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猪细小病毒病
    来源:辈宠网

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怀孕母猪流产、死胎、屡配不孕为主要特征。该病最早于1967年在英国报道,目前本病在世界各地猪群中普遍存在,在大多数猪场呈地方性流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频繁从国外引种,使该病在我国迅速传播,近几年对规模化猪场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危害。

猪细小病毒属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单股DNA病毒。病毒粒子分为实心和空心两种,都具有血凝活性,但后者无感染性。病毒粒子含有3种主要结构蛋白A、B、C。病毒粒子对热、消毒药的抵抗力强,对pH适应范围广,能耐受70℃2小时、56℃48小时,80℃5分钟则使其丧失感染性,4℃可长期保存。对乙醚、氯伤等脂溶剂有抵抗力。0.5%漂白粉液、2%NaOH液5分钟可杀死细小病毒,3%甲醛需1小时,甲醛蒸气熏蒸消毒需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杀死细小病毒。

【流行特点】

1.感染的公猪及母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常由胎盘感染和交配感染传给胎儿,也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环境由呼吸道、消化道传给易感动物,鼠类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2. 猪细小病毒主要感染胚胎、仔猪、育肥猪、母猪、公猪等,但只有母猪表现繁殖障碍,其他不同年龄、种类的猪不表现临床症状。

3. 本病的流行常发生于春秋产仔季节。

4.常见于初产母猪,一般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一旦猪细小病毒传入阴性猪场,于3个月内几乎100%的猪只都会受到感染,在本病发生后,猪场可能连续几年不断地出现母猪繁殖障碍。

5. 母猪怀孕期感染后,其胚胎死亡率可达80%~100%。

6. 猪感染细小病毒后1~6天可出现病毒血症,1~2小时后随粪便排出病毒,污染环境,7~9天后出现HI抗体,21天内抗体效价可达1∶15000,且能持续数年。

【诊断要点】

1. 仅怀孕母猪表现症状,母猪在不同孕期感染,分别造成死胎、木乃伊胎、流产等不同症状,在怀孕10~30天感染时,则胚胎死亡并被吸收,在怀孕30~50天感染时,主要形成木乃伊胎,木乃伊化的程度与胎儿日龄有关,由于没有发生严重的胎盘炎或还保留一些活胎儿,所以没有发生流产,木乃伊化胎儿便随活仔猪同时排出,这时的活胎儿不含抗体,但组织中含有大量的抗原,以至持续8个月时仍然能排毒感染其他猪。

2.怀孕50~60天感染时多出现死产,怀孕70天感染的母猪则常出现流产症状,而怀孕70天后感染的母猪则多能正常产活仔猪。

3. 产仔瘦小、产弱仔、母猪发情不正常、久配不孕等都是猪细小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

4. 病死猪眼观病变为母猪子宫内膜有轻微炎症,胎盘有部分钙化,胎儿在子宫有被溶解、吸收的现象。

5. 感染胎儿还可见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液、脱水(木乃伊胎)及坏死等病变。

6. 组织学病变为母猪的妊娠黄体萎缩,子宫上皮组织和固有层有局灶性和弥散性单核细胞浸润。感染胎儿死亡后可见多种组织和器官有范围广泛的细胞坏死、炎症和核内包涵体。在大脑灰质、白质和软脑膜有以增生的外膜细胞、组织细胞和浆细胞形成的血管套为特征的脑膜脑炎变化,一般认为这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7. 实验室诊断:

(1)病原的分离及鉴定。病原的分离是最确切的诊断依据。但由于猪细小病毒的广泛存在,很易发生实验室污染,所以要事先排除培养细胞中的猪细小病毒污染(可用荧光抗体技术监测)。一般用流产、死胎或木乃伊胎的内脏作为分离病毒的材料,如脑、肾、肺、肝、睾丸、胎盘和肠系膜淋巴结等,其中以肝和肠系膜淋巴结分离率最高。做病原的分离时,大于70日龄的死胎不宜送检,否则因有抗体干扰病毒分离,影响检验结果。

(2)血清学技术。血凝和血凝抑制(HI)实验:血凝实验可用于检查组织提取物中的病毒抗原。该方法简单易行,但敏感性较低。HI实验用于感染后的抗体检查,只能证明有猪细小病毒感染,但不能证明是否新近感染,通过检查双份血清可证明是否新近感染。HI试验是目前进行的血清学调查运用最广泛的方法。

荧光抗体技术: 可直接检查组织中的病毒抗原,较HI敏感,是一种特异性强且快速的诊断方法。

中和试验: 可用于猪感染猪细小病毒后抗体检查,该法比HI试验敏感,但是实用性远不如HI,且费时。

ELISA: 可用于抗原及抗体的检测,其灵敏度与HI相当,但至今未标准化。待标准化试剂盒出现后,有望取代HI成为抗体监测的常用方法。

分子生物学技术: 如核酸探针技术与PCR技术已用于猪细小病毒抗原的检测,其灵敏度高,但是目前还难于推广应用。

8.鉴别诊断: 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原因很多,可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方面,仅就传染性病因而言,应注意与乙型脑炎、伪狂犬病、猪瘟、布氏杆菌病、衣原体病、钩端螺旋体病、弓形虫病等引起的流产相区别。

【防治方案】

1. 治疗措施: 本病无特效药治疗,通常应用对症疗法,可以减少仔猪死亡,促进康复。发病后要及时补水和补盐,给大量的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用抗肠道细菌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可减少死亡。还可试用康复母猪抗凝血或高免血清每日口服10毫升,连用3天,对新生仔猪有一定治疗和预防作用。

2. 综合性防制措施:

(1) 猪细小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要使一个无感染的猪场保持下去,必须采取严格的卫生措施,尽量坚持自繁自养,如需要引进种猪,必须从无猪细小病毒感染的猪场引进,同时进行血凝抑制实验,当HI滴度在1∶256以下或阴性时,方准许引进。引进后严格隔离2周以上,当再次检测HI阴性时,方可混群饲养。

(2)发病猪场,应特别注意防止小母猪在第一胎采食时被感染,可把其配种期拖延至9月龄时,此时母源抗体已消失(母源抗体可持续平均21周),通过人工主动免疫使其产生免疫力后再配种。

3. 疫苗预防:

(1)近年来,公认使用疫苗是预防猪细小病毒病、提高母猪繁殖率的有效方法,目前已有10多个国家研制出了猪细小病毒疫苗。

(2)疫苗包括活疫苗与灭活苗。活疫苗产生的抗体滴度高且维持时间长,一般可达数年; 而灭活苗的免疫期比较短,一般只有半年。

(3) 疫苗注射可选在配种前几周进行,以使怀孕母猪于易感期保持坚强的免疫力。为防止母源抗体的干扰可采用两次注射法或通过测定HI滴度以确定免疫时间,抗体滴度大于1∶20时,不宜注射,抗体效价高于1∶80时,即可抵抗猪细小病毒的感染。在生产上为了给母猪提供坚强的免疫力,最好猪每次配种前都进行免疫,可以通过用灭活油乳剂苗两次注射,以避开体内已存在的被动免疫力的干扰。

4. 将猪在断奶时从污染群移到没有猪细小病毒污染地方进行隔离饲养,也有助于本病的净化。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