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二节 兔黏液瘤病
    来源:辈宠网

兔黏液瘤病是黏液瘤病毒引起兔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全身皮肤,特别是颜面部和天然孔周围皮肤发生黏液瘤样肿胀为特征。给养兔业造成毁灭性的损失,OIE将本病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把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兔黏液瘤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最早在1898年发现于乌拉圭,随后不久即传到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和巴拿马等国家,至今这些国家仍然有散发病例。1930年,此病传入美国并在其各州呈地方性流行。1952年后传入欧洲各国。到目前为止已发生过本病的国家和地区至少有56个。我国目前尚无该病发生。

【病原学】 黏液瘤病毒 (Myxoma virus,MV) 属痘病毒科 (Poxviridae) 兔痘病毒属(Leporipoxvirus)。病毒颗粒呈卵圆形或砖形,大小280 nm×250 nm×110 nm。该病毒在抗原性上与兔纤维瘤病毒关系密切,通过沉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等免疫学试验可见有交叉反应,兔纤维瘤病毒可使热灭活的黏液瘤病毒重新活化。

目前,该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但不同毒株在抗原性和毒力方面有明显差异,强毒株可造成90%以上的病死率,弱毒株引起的病死率则可能不足30%。在已经鉴定的毒株中,以南美毒株和美国加州毒株最具有代表性。本病毒在美洲的野兔 (Sylvilagus spp.) 只产生局部的良性纤维瘤,但在欧洲兔 (Oryctolagus caniculus) 则发生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并有极高的病死率。

本病毒能在10~12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生长并产生痘斑; 南美毒株产生的痘斑大,加州毒株产生的痘斑小,纤维瘤病毒不产生或产生的痘斑很小。也可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兔肾细胞和兔睾丸细胞等兔源细胞以及多种鼠胚肾细胞培养物上生长并出现典型的痘病毒细胞病变。

黏液瘤病毒的理化特性和其他痘病毒相似,对干燥有较强的抵抗力,在干燥的黏液瘤结节中可存活2周,在潮湿环境中8~10℃可存活3个月以上,26~30℃时能存活1~2周。对热敏感,55℃10min,60℃数分钟内被灭活。在2~4℃,以磷酸甘油为保护剂可长期保存。该病毒对高锰酸钾、升汞和石炭酸有较强的抵抗力,0.5%~2%的甲醛溶液需要1h才能灭活该病毒。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该病只侵害兔,其他动物和人缺乏易感性。不同品种家兔和野兔的易感性差异较大,在新疫区内易感兔的病死率几乎可达100%; 某些种类兔的抵抗力较强,可作为黏液瘤病毒的自然宿主和带毒者,感染后只在局部出现单在的良性病灶,但其中含有的病毒则可通过吸血昆虫机械性传播。

2.传染源 病兔和带毒兔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兔全身体液和脏器中,尤以眼垢和病变部皮肤渗出液中含量最高。

3.传播途径 病毒可通过呼吸道传播,但吸血昆虫的机械传递更为重要。易感兔可通过直接接触病兔或病兔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器具等方式感染和发病,但自然流行时则主要通过节肢动物传播,能够传播该病的常见节肢动物包括按蚊、伊蚊、库蚊、刺蝇和兔蚤等。黏液瘤病毒可在兔蚤体内存活105天,在蚊体内可以越冬。另外,兔体外寄生虫也可传播本病。乌鸦和秃鹰也可传播病毒,冬季蚤类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4.流行形式及因素 本病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

【临诊症状】 由于病毒毒株间毒力差异较大和兔的不同品种及品系间对病毒的易感性高低不同,所以本病的临诊症状比较复杂。

潜伏期通常为3~10天,最长可达14天。通过吸血昆虫叮咬感染时,初期局部皮肤形成原发性病灶,经过5~6天可在全身各处皮肤出现次发性肿瘤样结节,病兔眼睑水肿,口、鼻和眼流出黏脓性分泌物; 上下唇、耳根、肛门及外生殖器显著充血和水肿,开始时可能硬而突起,最后破溃流出淡黄色的浆液。病程1~2周,死前出现神经症状。

感染毒力较弱的南美毒株或澳大利亚毒株时,病兔症状轻微,可能具有少量的眼鼻分泌物和局限性的皮肤肿块,病死率较低。

强毒力南美毒株和强毒力欧洲毒株感染时,病兔全身都可能出现明显的肿瘤样结节,结节破溃后可流出浆液性液体。颜面部水肿明显,病兔头部似狮子头状。眼鼻分泌物呈黏液性或黏脓性,严重时上下眼睑互相粘连。病死率达100%。

自然致弱的欧洲毒株,所致疾病比较轻微,肿块扁平,病死率较低。

近年来该病毒出现了呼吸型变异株,在临诊上可引起浆液性或脓性鼻炎和结膜炎,病兔具有呼吸困难、摇头、喷鼻等表现,皮肤病变轻微或仅见局限性的肿瘤样结节。病死率很高。

【病理变化】 死后剖检可见皮肤上的特征性肿瘤结节和皮下胶冻样浸润,额面部和全身天然孔皮下充血、水肿及脓性结膜炎和鼻漏。淋巴结肿大、出血,肺肿大、充血,胃肠浆膜下、胸腺、心内外膜可能有出血点。

组织学变化为肿瘤的表皮细胞胞核固缩、胞质呈空泡状,真皮深层出现大量嗜酸性黏液瘤细胞,呈星形、菱形或多角形,胞核明显肿胀; 同时有炎性细胞浸润。淋巴结外膜增厚,有炎性细胞浸润,淋巴小结被增生的网状细胞代替,淋巴窦消失。肾脏被膜下有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变性,核固缩。睾丸浆膜增厚,曲细精管扩张,间质细胞可变化成黏液瘤样细胞。肺泡上皮增生并转化为黏液瘤样细胞。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剖检病变可对该病做出诊断,但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在国际贸易中,无指定诊断方法,替代诊断方法有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病料样品采集: 采取病变组织,将表皮与真皮分开,PBS液洗涤后备用。

病原学诊断: 可取病料悬液经超声波裂解后制备抗原,然后与阳性血清进行琼脂扩散试验进行诊断; 也可将病料悬液接种适宜的细胞培养物进行该病毒的分离培养,出现细胞病变后通过免疫荧光试验证实。

病理组织学诊断: 取病变组织进行切片后经显微镜观察可见黏液瘤细胞及病变部皮肤上皮细胞内的胞浆包涵体。

血清学试验: 常用的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等。通常在感染后8~13天产生抗体,20~60天时抗体滴度最高,然后逐渐下降,6~8个月后消失。

【防控措施】 我国尚未发现有该病,应加强国境检疫,严防从该病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引进兔及其产品,必须引进时应进行严格检疫,禁止将血清学阳性或感染发病兔引入国内。进口兔毛皮等产品要进行严格的熏蒸消毒以杀灭兔皮中污染的黏液瘤病毒。试验证明,60℃16 h可以灭活干皮中的病毒; 50℃24 h能灭活新鲜皮毛中的黏液瘤病毒。

疫区主要通过疫苗接种进行该病的预防,常用的疫苗有异源性的纤维瘤病毒苗和同源性的黏液瘤病毒疫苗两种,二者免疫预防效果均较好。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旦发现病兔及其兔群,应立即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进行扑杀销毁无害化处理。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