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80年代起,养猪界就流行“规模出效益”,进入21世纪,更有学者提出取消散养的建议。从而导致我国养猪业生产模式的单一化趋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杂交模式的单一 数个乡镇、县市、省区都是采用杜洛克、长白、大型约克夏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模式。
★自繁自养 把养猪户自己饲养母猪、公猪生产仔猪进行育肥的“自繁自养”作为一种成功模式在全社会推广。然而,由于受场地条件、投资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一方面导致小区、专业户猪群内近交系数快速提高,另一方面又由于种公猪对外配种,使得疫病在小区、专业户、散养户猪群之间相互传播。
★片面追求规模化 进入21世纪后,由于不懂养猪业的房地产、股市、矿产业老板和经济大鳄介入养猪业,“规模出效益”理论愈加走红,年产万头、年产5万头,甚至年产10万头、20万头的大型猪场项目纷纷上马,在数十平方千米的局部区域构建年产数十万头的密集饲养区。设计初衷是利于集中处理废弃物,却忘记了密集生产可能导致局部小气候的异常,进而为疫病的暴发或流行埋下隐患。
生产模式的缺陷使猪群抗病力、抗逆性下降,导致疫病频发。
(一)猪体质的下降是疫病频繁发生的内在原因
由于猪体自身的原因使得疫病控制难度加大,目前同样未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本书提出的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意在抛砖引玉,同养猪界同仁讨论、商榷、争辩,以引起技术部门对此问题的关注和改进。
1.公、母猪的早配降低了商品猪和种猪群的抗病力。约克夏和长白的杂交母猪的性成熟在7~8月龄,初配日龄应当在第2~3个情期,也即通常讲的8~10月龄;如果以体重作为指标,应当在体重130千克以上。常用的杜洛克、长白、约克夏和汉普夏公猪的性成熟要晚于母猪2个月,即初次配种年龄应当在10个月龄以上。然而,生产实践中,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早配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含有我国地方品种基因的母猪甚至在第一胎仔猪断奶之后,体重还未达到100千克。早配的直接危害不仅表现在母猪,其所生仔猪由于母乳供应不足和母猪的哺育经验不足,发育不良较为常见,这些发育不良的“幼稚猪”(图1.1长脖子猪)在群体中处于劣势位次,在后期的保育猪、育肥猪阶段,很难获得补偿生长,其抗病力也明显低于同龄猪,成为疫病危害的前沿或疫病发生的“指示猪”。
图1.1 长脖子猪
2.级进杂交和近交使得原来筛选的三元杂交模式走形变质。
★级进杂交的影响 级进杂交是指运用同一种公猪同杂种母猪及其后代交配的方法,是一种育种手段。显然,通过数代的级进杂交,后代仔猪中种公猪的基因比重会越来越高,一般情况下,育种工作者认为4~5代以上的后代接近纯种。但是在生产实践中,由于人们对三元杂交的向往和崇拜,实际运用中受到种公猪价格高昂因素的制约,那些不愿意购买二元母猪的专业户和小规模猪场,多数采用购买长白和约克夏公、母猪交配选留后代的办法,也即通常讲的“自繁自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算起,我国生猪主产区推行长白二元母猪同杜洛克公猪杂交生产三元商品猪的做法,应该有近30年的时间,按照母猪通常使用5年(7胎),母猪更换已经达到4个代次。那么,对于多数没有实行两个以上品种公猪轮回杂交的猪群,其母猪已经接近长白或者约克夏纯种,也即表面上的“三元杂交”而事实上的“近交母猪同杜洛克公猪的二元杂交”,其后代对我国饲养环境的适应性更差,抗病力更低,至少不及早期的三元杂交后代,在适应性、抗病力方面优于地方品种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
★近交的影响 近交导致后代基因高度纯合,纯合的有害基因(特别是那些有害的隐性基因)可能形成体质体况极差的个体,甚至出现畸形个体。如近交导致的隐睾、阴门发育不全等。所以,在日常的管理中应当有意识地避免近交。但是农村的散养猪群,由于种公猪价格高昂和“自繁自养”的影响,猪群繁育中父女配、祖孙配等不合理现象经常发生,不当的近交导致猪群内体质虚弱个体比率上升,加上条件简陋、管理粗放,这类猪群成为“疫病暴发点”。
3.选种意识淡薄使得种猪质量逐年下降。
★未及时淘汰性能差的后备公母猪 购买种猪时没有考虑后备猪在生长发育中的变化,将买回的后备母猪、后备公猪不加选择,全部用于繁殖,结果导致参加配种的繁殖猪群生产性能明显降低,所生后代体质明显下降。
★选种方法不当的负面影响 此问题集中表现在自繁自养的专业户,常见错误是将第一胎仔猪留作种猪,导致参加配种的繁殖猪群生产性能明显降低,所生后代体质明显下降(注意:母猪所生的第一胎仔猪不宜留种)。
4.人工授精管理不当的负面影响。
★人工授精减少了种公猪头数,扩大了优秀公猪的影响,其经济效益明显。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人们将人工授精盲目商业化,在利益驱动下未经鉴定的公猪被用于供精生产,有的公猪甚至不是特级猪。供精公猪自身的缺陷随着人工授精被扩大。
★精液质量监管不到位使得一些通过精液传播的疫病在不同猪群间传播。例如伪狂犬病快速在种猪群蔓延、圆环病毒病危害日益严重等。
★不规范的技术操作也导致疫病随着人工授精在不同母猪间水平传播。
★同期发情技术中大量使用激素类药品,早期发情和促情技术的运用,打乱了母猪自身激素平衡,降低了繁殖母猪的抗病力,使得繁殖母猪群在妊娠后期和哺乳期频频发病。
5.混合精液(简称混精)的使用导致基因突变的频率上升。混精输精在提高母猪受胎率、同胎产仔数的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有害基因的纯合概率上升,以及突变概率的提高。例如,近几年出现的巩义市的“双头猪”、开封市的“股部肿瘤猪”(图1.2)、武陟县的“五条腿猪”、焦作市修武县、漯河市等地的“肛门阴门连通猪”,以及广泛存在的脾头裂隙等现象,除考虑饲料中添加化学药物、重金属超标、水体污染等因素,噪声、辐射、光污染等环境因素,以及近交、早配等因素影响之外,混精也是值得重点考虑的因素。
图1.2 混精受精同胎9头同样部位的淋巴瘤
(二)单一化的生产模式导致局部区域猪种的雷同
生物品种单一化的危害有很多方面,最为突出的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降低。现在,一个县,甚至几个县,一个省、数个省都是用“杜长大”三元杂交模式生产商品猪。在这种猪群品种高度单一化、雷同化的大背景下,疫病频频关照和光顾,人们不应该感到奇怪,这是大自然对养猪人的警示!
(三)片面追求大规模饲养模式,使局部区域的空气质量下降
片面追求大规模饲养模式,其危害是在密集的饲养区内,猪的粪便、尿液以及呼吸时排出的废气、猪体散发的特异性体臭以气溶胶形式进入大气,造成了局部区域的空气污染。监测时可见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粒子,如导致肺炎的支原体和链球菌,导致肠道疾病的大肠杆菌等。生活在被有害气体包围环境中的猪,其体质健康只能是一种美好的设想。