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二)寄生虫病的防治
    来源:辈宠网

寄生虫按生活方式和寄生部位分为固定性寄生虫(如肝片吸虫等)、暂时性寄生虫(如蚊等)、外寄生虫(如螨类)和内寄生虫(如蠕虫原虫类)四类。

寄生虫病防治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寄生虫普遍存在的特点,每年应定期驱虫。一般每年春、秋各驱虫一次,当年羔羊应在6月龄驱虫一次。

1.螨病

是疥螨科和痒螨科的螨类寄生于羊的体表或表皮内所引起皮肤发痒的一种疾病。主要是接触感染,多数在秋冬及剪毛前后多发,感染后羊只痛痒不安,啃咬患处。

(1)症状:疥螨病一般多开始发生于嘴唇上、口角附近、鼻边缘及耳根部,严重时,蔓延至整个头,颈部皮肤病变为干枯的白灰,初期发痒,继而发生丘疹和脓疮,以后形成坚硬的痂皮。痒螨病常发生在长毛的部位,开始局限于背部或臀部,以后很快蔓延到体侧。开始发生奇痒,患部皮肤最初生成针头大至粟粒大的结节,继而形成水泡和脓疱。患部渗出液增多,最后结成浅黄色脂肪样的痂皮,或形成龟裂。病羊体上的羊毛结成束,脱落,甚至全身脱毛,呈现贫血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大批死亡。

(2)预防:经常保持圈舍卫生、干燥和通风良好,并定期对圈舍和用具清扫和消毒,对可疑患畜隔离饲养,病羊应及时治疗。对新调入的羊只应隔离检查后再混群,每年定期对羊只进行药浴。

(3)治疗:1%~2%敌百虫溶液涂擦;新星癣特灵涂抹,2天1次;灭疥灵药膏涂于患处,间隔3~5天涂药一次。或采用药浴疗法,用0.05%辛硫磷溶液,利用药浴池、锅或木槽给羊全身洗浴。

2.羊虱蝇

也称羊虱,为吸血昆虫,寄生于羊的体表。

(1)症状:羊被感染后,发生痒觉,羊只啃咬和摩擦皮肤。患羊被侵袭部位毛粗乱、发干、脱毛。

(2)预防:每年定期药浴,严禁健康羊和病羊的接触。

(3)治疗:用1%敌百虫水喷雾羊体体表,也可将0.3%~0.5%敌杀死40℃水溶液,用喷雾器喷洒羊体。

3.羊鼻蝇蛆病

是由羊鼻蝇的幼虫寄生在羊的鼻腔及附近腔窦内所引起的疾病。

(1)症状:羊群躁动,惊慌不安,表现摇头、嚏鼻、低头或以鼻孔抵于地面,或以头部伸藏在其他羊的腹下或腿间,严重扰乱羊只的采食。假如羊鼻蝇的幼虫在鼻腔或额窦内固着或移行时,刺激损伤黏膜,引起鼻黏膜肿胀和发炎,有时出血。患羊表现为打喷嚏、甩鼻子、磨牙、摇头,食欲减退,消瘦,眼脸浮肿和流泪等急性症状。如果幼虫偶尔侵入脑腔损伤胞膜,引起神经症状,患羊表现为运动失调,经常发生旋转运动和发生痉挛、麻痹症状。

(2)预防:每年的11月份进行驱虫预防,虫克星皮下注射,大羊1毫升,小羊0.5毫升。

(3)治疗:用辣椒水抹到羊的鼻孔及嘴唇周围,通过强烈刺激,使患羊连续打喷嚏,从而将蝇蛆喷出,加以消灭。

4.肝片吸虫病

本病分布极广,呈地方性流行,多发生在低洼和沼泽地带放牧羊群中,大多数发生在雨季,一般造成普遍流行,主要是由肝片吸虫寄生在肝脏胆管内引起慢性或急性肝炎和胆管炎,并伴发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等症状。

