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轮状病毒感染是由猪轮状病毒(PRV)所致的一种幼龄猪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一般仔猪感染较多,中猪和大猪为亚临床症状或隐性感染。轮状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猪及带毒猪的消化道,随粪便排到外界环境,有些临床健康猪粪便也可检出病毒。本病多发于寒冷的晚秋、冬季和早春季节,传染方式多为暴发或散发。
一、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1)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本病,但以8周龄以内仔猪多发,感染率可达90%~100%。病猪和隐性带毒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2)消化道是主要传染途径,病猪排出粪便污染饲料、饮水和各种用具,可成为本病的传染因素。
(3)本病多发于寒冷的晚秋、冬季和早春季节,传染方式多为暴发或散发。寒冷、潮湿、卫生不良、饲料营养不全和其他疾病的侵袭等,均能促进本病的发生。
【临床诊断】主要发生于哺乳期的仔猪。病猪开始出现厌食,精神沉郁,继而出现下痢,粪色暗黑或黄白色,较腥臭,持续2~4天个别猪出现呕吐。病猪消瘦、脱水,若无继发感染,病死率不会超过10%。症状的轻重取决于发病猪的日龄、免疫状态和环境条件,缺乏母原抗体保护、出生后几天的仔猪症状最重。环境温度下降或继发大肠杆菌病时,常使症状加重,病死率增高,可高达100%。通常10~21日龄仔猪的症状较轻,腹泻数日即可康复,3~8周龄仔猪症状更轻,成年猪为隐性感染,一般不发病。
【剖检】猪轮状病毒感染的病变仅限于肠。小肠后1/3~2/3的肠壁变簿,呈半透明,内有大量黄色或灰白色液体及絮状物;胃内含有凝乳块和其他食物;盲肠和结肠含黄色或褐色内容物且呈臌胀状。
【实验室诊断】
(1)镜检:在普通显微镜下,可以见到小肠绒毛的萎缩。除猪轮状病毒感染外,猪传染性胃炎、猪流行性腹泻也有绒毛的萎缩现象。
(2)免疫荧光技术:采集发病早期的小肠,刮取小肠绒毛做压抹片,丙酮固定后用猪轮状病毒荧光抗体染色,可以在绒毛上皮细胞的胞浆内见到特异的荧光。本法是目前国内外最常用,也是最快的常规检查技术。
(3)ELISA技术:除了可以检查抗原外,常用于抗体效价的检测。国内已研制出了猪轮状病毒的免疫荧光和ELISA诊断试剂。
(4)RT-PCR技术:灵敏度高,是常用的新技术,但单个猪场使用的成本较大。
二、防治要点
【防治原则】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防治结合。
【预防接种】已试制成轮状病毒弱毒疫苗,可以在产前15天和产后7天对母猪进行2次免疫,其所产仔猪可以通过母乳获得较好的被动免疫。另外,也可以使用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轮状病毒二联活疫苗。其他的防治措施同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
【治疗】在人和动物轮状病毒感染的治疗上,至今没有特效的中西药物,一般采用保守疗法,即用抗菌药品来减少细菌的继发感染,投用收敛止泻药,重点是补液,可以饲喂或注射电解质,尽可能减少脱水和酸中毒。在猪舍注意保温,减少贼风,保持环境清洁,加强光照和消毒,特别要加强饲养管理,一般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及纠正
本病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感染主要发生于哺乳期的仔猪,粪色暗黑或黄白色,较腥臭。若无继发感染,病死率不会超过10%。
(2)仔猪白痢:粪便呈白色、灰白色、淡黄色或灰褐色,呈粥状,带有腥臭味,腹泻次数不等,有时粪中带有气泡或血丝。
(3)仔猪黄痢:该病主要症状为拉黄色水样稀屎,粪便呈半透明、腥臭、黄色液体。随着病势发展,小猪肛门松弛,排便失禁,很快消瘦、脱水,最后衰竭死亡。
(4)仔猪红痢:排恶臭粪便和含有气泡红色糊状粪便,并粘污后躯。剖检病死猪,发现腹腔内有多量红黄色积液,并在小肠壁尤其在空肠呈深红色。
四、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2006年5月,河北省某养猪场仔猪突然发病并死亡2头。病猪高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不能站立;可视黏膜苍白,黄疸;耳尖放血稀薄,耳背出现紫红色斑块,指压不褪色;腹泻、粪便呈水样或糊状,色黄白或暗黑,偶有腹泻与便秘交替。剖检发现全身性黄疸,肝脾肿大,肠壁变薄半透明,肠内容物为浆液性水样,灰黄色小肠出血,小肠绒毛缩扁平。用土霉素、强力霉素配合氯化钠、碳酸氢钠、氯化钾、葡萄糖治疗,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分析】这是一起猪轮状病毒与附红细胞体病的混合感染。尽量让仔猪吃上初乳,产生被动免疫;加强饲养管理和圈舍的清洁卫生,经常消毒,发现病猪及早隔离,温暖猪舍,减少应激,避免密度过大,是防治此类病害的必要措施。
【案例二】2004年1月,上海某规模化养猪场3日龄和20日龄左右2个年龄段的哺乳仔猪相继发病,至4月流行结束,共死亡仔猪1 300头。3日龄仔猪病症明显严重,一般于发病后3天内死亡,病死率为100%。20日龄仔猪发病率也高达100%,但死亡率仅5%。耐过猪5天左右康复,断奶后猪和成年猪均无临床症状。患猪临床症状表现为食欲和精神不振,挤堆,呕吐(呕吐物呈黄色胶冻状),乳白色水样腹泻,消瘦,苍白,脱水,最后衰竭而死,体温基本正常,后期稍有降低。患猪用各类抗生素治疗无效。剖解病变: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充血;胃弛缓,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胃底黏膜充血;小肠充血,肠管变薄,黏膜易脱落,内容物为液状,呈乳白色;脾肿大,小肠绒毛缩短。
【分析】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认为本病是由猪轮状病毒感染所引起,经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生产的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轮状病毒二联苗对母猪进行紧急免疫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案例三】2006年1月中旬,某规模化猪场的饲养员早上喂料时,发现一栋产房的几个栏内有一些小猪和母猪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小猪粪便呈黄色浆状或白色,有的含有凝乳块,气味恶臭,严重的呈水样泻;母猪的症状稍轻,排泄物稀软,呈灰色或褐色。拉稀的猪机体明显消瘦,极度口渴,严重的呈脱水状态,同时保育和育肥也有一些猪有类似的情况。第二天早上发病的猪越来越多且临近的几棚也有猪发病,病猪体温变化不大。
【分析】就诊后通过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为猪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加强饲养管理,发现病猪要立即隔离,症状明显的猪采取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