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莫尼茨绦虫、曲子宫绦虫及无卵黄腺绦虫寄生于绵羊、山羊和牛的小肠所引起。其中莫尼茨绦虫危害最为严重,特别是羔羊、犊牛感染时,不仅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可引起死亡。3种绦虫既可单独感染,也可混合感染。本病分布很广,常呈地方性流行。能够引起羔羊的发育不良,甚至导致死亡。本病在全国分布很广,三北牧区更为普遍,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
【病原及其形态特征】
本病的病原为绦虫(thysanosoma,tapeworms)。绦虫是一种长带状而由许多扁平体节组成的蠕虫,寄生在绵羊及山羊的小肠中,共有4种,即扩展莫尼茨绦虫(moniezia expansa),贝氏莫尼茨绦虫(M.benedeni)、盖氏曲子宫绦虫(he1ictametra giardi)和无卵黄腺绦虫(avitellina centripunctata),比较常见的是前2种。
扩展莫尼茨绦虫体长1~6米,宽16毫米。贝氏莫尼茨绦虫长1~4米,宽26毫米。营养的吸取是由体节进行(皮上有微细小孔)。常危害1.5~8个月大的羔羊。
绦虫的头节呈扁圆形,在虫体最前端。头节上有4个吸盘,无钩。吸盘有固定虫体的作用。头节向后的部分,不分节,称为颈节。未成熟体节由颈节生长出来。可以看出一节一节的体段。成熟体节近乎正方形,在未成熟体节的后部,内部有了成熟的生殖器官。
绦虫是雌雄同体,每个体节内都包含着一组或两组雌雄生殖器官。就两种莫尼茨绦虫而言,每一个成熟体节都含有两组生殖器官。
受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两虫之间,两节片之间,同一节片之内(由阴茎注入阴道)都可以受精。
含卵体节为长方形,在虫体最后,内部充满虫卵。
两种莫尼茨绦虫在外形上相似,所不同的是:扩展莫尼茨绦虫的节间线为大圆点状,分散排列;而贝氏莫尼茨绦虫的节间线为小点状,密集成粗线状,在染色以后即可看出。
盖式曲子宫绦虫虫体可长达2米,宽约12毫米。每个节片有1组生殖器官,偶尔也有两组的。卵巢、卵黄腺和卵膜靠近生殖孔一侧,排列成环状的生殖孔不规则地交替开口于节片边缘。睾丸位于纵排泄管外侧。孕节的子宫有许多弯曲,呈波浪形。在子宫侧支的末端有许多子宫周围器,每个子宫周围器含有3~8个虫卵。虫卵近于圆形,无梨形器。
无卵黄腺绦虫是反刍兽绦虫中较小的一类,虫体长2~3米,宽仅约3毫米。节片短,分节不明显。每个节片有一组生殖器官,生殖孔亦不规则地交替开口于节片边缘,无卵黄腺,卵巢位于生殖孔一侧。睾丸在纵排泄管的内外两侧。子宫在节片的中央。虫卵无梨形器,包在壁厚的子宫周围器内。由于各节片中央的子宫相互靠近,故能明显看到虫体后部中央贯穿着一条白色的线状物。
图3.62 扩展莫尼茨绦虫形态
图3.63 肠道内扩展莫尼茨绦虫
图3.64 肠腔内虫体结节
【生活史】
上述各种绦虫的中间宿主均为一种小蜘蛛——地螨。
含卵体节一节一节地或一组一组地由虫体脱离后,随羊的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环境中崩裂开来,放出虫卵。卵被牧场上的小蜘蛛吞食后,其卵内所含的六钩仔虫,即出卵而发育成幼虫(拟囊尾蚴)。含有拟囊尾蚴的小蜘蛛被羊吞食后,其体内的拟囊尾蚴就在羊的消化道逸出,附着在羊的肠壁上,逐渐发育为成虫,所需时间为37~40天。成虫在羊体内的生活时间为2~6个月。
【临床症状】
