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十九、猪痢疾
    来源:辈宠网

猪痢疾俗称猪血痢,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以黏液出血性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猪肠道传染病。

本病目前遍及世界各主要养猪国家。该病于1978年由美国引进种猪时传入我国,现已遍及我国的大部分养猪地区。该病不易根除,可导致病猪死亡,生长率降低,饲料消耗率和药物防治费用增加,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猪痢疾密螺旋体在粪便中5 ℃可存活61天,25 ℃存活7天,在土壤中4 ℃能存活18天。纯培养物在厌氧条件下4~10 ℃最少存活102天。对消毒液的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均可杀死本菌。对高温、氧、干燥等敏感。

(一)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康复猪的带菌率很高,带菌时间可长达数月。有的母猪虽无症状,但其粪中的本菌仍可引起哺乳仔猪感染并污染周围环境、饲料、饮水、用具及运输工具。有报道,从病猪场的野鼠及犬中分离出猪痢疾密螺旋体,这些动物也是不可忽视的传染源和传播者。

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的猪均有易感性,以7~12周龄的幼猪发生最多。其他动物无感染发病的报道。本病发生无季节性,流行过程缓慢。本病的发生,是由于从疫病发生的国家和地区引进带菌种猪引起暴发。常由一栋猪舍先发病几头,以后逐渐蔓延,并在猪群中长年不断发生,流行期长。多种应激因素,如饲养管理不良,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猪圈潮湿,猪群拥挤,饲料不足,气候多变和长途运输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加重病情。经短期治疗的猪,停药3~4周后,又可复发。

(二)临床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可短至2天,长达3个月,一般为7~14天。人工感染为3~21天。

1.最急性型:往往见不到腹泻症状,于数小时内死亡,该病例不常见。其原因不明,可能与本菌内毒素有关。

2.急性型:病例开始排黄色至灰色的软便,减食,体温升高至40~40.5 ℃。数小时或数天之后,排出的粪便含有大量的黏液或血丝,以后粪中含有鲜血、黏液和白色黏膜纤维素性渗出物碎片。有的病猪出现水泻,或排出红白相间胶冻物或血便,弓背,吊腹,脱水,饮欲增加,消瘦,虚弱和共济失调,最后因极度衰弱而死。该病例为多见。

3.亚急性或慢性型:症状较轻,表现反复下痢,不时排出灰白色带黏液的稀粪,混有黑色血液。消瘦,贫血,生长发育受阻,成为僵猪。对生产影响较大。

血液学检查,急性期病猪白细胞总数可能增高,而幼稚型中性粒细胞增数较为恒定。血清中钠、氯和碳酸盐的含量下降,高血钾。血容量减少,血浆蛋白总量增加。大肠出血严重者可发生贫血,有明显的代谢性酸中毒。

(三)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局限于大肠(结肠、盲肠和直肠),回盲口为其明显分界,最急性型和急性型病例为卡他性出血性大肠炎,病变肠肿胀,黏膜充血、出血,肠腔充满黏液和血液。病程稍长的病例,出现坏死性炎症,黏膜表面见点状坏死和黄色或灰色伪膜,坏死常限于黏膜表面。大肠系膜充血、水肿,淋巴结增大。小肠和小肠系膜淋巴结常不受侵害。其他脏器无明显变化。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病死猪表现为纤维素性、坏死性大肠炎,在肠黏膜表面形成假膜,外观似麸皮豆腐渣样,剥去假膜露出浅表的糜烂面。

(四)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实验室检查。

1.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断:本病的流行缓慢,持续时间长,常发生于断乳后的架子猪,哺乳仔猪和成年猪较少发生。排灰黄色至血胨样稀粪。病变局限于大肠,呈卡他性、出血性、坏死性炎症。

2.病原学诊断:

(1)直接镜检法:用棉拭子采取病猪大肠黏膜或血胨样粪便抹片染色镜检或暗视野或相差显微镜检查。但本法对急性后期、慢性隐性及用药后的病例,检出率低。

(2)分离和鉴定:是目前诊断本病较为可靠的方法。常以直肠拭子采取大肠黏液或粪样,加入适量pH 7.2的PBS,直接划线于加有壮观霉素或多黏菌素等选择性培养基上,而后在厌氧条件下38~42 ℃培养4~6天,如观察到无菌落的β溶血区时,可在溶血区内钩取小块琼脂,作划线继代分离培养,并同时做抹片镜检,观察菌体形态。进一步鉴定时,可做肠致病性试验(口服感染试验和结肠结扎试验)和血清学试验。

(3)血清学诊断:有凝集试验(试管法、玻片法、微量凝集、炭凝集)、免疫荧光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其中凝集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3.鉴别诊断:本病应与猪副伤寒、仔猪白痢、仔猪黄痢、仔猪红痢、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感染相区别。

(五)综合防治措施

1.治疗:药物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容易复发。常用药物见表5.3。其中最常用的抗菌药物为痢菌净、二甲硝基咪唑、痢立清。

表5.3 防治猪痢疾常用药物

药物
治疗
用量 疗程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