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黄、疔、毒是家畜常患的外科疾病,简称疮黄。祖国中兽医学在诊疗疮黄等外科疾病中有独到之处,并积累有十分宝贵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1.疮
【病因病理】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气侵入经络,阻碍气血运行,致气血凝滞,形成痛肿。《内经·痛疽篇》 曰: “寒邪客于经络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不得反复,故痛肿”。《元享疗马集》“疮黄论曰: ‘疮者,气之衰也,气衰而血樯,血樯侵入肉理,肉理淹留而肉腐,肉腐乃化为脓,故曰疮’”。
【主症】初起患部肿胀,灼热疼痛,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脉象洪数。若局部按之柔软而应指者,为脓已成; 随后皮肤渐变薄,破溃后流出黄、绿色脓液,或夹杂血丝血块。患畜出现壮热口渴,便干尿赤,进一步食欲废绝,烦躁不安,神志不清,舌红脉数为疮毒内陷,病情危急。
【治疗原则】 以祛除毒邪、疏通气血为主,并宜根据病程的发展,病变的部位,分别采取内治法和外治法。初期尚未成脓,应促其消散,若成脓迟缓,可托里透脓;溃后若无全身症状,则只用外治即可。
(1) 内治法: 初期内服“真人治命饮”,此方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功效。方为: 二花80克,当归50克,陈皮30克,防风30克,白芷20克,贝母20克,花粉30克,乳香25克,没药25克,皂刺20克,穿山甲10克,生甘草15克,水煎取汁; 候温加黄酒为引灌服。成脓迟缓,内服透脓散。方为:黄芪80克,川芎30克,炮甲珠20克,皂刺40克,共为细末,白酒为引,水调灌服。临床应用,疮疡已成脓,但不破溃者,加白芷、二花;气虚亏损、不能化毒成脓,加党参、白术、灸甘草。
(2) 外治法;初起用如意金黄散,本方外用有消肿止痛、清热解毒功效。方为:花粉300克,黄柏150克,大黄150克,白芷150克,姜黄150克,生南星60克,苍术60克,厚朴60克,陈皮60克,生甘草60克,共为细末、混匀、装瓶备用;用时醋、蜜调敷患部。
已成未破,应切开排脓,然后用“九一丹” (医宗金鉴),有提脓去腐功效。方为:熟石膏450克,红升丹50克,共为细末,混匀瓶装备用;用时撒于疮口,或纱布条蘸药插入脓腔中。
2.黄
据《元亨疗马集》载,黄有36种,其中恶黄12种,普通黄24种,范围较广。包括内科、外科和某些传染病。这里仅述外科黄的一般诊治。
【病因病理】多因喂养失调,劳役过度,外感病邪,相搏机肤,卫气受阻,经络郁塞,气血相凝,遂成本病。《元亨疗马集》疮黄论中曰: “黄者,气之壮也,气壮使血离经络,血离经络溢于肤腠,肤腠郁结而血淤,血淤化为黄水,故曰黄。”
【主症】初起患部肿硬,间有疼痛和局部发热,继则扩大而软,有的出现波动,针刺流出黄水。常见的有胸黄、肘黄、腕黄、肚底黄等。
【治疗原则】 清热解毒、消肿散淤。方用消黄散(《元亨疗马集》):黄药子、白药子各50克,知母40克,栀子30克,黄岑30克,大黄30克,贝母20克,连翘40克,郁金30克,朴硝100克,防风30克,蝉蜕20克,黄芪30克,生甘草15克,共为末,开水冲,候温加蜜120克,蛋清4个,同调灌服。
3. 疔
《元亨疗马集》曰: “疔毒者,疮黄之异病,虽形殊名异,其理一也,因坚硬、根深、形如疔,故名。”
【病因病理】 因乘骑负重过久,鞍具未及解卸,淤汗积于毛窍,败血凝于皮肤,或鞍具不当,磨损体表,邪毒入侵,发为此病。
【主症】 据鞍伤感染后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所受损害的不同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种:
(1) 黑疔:仅损伤皮肤浅层,疮面被混有血液的分泌物覆盖,坚硬色黑,形似疔盖。
(2) 筋疔:脊间皮肤破溃有黄水外渗,溃烂不结痂,露出灰白色略带黄色的肥膜。
(3)气疔:损伤感染,患部溃烂,久不收口,流出带泡沫样的渗出物。
(4) 水疔:鞍伤初期,伤浅,局部漫肿无头,渗出物似水,量多。
(5) 血疔:鞍伤皮肤破溃,久不结痂,色赤,常流血水者。
【治疗原则】 以外治为主。未溃者,可针其周围,以防走窜。已溃者,按疮处理。
(1) 黑疔: 可先揭去疔盖,用“防风汤” (《元亨疗马集》方):防风、荆芥、花椒、薄荷、苦参、黄柏各等份,水煎二沸,去渣,候温洗患部; 然后撒布生肌散(外科正宗): 煅石膏500克,轻粉50克,赤石脂50克,黄丹10克,龙骨15克,血竭15克,乳香15克,冰片15克,共为细末,混匀,装瓶备用。用时撒于患部。
(2) 筋疔:用丹矾散(《元亨疗马集》方): 诃子9克,黄丹15克,枯矾30克,共研末,撒布伤面。
(3)气疔:可按疮治疗,必要时内服真人活命饮,外用生肌散。
(4) 水疔:必要时内服消黄散,外敷雄黄拔毒散(河北经验):雄黄15克,龙骨30克,大黄30克,白矾30克,黄柏60克,透骨草30克,樟脑15克,研为末,装瓶备用。
(5)血疔:外用葶苈散( 《元亨疗马集》方): 草鸟、山甲、虻虫、硇砂、葶苈、龙骨各等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若形成瘘管,可用五五丹(石膏、红升丹各等份),以纱布条包此药,塞入瘘管。
4.毒
《疮黄疔毒论》 中说:“夫毒者即疮也,乃六腑之中,毒气血凝而生,其症有十,在临床上唯阴毒与阳毒的表现有其特殊性。
【病因病理】 阴毒病因病理:乃阴邪结毒,阴火挟痰而成。阴毒浑身生瘰疬。阳毒病因病理:多由体壮膘肥,热毒内蕴,加之鞍具不适,气候骤变,汗出雨淋,湿热交结,淤于肤腠而成肿毒。
【主症】 阴毒主症: 多在前胸、腹腔底或四肢内侧,发生瘰疬结核,累累相连,肿硬如石,不发热,不易化脓,难溃,难敛,或敛后复溃。阳毒主症:两前膊、脊背及四肢外侧发生肿块,大小不等,发热疼痛,脓成易溃,溃后易敛。
【治疗原则】 阴毒治疗原则:消肿解毒,软坚散结,内服土茯苓散(民间验方): 土茯苓30克,白鲜皮25克,草癣25克,海桐皮25克,茵陈30克,蒲公英30克,金银花30克,苦参30克,昆布30克,海藻30克,苍术15克,荆芥15克,防风15克,花椒6克,共为末,冲服。外用斑蝥酒涂擦,每日1次,一般可涂3~5次。(斑蝥酒;斑蝥10个,研末,加白酒30毫升)。阳毒治疗原则: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排脓生肌。方用昆海汤 (民间验方):昆布30克,海藻30克,酒黄芩20克,酒栀子20克,桔梗25克,木通15克,荆芥15克,薄菏15克,大黄30克,芒硝60克,甘草15克,共研末,加麻油120毫升,调灌,隔日1剂。外用雄黄散( 《元亨疗马集》):雄黄、白芨、白蔹、龙骨、大黄各等份,共为细末,温醋调敷创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