症状的轻重与虫体感染强度及羊的年龄、体质密切相关。一般轻微感染的羊不表现症状,尤其是成年羊。但1.5~8个月大的羔羊,在严重感染后则表现食欲降低,渴欲增加,下痢,贫血及淋巴结肿大。病羊生长不良,体重显著降低;腹泻时粪中混有绦虫节片,有时可见一段虫体吊在肛门处。若虫体阻塞肠道,则出现膨胀和腹痛现象,甚至因发生肠破裂而死亡。有时病羊出现转圈、肌肉痉挛或头向后仰等神经症状。后期仰头倒地,经常做咀嚼运动,口周围有泡沫,对外界反应几乎丧失,直至全身衰竭而死。
【剖检】
可在小肠中发现虫体,数量不等,其寄生处有卡他性炎症。有时可见肠壁扩张、肠套叠乃至肠破裂;肠系膜、肠黏膜、肾脏、脾脏甚至肝脏发生增生性变性过程;肠黏膜、心内膜和心包膜有出血点;脑内可见出血性浸润和血液;腹腔和颅腔积有渗出液。
【诊断】
(1)虫卵检查:绦虫并不由节片排卵,除非是含卵体节在肠中破裂,才能排出虫卵。因此一般不容易从粪便检查出来。绦虫卵的形状特殊,不是一般的圆形或卵圆形。扩展莫尼茨绦虫的虫卵近乎三角形,贝氏莫尼茨绦虫的虫卵近乎正方形。卵内都含有一个梨形构造的六钩仔虫。
(2)体节检查:成熟的含卵体节经常会脱离下来,随着粪便排出体外。清晨在羊圈里新排出的羊粪中看到的混有黄白色扁圆柱状的东西,即为绦虫节片,长约1厘米,两端弯曲,很像蛆。有时可排出长短不等、呈链条状的数个节片。
【预防与治疗】
(1)预防:在预防中,首先应了解牧场情况,然后将放牧时间与驱虫工作结合起来,才能有效。还需要考虑的是:凡是经过一年没有放牧过羔羊的牧场,对绦虫的感染机会比较少,反之就较大。预防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
1)如果在1年以前放牧过患绦虫病羔羊的牧场进行放牧,应该在经过25~30天以后进行预防性治疗。在到达该牧场后35~40天进行第二次预防性治疗,以驱除未成熟的绦虫。治疗后把羊转移到安全牧场。
2)如果治疗后仍有羔羊死亡,应在2周后对全群再进行一次驱虫。
3)为了把每年在羔羊中发现绦虫病的牧场变成安全牧场,应该将其改成放牧成年羊群,而把羔羊放牧到2年来没有放牧过羔羊的牧场去。
(2)治疗:20世纪50年代,国内曾推广使用1%硫酸铜溶液灌服,对绵羊和山羊莫尼茨绦虫驱虫,效果较好,但由于毒性较大,安全范围很小,已被淘汰。当前以氯硝柳胺(niclosamidum)和丙硫苯唑(abendazol,丙硫苯咪唑,阿苯哒唑)为上选,其次为硫双二氯酚(bithionol)。
氯硝柳胺又称灭绦灵,对莫尼茨绦虫具有高效,使用安全。用量为每50~70毫克/千克体重。不溶于水,可与面粉配成溶液经口灌服,对莫尼茨绦虫和曲子宫绦虫均有效,口服后5小时即可见排虫。丙硫苯唑驱虫效果好,但所需剂量较大。用量为100毫克/千克体重,一次内服,对莫尼茨绦虫载虫量减少100%。硫双二氯酚又名别酊(bitin Lorothidol)。用量为75~100毫克/千克体重,混于饲料中喂给或灌服,对各种绦虫都有效。缺点是用量大,安全范围较小,治疗量时出现腹泻副作用较明显,推广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中药治疗:①川椒30克,贯仲9克,皂角6克,使君子9克,鹤虱6克,马鞭草9克,共为细末,与小米汤共调,候温灌服。②烟叶30克,加水500毫升,浸泡1天,取烟叶水250克加入胆矾1.5克,再加水250毫升,充分混匀灌服,分为两次,1天灌完。③贯仲9克,槟榔6克,南瓜子30克,鹤虱6克,苏木6克,共为细末,温开水冲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