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肺腺瘤病又名 “绵羊肺癌”或“驱赶病”,是由绵羊肺腺瘤病毒引起绵羊的一种慢性、接触传染性肺脏肿瘤疾病。本病的特征为潜伏期长,肺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上皮的腺瘤样增生,渐进性消瘦、衰竭、呼吸困难、湿性咳嗽和水样鼻漏,终归死亡。本病给养羊业带来了严重危害,OIE将本病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把其列为三类动物疫病。
绵羊肺腺瘤病是一种独立的慢病毒感染,与人类的肺腺瘤病和牛、马、猪及其他动物的肺腺瘤病在病原学上没有关系。
该病最初发现于非洲,在当地常以荷兰文“Jaagsiekte”(驱赶病) 作为病名,以后传入欧洲、美洲和亚洲。目前除澳大利亚外,世界上许多养羊国家都有本病发生,在南非还引起山羊患病。冰岛在1952年消灭了此病。我国的甘肃、青海、新疆和内蒙古等地,也有本病存在。
【病原学】 绵羊肺腺瘤病毒 (Sheep pulmonary adenomatosis virus) 是反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乙型反转录病毒属 (Betaretrovirus) 的成员。该病毒是病羊最常见的反转录病毒,为D型或B/D嵌合型反转录病毒。病毒粒子直径74~127 nm,基因组为二倍体,有两个线状的正股单链RNA,含有一个电子密度很高的核心和两层密度稍低的外膜,其外层是布满纤突的囊膜。
肿瘤组织悬液的无菌滤过液,经鼻腔或气管内人工接种,可使绵羊发病,还可以通过绵羊连续传代。本病毒可以在患病绵羊自身肺细胞培养中增殖,也可以在绵羊胚胎组织培养中增殖,有致细胞病变效应,并产生核内包涵体。病毒对人工培养要求的条件较苛刻,体外培养较困难。
本病毒的抵抗力不强,在56℃30 min即被灭活,对氯仿和酸性环境也很敏感,一般消毒剂容易将其灭活; 但对紫外线及X射线照射的抵抗力较其他病毒强。病毒在受感染的肺组织中,于-20℃,可存活数年之久。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各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绵羊均能发病,以美利奴绵羊的易感性最高。山羊也可发生。
2.传染源 病羊是主要的传染源。
3.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染。病羊咳嗽时排出的飞沫和深度气喘时排出的气雾中,含有带病毒的细胞或细胞碎屑。这些有传染性的颗粒随飞沫和气雾可以在空气中飘浮,停留一定时间被健康羊吸入后即受感染。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主要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性传播,发病率为2%~5%,病死率较高,可达100%,同群的山羊偶尔也受感染。临诊病例几乎全都是3~5岁以上的成年绵羊,很少有青年和幼年绵羊发病。寒冷的冬季、拥挤的圈舍、密闭的舍饲环境,比在放牧羊群中传播要快,发病率也较高; 不良的气候影响及存在继发性细菌感染时症状加剧。
【临诊症状】 潜伏期较长,自然感染2个月至3年; 人工感染为3~7个月。绵羊肺腺瘤病病程发展缓慢,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准确测定其潜伏期有一定困难。
临诊特征是进行性呼吸困难,咳嗽,鼻液增多,在整个发病过程中虽然无明显的体温和食欲变化,但病羊却表现日渐消瘦,贫血和衰竭。