(1)症状:羊发病初期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少或不食,腹胀,逐渐消瘦、贫血、被毛粗乱,眼睑、颌下、胸腹下部出现水肿,便泌与腹泻交替发生。黏膜苍白,红细胞、血红素显著降低,严重者多在几天内死亡。

(2)预防:保证饲草饮水和卫生;流行地区采取不同方法灭螺,消灭中间宿主;粪便要进行堆积发酵,病羊的肝脏要废弃深埋;定期驱虫,每年春初、秋末2次驱虫。

(3)治疗:用丙硫咪唑,羊每千克体重5~15毫克口服;或用四氯化碳肌肉注射,大羊每只2毫升,小羊每只1毫升。

5.羊绦虫病

是由莫尼茨绦虫、曲子宫绦虫、无卵黄腺绦虫寄生在羊的小肠内而引起的,主要危害羔羊。这3种绦虫既可单独感染,也可混合感染。

(1)症状:当轻度感染时,症状不明显,或偶尔有消化不良的表现,严重感染时,特别是伴有继发病时,就会产生明显的症状,还可造成患羊死亡。一般羔羊初期出现消化紊乱、体弱、消瘦、贫血、水肿、发育不良、脱毛、腹胀,还会发生下痢,粪中混有孕卵节片。后期病羔表现衰弱,有的表现肠阻塞而死亡。在病的末期,病羊卧地不起,头向后仰,口中吐白沫,反应迟钝,终至死亡。

(2)预防:应在虫体成熟前,即每年开始放牧后30~35天之间进行第一次驱虫,再经10~15天后进行第二次驱虫。另外,还应避免在低湿地洼的地方放牧,尽量避免雨后、清晨放牧,以减少感染。

(3)治疗:

①丙硫咪唑,羊每千克体重5~20毫升,做成1%的液体口服。

②硫双二氯酚,羊每千克体重75毫克,配成液体,一次内服。

③氯硝柳胺(灭绦灵),羊每千克体重50~75毫克,幼年羔羊不论体重大小均用1克,配成液体内服。

6.羊消化道线虫病

寄生于羊消化道的线虫种类很多,各种消化道线虫往往混合感染,对羊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是每年春季造成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种消化道线虫引起疾病的情况大致相似,其中以捻转血矛线虫危害最大。

(1)症状:本分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3种情况。急性型的是以肥羔羊突然死亡为特征。死羊眼结膜苍白,高度贫血。亚急性型的是显著贫血,患羊眼结膜苍白,下颌间和下腹部水肿;身体逐渐衰弱。被毛粗乱,甚至卧地不起;下痢与便秘交替出现。病程2~4个月,如不死亡,则转为慢性。慢性型的症状不明显,体温一般正常,呼吸、心跳加快。病程可达7~8个月至1年以上。

(2)预防:春、秋季各驱虫1次,尽量避免低湿的地区放牧,不要在清晨、黄昏或雨后放牧,以减少感染机会。

(3)治疗:用左旋咪唑、敌百虫药物驱虫。剂量按使用说明。

7.脑多头蚴病

本病又称脑包虫病,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多头幼)所引起的一条绦虫蚴病。成虫(绦虫)主要寄生在犬、豺、狼、狐狸等动物小肠内。幼虫(脑多头蚴)寄生于羊脑内。一般是幼龄羊发病的较多。

(1)症状:主要表现病羊转圈,多头蚴(脑包虫)虫体的长为1~5厘米,宽0.5~1厘米,形态特征是,虫体从豌豆大小可长到鸡蛋大小充满液体的囊泡,囊内膜上有许多白色小颗粒状头节。

(2)预防:防止犬等肉食动物吃带有多头蚴的羊脑脊髓,将病羊的脑和脊髓应烧毁或深埋,对羊群进行定期驱虫。

(3)治疗:诊断出确实是脑多头蚴病时,应采取手术摘除寄生虫在脑髓表层的虫体,根据囊体所在的部位进行手术。开口后,先用注射器吸出囊中液体,使虫体缩小,然后完整的将虫体摘除。药物治疗时可用吡喹酮,羊每千克体重50毫克,连用5天,也可按羊每千克体重70毫克,连用3天。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