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指外周血液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和血细胞压积容量低于正常水平。贫血是由多种不同原因或疾病引起的一种临床症状,主要表现皮肤和可视黏膜苍白,各器官因组织缺氧而产生相应的表现。
一、病因及发生机制
贫血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症状表现。因此,其病因是多方面的,在分析贫血时,必需估计到造血、神经和网状内皮系统的变化、物质代谢的破坏及其他器官的影响和动物的饲养管理条件等。贫血的分类方法繁多,按其原因可分为:
1. 出血性贫血 由于失血使血容量减少而发生的贫血。急性出血见于血管受到损伤(外伤、外科手术等)、内脏出血(肝、脾破裂)和某些中毒病(草木樨中毒、敌鼠中毒,蕨类植物中毒及三氯乙烯脱脂的大豆饼中毒)。慢性出血见于猪的胃溃疡,体腔及组织有出血性肿瘤及胃肠寄生虫病(球虫病及钩虫病等)。
2. 溶血性贫血 是指红细胞非自然衰老而遭受破坏而发生的贫血。引起红细胞破坏的因素主要有传染病(马传染病贫血、溶血性梭菌病、猫传染病贫血),寄生虫病(锥虫病、焦虫病、附红细胞体病、钩端螺旋体病、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疟疾等),中毒病(铅、铜、砷、蛇毒中毒),植物溶血素(如油菜、甘蓝、萝卜和洋葱等),抗原抗体反应(新生幼畜溶血病、不相合血型输血)等,都可发生溶血性贫血。另外,严重的皮肤烧伤(表面积20%以上)及摄入过量的冷水(尤其是小牛),也可造成血管内溶血。
3. 营养性贫血 由于造血原料供应不足所引起的贫血。其中包括微量元素(铁、铜及钴)缺乏,维生素(维生素B12、维生素B6、叶酸、烟酸、维生素B1)及蛋白质缺乏。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表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维生素B12和烟酸都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过程不可缺少的辅酶因子,缺少两者中任何一种都可影响细胞分裂,从而形成有核分裂障碍的巨型红细胞,表现幼红细胞和巨红细胞性贫血,这种细胞大部分在骨髓内未成熟就被破坏。
4.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主要由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造血干细胞损伤、外周血全血细胞较少为特征。化学因素包括各类可引起骨髓抑制的药物(如氯霉素、合霉素、抗肿瘤药、磺胺类药物)和工业化学用品(如苯)。物理因素包括X线、镭、放射性核素等阻扰DNA的复制而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从而使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干扰骨髓细胞的生成。生物因素包括某些细菌(结核分枝杆菌、鼻疽杆菌)和病毒(如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禽白血病病毒、山羊关节炎病毒等)严重感染,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另外,反刍动物(特别是牛)蕨类植物中毒常发生骨髓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毒素的性质还未确定。
二、临床表现
贫血的共同症状是皮肤、黏膜苍白,皮温降低,精神沉郁,疲乏,困倦,软弱无力,运步不稳,皮肤干燥且松弛,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运动后心悸、气短更加明显。严重的病畜体温降低,排出黏稠的冷汗,四肢厥冷,脉搏细弱,心音微弱,心脏听诊时可听到缩期杂音,皮下水肿,甚至卧地不起。
贫血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血液中红细胞数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因此,贫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贫血的程度、机体对缺氧的代偿能力和适应能力及病畜的运动状况。如果贫血发生较迅速,血容量明显减少,临床症状较为严重。如果贫血发生缓慢,机体有足够的时间适应低氧状态,则症状较轻。
三、伴随症状
1. 皮肤的变化 绝大部分贫血表现皮肤苍白、松弛及干燥。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皮肤及黏膜出现瘀点、瘀斑。
2. 黄疸 常见于溶血性贫血。由于大量红细胞的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脏的摄取、结合与排泄的能力。另外由于溶血性贫血导致的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作用,降低了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潴留,超过正常水平而出现黄疸。
3. 血红蛋白尿 在血管内溶血性贫血的发生过程中,游离的血红蛋白从肾脏排出,尿液常呈红茶、红葡萄酒或酱油色。
4. 水肿 持久的慢性出血性贫血,使血管的渗透性增高,导致水肿及体腔积液。
5. 发热 在钩端螺旋体病、附红细胞体病时,除表现贫血和黄疸外,体温升高。马传染性贫血时表现间歇热和温差逆转。
四、鉴别诊断思路
贫血的诊断包括了解贫血的程度、类型及查明贫血的原因,只有查明病因,才能合理和有效地治疗贫血。因此,贫血诊断的关键是确定病因。
详细地询问病史可判断贫血的类型。主要是询问贫血发生的时间、病程及症状,包括有无外伤引起的出血、便血和血尿,有无化学物质、放射线物质或某些特殊药物的接触史,是否饲喂含有溶血素的某些植物(如甘蓝、油菜、洋葱等)。外伤引起的出血性贫血发展较快,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危及动物的生命。营养不良性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发展缓慢,新生幼畜溶血性贫血多在出生吮初乳后8~48h内突然发病。
仔细的临床检查。主要检查皮肤、黏膜的颜色及呼吸、心跳和体温的变化。黏膜急剧苍白主要考虑失血性贫血,应及时查明出血部位,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黏膜急剧苍白的同时伴有明显的黄染,可能是溶血性贫血,应主要判断有无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和体温反应,如出现血红蛋白血症并伴有发热,可能是感染性溶血性贫血(如钩端螺旋体病、附红细胞体病、马传染性贫血等),同时有相应疾病的临床症状;如果体温正常或低下,可能是溶血毒素或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溶血性贫血。黏膜逐渐苍白,主要见于营养性贫血(如铁缺乏、铜缺乏等)、慢性失血性贫血(如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慢性溶血性贫血(如铜中毒、铅中毒等)及再生障碍性贫血。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贫血的主要依据,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计数是确定贫血的可靠指标。根据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和血细胞压积容量计算出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有助于贫血的诊断及分类。如系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应进一步测定相关的指标,如血清铁蛋白、血清及肝脏铁和铜含量,以确定病因。如系巨细胞性贫血,则可能是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
外周血液涂片检查可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及形态学的改变,对判断贫血的性质和类型提供线索。如红细胞嗜碱性点彩见于铅中毒;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大小不均,中央淡染区扩大;血液寄生虫病可在红细胞中发现虫体。
对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贫血应通过病原微生物检查,确定病因,如马传染性贫血和钩端螺旋体病的血清学检查。
治疗验证。根据对贫血病因的判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观察疗效,验证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