发病初期,往往只是在剧烈运动,猛烈驱赶和受突然惊扰时比健康羊呼吸快速,气喘明显,并有阵发性湿性咳嗽和流少量水样鼻液,在安静状态下不易发现上述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呼吸困难和气喘日益加重,咳嗽日益频繁,鼻液也逐渐增多。当把病羊的后腿提起,使头部下垂时,自鼻腔中流出水样鼻液。因个体和病情不同,鼻液可能只有数毫升或多至几百毫升。水样鼻液显著增多,是具有类似症状的梅迪病所没有的临诊症状,具有诊断意义。
在病的后期或末期,病羊虽然已很消瘦,明显贫血,并高度衰竭,但是为了减少胸腔内部压力,缓和呼吸困难带来的痛苦,仍然尽量保持站立姿势。在发病过程中,如继发细菌感染,引起化脓性肺炎,导致体温升高。病羊最终因虚脱而死亡,病死率高,可达100%。
本病发病率与症状严重程度,与环境和饲养管理条件有关。在环境条件差,饲养管理不善的情况下,临诊发病较多,症状较重; 而在有良好的环境和饲养管理时,可能不出现临诊症状,病羊往往在屠宰后才被发现。
【病理变化】 病变一般只局限于肺脏,偶尔波及胸腔内淋巴结。长时间的呼吸障碍,可能引起右心室的扩张与肥大,这种变化是代偿性的。特征性肉眼可见病变是在肺尖叶、心叶和膈叶腹侧出现大量灰白色或浅黄褐色的结节 (即腺瘤),直径1~3 cm,外观圆形、质地坚硬;小结节可融合成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较大结节,丘疹状,高出于肺表面,病灶局部的胸膜明显肥厚,呈灰白色,质度较硬,有类似油脂状外观,用手触摸时,有油腻感。腺瘤病变没有向其他器官转移、扩散的倾向。突出的眼观病变是,肺脏的体积和重量因气肿、腺瘤样增生和液体量增多,比正常大2~3倍,并且在切开胸腔时不塌陷。肺表面因病灶隆起构成凹凸不平的外观,胸膜也常常变得肥厚,并可能与胸壁、心包膜粘连。
肺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的腺瘤样变化为本病的组织学特征,具有诊断意义。新增生的上皮细胞胞浆丰富,核为圆形或卵圆形、淡染,很少见有分裂象。在病灶之间的肺泡内有大量上皮型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常被腺瘤上皮分泌的黏液黏合成团块。有些上皮型巨噬细胞显然是由增生的上皮细胞转化而来的。在病的中、后期,肺泡内或腺瘤腔内出现大量多形核白细胞浸润。肺泡壁及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特别在病的后期更为显著,如包囊一样,把腺瘤分割成许多小叶。严重时,结缔组织可完全填满肺泡或腺管,引起肺泡的广泛纤维化,形成“肉变”。此外,还有平滑肌增生和淋巴细胞浸润及支气管和血管周围淋巴网状组织增生,并形成具有生发中心的淋巴小结。
【诊断】 疑为肺腺瘤病时,可做驱赶试验观察呼吸次数变化和气喘、咳嗽、流鼻液情况,并可将疑似病羊后躯提起,使其头部下垂观察是否有多量鼻液流出。流行病学情况和临诊症状虽有一定特征性,但是确诊仍需依据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由于本病毒不能进行体外培养,尚无法进行病原学鉴定和血清学检验。
在鉴别诊断时应与梅迪病相区别,并排除霉菌性肺炎与肺丝虫病等寄生虫性肺炎。
梅迪病组织学变化以间质内细胞浸润为主,临诊上无鼻液增多症状。在肺胸膜下有肉眼可见的青灰色或灰白色小圆点状病灶,病灶不甚明显时,可用50%~98%醋酸、10%~50%硫酸或盐酸涂布,2~3 min病灶即可清楚地显示出来,有助于诊断。
【防控措施】 在无本病的清净地区,严禁从疫区引进绵羊和山羊。在补充种羊时做好港口检疫和入场、混群前的检疫,检疫方法以长期观察、做定期的系统临床检查为主。
消除和减少诱发本病的因素,避免粗暴驱赶,改善环境卫生,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和免疫手段。一旦发生本病,应采取果断措施,将全群羊包括临诊发病羊与外表完全健康羊彻底无害化处理。圈舍和草场经消毒和一定时期空闲后,重新组建新的健康羊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