  秋冬、春冬季节多发
发病鸡群

 

 各种日龄的鸡群都发病,但多发于20~50、70~120、200日龄左右的鸡群  各种日龄的鸡群都发病,以H9N2禽流感为例,多发生于产蛋鸡群
临床症状  临床可见各种日龄的鸡群发病。育雏鸡、育成鸡感染后,发病迅速,第1天鸡群正常,第2天就出现大群精神不振,有呼吸道症状,拉黄绿稀粪,采食、饮水下降50%以上,死亡淘汰率高达60%以上,甚至全群覆灭。产蛋鸡发病后,外观基本正常,但病鸡逐渐消瘦,有2~3天黄绿粪和呼吸道症状,采食量下降10~20克/只,产蛋量下降20%~30%,少数出现神经症状。产蛋恢复极缓慢,并有部分鸡成为假产蛋鸡  临床所见多为产蛋鸡群,发病鸡精神沉郁,闭眼缩颈,出现呼吸道症状,冠发紫,拉黄绿粪,采食量下降30~60克/只,部分鸡群出现死亡。恢复后的鸡群无神经症状,在发病的早期类似禽霍乱的症状,突然死亡。育雏和育成鸡发病后一般只表现呼吸道症状,呼吸道发病程度介于慢性呼吸道病和传染性喉气管炎之间,没有继发感染,一般不引起死亡。但若H5N1发病,死亡淘汰率会很高
病理变化  雏鸡、育成鸡发病,病鸡机体脱水,气管充血、出血,腺胃乳头出血,肌胃内膜易剥离,肠道有岛屿状、枣核状肿胀、出血溃疡灶,肾肿大。产蛋鸡主要表现在肠道淋巴滤泡处肿胀、出血,卵泡变形,发病的早期输卵管水肿,后期萎缩  病鸡脱水,气管充血,有血痰。腺胃乳头化脓性出血并有大量脓性分泌物,肌胃内膜易剥离,输卵管水肿,有脓性分泌物。卵泡变形、出血、易爆裂,有时腹腔内有新鲜卵黄。肾脏肿大、瘀血,脂肪有出血点
诊断  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
治疗

 

 

 氨基维他饮水

 新城疫CL/79苗3倍量饮水

 电解多维素饮水

 氨基维他饮水

 电解多维素饮水

 阿司匹林0.04%拌料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