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猪痢疾
    来源:辈宠网

猪痢疾(swine dysentery)又称血痢,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猪的一种严重的肠道传染病。病变特征是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临床表现为出血性、黏液性下痢。

(一)病原

本病的原发病原为密螺旋体属猪痢疾蛇形螺旋体,而肠道内其他固有的病原微生物也参与引发本病。猪痢疾密螺旋体有4~6个弯曲,两端尖锐,呈缓慢旋转的螺旋状;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反应,用苯胺染料或姬姆萨氏染色时着染良好,将组织切片用镀银染色后着染效果更好。在暗视野显微镜下新鲜病料中可见到活泼的蛇形运动或以长轴为中心旋转运动的螺旋体(图6-5-1,图6-5-2)。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与细菌不同,胞壁与胞膜之间有7~9条轴丝。此轴丝为密螺旋体的运动器官。用扫描电镜观察,病原体的两端较细,钝圆,呈蚯蚓状(图6-5-3)。猪痢疾密螺旋体为严格的厌氧菌,对培养基的要求十分严格,分离培养较为困难。

猪痢疾密螺旋体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在25℃粪便中能存活7天,5℃粪便中能存活61天,在4℃土壤内能存活18天; 对消毒药的抵抗力不强,常用消毒药如过氧乙酸、来苏儿和氢氧化钠溶液均能迅速将其杀死。

图6-5-1 双雁翼形密螺旋体

图6-5-2 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呈蛇形运动的病原体(HE1 000× )

图6-5-3 扫描电镜下的密螺旋体

(二)流行特点

本病仅在猪发生,不同品种、年龄的猪均易感,常发生于7~12周龄的仔猪,且日龄小的猪比日龄大的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粪便排出病原体,易感猪经口感染。密度过高、寒冷、温度过高、卫生条件太差均是本病的诱发因素。

(三)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为7~14天,主要症状为下痢,排黄色、灰色糊状稀粪或带有黏液血色稀粪(图6-5-4),体温升高达40~41℃。严重者排出灰白色或血色带有坏死组织碎片的水样稀粪(图6-5-5,图6-5-6),死亡不多,但病猪生长速度缓慢。

图6-5-4 病猪的后躯被稀便所污染,肛门处有红褐色的稀便流出

图6-5-5 带有黏液及脱落肠黏膜的血色稀粪

图6-5-6 带有脱落肠黏膜的血色稀粪(甄辑铭提供)

(四)病理特征

本病的典型病变局限于大肠(盲肠、结肠和直肠),而小肠无病变,其明显界限在回肠和盲肠交界处(图6-5-7,图6-5-8)。大肠壁充血水肿,淋巴滤泡增大呈明显的白色颗粒状。大肠黏膜上覆盖着带有血块和纤维素的黏液。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肠壁水肿减轻,而肠黏膜病变加重,表层坏死形成麸皮状或豆腐渣样假膜; 肠系膜水肿、充血。镜检,黏膜和黏膜下层显著水肿、淤血、出血、增厚,黏膜上皮坏死、脱落。

图6-5-7 病猪盲肠壁水肿、溃疡

图6-5-8 病猪固膜性结肠炎(甄辑铭提供)

(五)诊断要点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初诊。确诊可通过实验室镜检,取病猪新鲜粪便或大肠黏膜涂片,用姬姆萨、草酸铵结晶紫或复红染色液染色、镜检,高倍镜下每个视野见3个以上具有3~4个弯曲的较大螺旋体(图6-5-9,图6-5-10),即可诊断此病。

图6-5-9 用复红染色病料涂片所检出的红色病原体 (HE1 000× )

图6-5-10 病猪坏死组织中有大量染成黑色的猪痢疾密螺旋体(箭头,硝酸银染色400×)

(六)类症鉴别

需与猪沙门氏菌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进行鉴别。

(七)治疗方法

对病猪及时治疗有一定效果。投喂痢菌净,按每千克体重5mg内服,每天2次,连续3天为1个疗程,或用0.5%痢菌净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5mL,肌内注射;另外用硫酸新霉素、林肯霉素、四环素族抗生素等多种抗菌药物都有一定疗效。

1. 西药治疗

治宜消炎、止泻。选药时可参考表6-5。

表6-5 西药治疗猪痢疾

药名功用用量使用方法
0.5%痢菌净抗菌

消炎

0.5mL千克体重肌注,每天2次,连续3~5天
土霉素碱100~150g每1 000kg

饲料用量

混料,连喂3~5天
硫酸新霉素300g
泰乐菌素100g
林可霉素100g混料,连喂3周
四环素100~120g混料,连喂3~5天
磺胺脒

150mg千克体重混匀内服,每天2次,连续3~5天
甲氧苄氨嘧啶30mg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