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二)中国奶牛业的兴起及发展前景
    来源:辈宠网

中国奶业历史较悠久,但从国外引进专用优良奶牛品种只有150多年的历史。奶业发展的第一段是1949—1978年,在这29年间中国奶牛数量年递增4.86%,牛奶产量年递增5.25%。第二段是1978—1998年,在这20年间中国奶牛头数、牛奶产量年递增分别为11.6%和10%。在近30年,我国奶业才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时期。到2005年,全国奶牛存栏数1216万头,比1998年增加789万头,年平均递增率16%;奶类产量2865万吨,比1998年增加2120万吨,年平均递增率21%,从这些数字可看出,中国的奶业在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中国在奶牛育种、繁殖、疫病防控、饲养工艺、饲料开发、散栏饲养、机器化集中挤奶、TMR饲喂、奶牛MOET育种、性别鉴定、选种选配、清粪机清粪、有机肥加工等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等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

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奶牛业相比较,中国奶牛业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其表现为,一是奶牛单产水平低,奶牛养殖“小、散、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奶牛饲养规模小,分散在千家万户,生产水平低;二是原料奶质量参差不齐,原料奶中细菌数超标、乳脂肪和乳蛋白等指标达不到标准要求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奶牛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基层的技术服务人员和技术推广手段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农民对发展奶牛业的技术服务需求;四是产业化程度低,奶农的组织化程度低,与乳品加工企业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奶农养殖效益得不到保障,制约了奶牛饲养规模扩大和生产水平提高。

针对奶业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中国在奶业的“十一五”规划中制定了科技主攻方向。提出实施国家奶牛品种改良行动计划,建立完善的奶牛繁育体系,强化种公牛站、奶牛育种场、人工授精站建设,实现优良种公牛的自主培育,加强全国奶牛改良工作的指导。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化要求,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奶牛养殖小区和生产示范区,加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养殖小区的经营水平。培育壮大奶业龙头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国际知名乳品企业在资本、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合作,引进和吸收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加工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加大新型乳品加工设备与工艺的研发力度,实现乳品加工设备的国产化,支持乳品企业加快名、优、新、特产品的研发,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争取用5~10年的时间,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民族乳品企业。增强奶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奶业科研、教学单位与育种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建立新型育繁一体化企业,培育科研开发和品种创新主体,提高奶业产业化水平。

随着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农业部提出了未来5年的奶业发展目标。到2010年,中国奶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既要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又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增长,不但要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相协调,又要与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的变化相配合,巩固扩大城镇消费市场,积极挖掘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正确处理结构、速度和效益的关系,走内涵和外延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奶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到“十一五”规划末期,中国奶制品产量将达到3800万吨,年均增长幅度为8.2%;奶牛存栏量将达到1535万头,年均增长幅度为5.6%;成年奶牛平均单产将达到4300千克。“十一五”期间,中国奶业将以机械挤奶设备、冷链运输设备、全混合日粮饲喂设备、饲草料收割加工设备为重点,提高奶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从人均年消费量看,世界人均年消费牛奶量是106千克左右,而欧美发达国家的奶产品消费量更是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亚洲地区的消费在这几年也飞速增长,其中,日本和韩国在亚洲地区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从消费结构上看,液态奶仍然是最主要的消费品种,2002年美国、加拿大、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液态奶人均消费量超过85千克,日本和韩国的人均年消费量也达到了60千克以上;干酪是奶业传统消费地区人均消费量最大的固态乳制品,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均年消费量为7~15千克,日本作为新兴乳品消费大国消费量达到1.9千克;黄油、奶粉和冷冻乳制品也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占世界总耕地7%的土地上,生产了占世界总产量24%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人口总数22%的人民。农业大国决定了中国具有发展奶业的充足资源,人口大国又决定了中国具有奶业发展的广阔市场。

另一方面,中国又是一个贫奶国家,人均奶品占有量仅相当于国际水平的1/8,与亚洲国家的人均占有量40千克也有着差距。

2005年,中国的人均奶类占有量仅为21.7千克,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0%左右。而且国内奶类消费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消费量较低。据资料,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为24.8千克,农村居民人均乳制品消费量约2千克。

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乳制品生产企业698家,乳制品产量达1204.4万吨,与1995年相比增长了10.5倍;乳制品工业总产值达891.2亿元,与1995年相比增长10.6倍。

中国乳品加工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液体奶的崛起是乳业进入黄金发展期的重要标志。过去,中国乳品加工基本上是奶粉加工,液体奶(包装奶和酸奶)的生产和消费有着很强的地域性,只局限在少数大城市。近5年来,随着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各种安全、卫生、保鲜、无污染的包装材料得到广泛应用,液体奶消费也开始在中小城市市场走俏,由此而带动液体奶的消费出现跳跃式增长。

在中国,牛奶的消费与生产同步增长,但城镇居民的乳品消费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年人均乳品消费水平比农村居民高出近10倍。而城镇居民中,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量差距也比较明显,最高收入户的消费量是最低收入户的4倍左右。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营养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中国乳品潜在的市场空间将逐步转变为实际的市场需求。

在贸易上,2005年共进口乳制品32万吨,金额4.59亿美元;出口乳制品6.98万吨,金额0.82亿美元,仅占产值的0.74%。

世界乳业的发展态势表明,中国已成为全球乳业未来发展的增长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分析,世界奶类生产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占全球牛奶产量71.7%的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牛奶产量限制政策;亚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牛奶生产持续增长,但被东欧和独联体地区的下降所抵消。展望未来10年,世界乳业生产的增长点主要集中在需求旺盛的亚洲和拉丁美洲,中国将成为主要增长点。据27届世界乳业大会上显示的数据,中国乳业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乳业新增市场,每年的增长量占据了全球乳业新增量约50%的份额。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