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水泡病(Swine Vesicular Disease,SVD)又名猪传染性水泡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以口和蹄部产生水泡性损伤为特征。其临诊症状不能与口蹄疫(FMD)、水泡性口炎(VS)和猪水泡疹(VES)相区别。该病首次发现于1966年,是猪的一种比较新的传染病。
SVD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掉膘、发育停滞、延长育肥期(平均延长20%)、母猪流产、仔猪死亡,以及检疫和消毒等费用。若采取扑杀措施一次性损失更大,但有利于消除疫点。SVD是养猪业的一大病害,也是OIE规定的A类动物传染病之一。各国对生猪及猪肉产品的进出口检疫要求很严,因而SVD对国际贸易影响很大。另一方面,SVD的暴发也不能排除使工作人员遭受感染的可能性。
【病原】
猪水泡病的病原是猪水泡病病毒(SVDV)。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第十五次报告(1991),SVDV归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鉴于SVDV与人类柯萨奇病毒(Human Coxsackievirus)B5型有非常相近的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及血清学关系,分类报告未将SVDV单独列为肠道病毒属的一个成员,而是将其归为柯萨奇B型病毒之列。SVDV无囊膜,不含脂类和碳水化合物。病毒的基本结构为单纯的结构蛋白包含着一个RNA及一个与RNA共价连接的小蛋白3B(VPg)。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对称。 电镜下呈球形,直径约280Å,在CsCl中的浮密度为1.43g/cm3。沉降系数为150s。在感染细胞内常可见病毒呈晶格排列和环形串珠状排列。病毒在猪肾细胞系上的复制周期为3~4小时。
SVDV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并且相当稳定。目前的SVD灭活疫苗具有可靠的免疫效力。中和试验、琼脂免疫扩散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都证实了不同病毒分离株存在着抗原差异,但差异并不大。不同病毒株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表明,结构蛋白之间的差异比较显著。
能够自然感染SVDV的只有猪(包括野猪)和人类。人类受感染后出现类似人类柯萨奇病毒感染的症状,但人类出现临诊症状的很少见。新生小鼠可通过脑内、腹腔内或皮下接种而感染死亡,而7日龄以上的小鼠则有抗性。实验室内一般通过IB-Rs-2细胞系及新生乳鼠(1~2日龄)进行检疫工作和繁殖SVDV。在乳鼠体内以肌肉骨骼系统含毒量最高,其次是脑、肝、脾和肠。
SVDV具有抗酸和乙醚的特点。在有1mol/L MgCl2存在的条件下可耐受50℃。SVDV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相当稳定。生猪肉及其制品(香肠等)都会长期携带活病毒,带毒时间取决于周围的环境条件。猪尸体可带感染性活毒达11个月以上。从埋葬感染猪死尸周围的土质中的蚯蚓肠管中,仍可分离到SVD活病毒。猪肉产品经69℃15分钟方可杀灭SVDV。
【流行病学】
SVD病猪及猪肉产品,处于SVD潜伏期的活猪及猪肉产品是最主要的传染源。牛和羊与受SVDV感染的猪混群后,可以从其口腔、乳和粪便中分离出SVDV,而且羊体内可以发生SVDV的增殖,但它们无任何临诊症状。对于牛和羊能否成为传染源以及在传播中的作用尚无定论,但机械传播是可能的。
SVD的潜伏期为2~6天,接触传染潜伏期4~6天;喂感染的猪肉产品,则潜伏期为2天。蹄冠皮内接种36小时后即可出现典型病变。一般蹄冠皮内接种和静脉接种结果比较规律。处于潜伏期的猪,其皮肤和肌肉中已有高滴度的病毒。与病猪接触的猪24小时病毒即出现于鼻黏膜,48小时出现于直肠和咽腔,第四天处于病毒血症状态,第五天出现初期水泡,经2~3天则破溃。大量排毒源是水泡液和水泡皮。10日龄以上的破溃皮肤仍有很高的病毒滴度。其次是通过粪便和分泌物排毒。感染后鼻腔排毒7~10天,口腔排毒7~8天,咽腔排毒8~12天,直肠排毒6~12天。由于有病毒血症过程,所以所有组织均可成为传染源。
几乎所有SVD都与饲喂污染的食物(如泔水、洗肉水),与污染的场地接触及使用污染的车辆调运活猪,或引进病猪有关,只有个别的暴发原因不明。1972~1979年,英国共暴发了446次SVD,其中66次是由污染的运输设施引起,74次是由于从污染的场地调运生猪引起,66次是由于饲喂污染的泔脚饲料引起,其次是由于人员流动、横向传播及二次复发等原因引起。实验表明SVD与口蹄疫不同,通过空气传播的可能性很小。感染母猪有可能通过胎盘传染仔猪,因为有人发现康复母猪所产仔猪最早在出生后5小时即可发生SVD,这显然在潜伏期之内。胚胎移植不引起SVD传播,即使是来自受感染母猪的卵和胚胎,也不会引起受体猪感染,受体猪所产仔猪也呈SVD阴性。但是人工使卵或胚胎污染上SVDV,即使是采用蛋白酶或抗血清等方法处理以及反复冲洗,也不能完全消除SVDV。
普遍认为皮肤是SVDV最敏感的部位,小的伤口或擦痕可能是主要的感染途径,其次是消化道上皮黏膜,呼吸道黏膜似乎敏感性较差。
SVD的暴发无明显季节性,一般夏季少发,多发于猪只集中的场所。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均易感,传播一般没有FMD快,发病率也较FMD低。
【症状】
观察到猪群中个别猪发生跛行,而在硬质地面上行走则较明显,并且常弓背行走,有疼痛反应,或卧地不起,体格越大的猪越明显。体温一般上升2~4℃。损伤一般发生在蹄冠部、蹄叉间,可能是单蹄发病,也可能多蹄都发病。皮肤出现水泡与破溃,并可扩展到蹄底部,有的伴有蹄壳松动,甚至脱壳。水泡及继发性溃疡也可能发生在鼻镜部、口腔上皮、舌及乳头上。一般接触感染经2~4天的潜伏期出现原发性水泡,5~6天出现继发性水泡。接种感染2天之内即可发病。猪一般3周即可恢复到正常状态。发病率在不同暴发点差别很大,有的不超过10%,但也有的达100%。死亡率一般很低。对哺乳母猪进行实验感染,其哺育的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有临诊症状的感染猪和与其接触的猪都可产生高滴度的中和抗体,并且至少可维持4个月之久。
【病变】
水泡性损伤是SVD最典型和具代表性的病理变化。水泡性损伤的外观及显微观察,与FMD的损伤均无差别。其他病理变化诸如脑损伤等均无特征性。
一般认为感染主要经过2个途径,从污染的场地通过有外伤的皮肤直接侵入上皮组织,增殖后的病毒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其他易感部位而产生病变;经口进入消化道,通过消化道上皮和黏膜侵入病毒,经血液循环到达易感部位,从而发生水泡性损伤及非化脓性脑脊髓炎等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